第 570 期
第 570 期
一个帮孩子圆梦的“姐姐”
“坚持一下,就快好了。”晚上22点过,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烘培房的灯还亮着,戴文静温柔的声音不时响起,鼓励着正在制作饼干的小燕。这些饼干是第二天“六一”儿童节活动自助餐环节里的甜品,也是小燕主动承担下的任务。
小燕来到爱心庄园时年仅8岁,看上去瘦小的她还有智力方面的问题。在戴文静眼中,这个不起眼的小女孩是胆小的,数年来她从未向老师们提过任何要求,总是沉默着完成每节课的练习任务。直到16岁的一个课间,小燕忽然走到戴文静的面前,清晰而坚定地说:“戴老师,我以后想在一个满是蛋糕的地方工作。”
“满是蛋糕”, 戴文静知道,小燕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她根本没有蛋糕房的概念。“她喜欢吃蛋糕,知道自己总会离开这里,所以这就是她想要的未来。”戴文静说,小燕的愿望很单纯,一如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孩子。
但其实,这个要求让戴文静有些头痛,因为她根本不会做蛋糕,但是作为“孩子姐姐”,当下她还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戴文静找到了爱心庄园的领导,申请将教学楼内一间摆放着烤箱的教室作为烹饪课堂。随后,又立刻报名了一家专业的蛋糕烹饪学校,从打蛋开始学习西点的制作方法。毕业后,她又考取了国家西式面点师二级证书,做完这一切戴文静只用了3个月。
之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戴文静担心小燕的身体条件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学会烹饪,所以她要为小燕争取更多的练习时间。“我是特教老师,让孩子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是我的责任,一门工作技能可以说是孩子学习的‘最后一课’。”戴文静说,小燕的“最后一课”上了两年,至今她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烹饪技巧。现在,戴文静又在为小燕寻找可以做学徒的蛋糕店,以便她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个叫孩子“幺儿”的“妈妈”
在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的“六一”儿童节活动现场,一位身穿绿色工作装的女教师一边拿着色盘,一边招呼着自己的学生,她的任务是要在孩子们的脸上进行彩绘。
她是爱心庄园的特教教师刘春华,她唤孩子们作“幺儿”时的声音温柔又明亮。
“自己有孩子前,我是他们的老师。有孩子后,我是他们的妈妈。”刘春华说,她的女儿3岁了,母亲的身份也彻底改变了她对庄园内孩子们的情感。
2011年,刘春华刚来到庄园时,面对孩子们各种健康和情绪问题,她几乎手足无措。直到她遇见了一个叫小富的男孩。小富没有父母,除了智力方面的问题外视力也受到损坏,他只能看清1米以内的物体。
“他是我在巡课时发现的一个孩子。那时,孩子们在离他不远处玩耍着,而他却只是安静地坐在墙角,目不转睛地看着不远处的同学。”刘春华说,她从来没见过一个视力受损的孩子如此认真地注视着一个地方。因为他分明看不见。
“你在看什么?想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吗?”刘春华记得这是自己对小富说的第一句话,但小富只是站起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刘春华的视线。
此后的每一天里,小富吃饭,刘春华就端着盘子坐在旁边一起吃。小富上课,她就站在门外看着。到了课间活动,刘春华还会帮小富拿玩具。甚至晚上睡觉,刘春华也会准时出现在小富床边,像母亲一般为他讲故事,陪着他睡着。
一个多星期后,小富忽然在刘春华讲完第一个睡前故事时轻声说:“老师妈妈,我可以自己睡,你早点回去休息吧。”那一刻,刘春华几乎快掉下泪来。这是小富第一次同她讲话,他叫她为妈妈,懂事得让人心疼。
几年后,小富到了学习职业技能的年纪,刘春华的农场职业技能康复课成为小富的选择,但由于视力和智力的因素,只是把水浇到指定的区域对小富来说都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为了让小富的身体形成条件反射,刘春华只能半蹲着身体,把着小富提着水壶的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浇水的动作,常常一蹲就是一节课。
突然在一天夜里,刘春华照例来到小富床边但他却不见了踪影。惊出一身冷汗的刘春华立刻给其他老师打电话。卧室、宿舍楼、操场……刘春华每一处都仔细地寻找,直到她远远地看见教学楼内农场课教室里亮着的灯。
“那灯光在夜晚显得很微弱,却像在一瞬间把我的眼睛点亮了一样。”刘春华说,那时她就确定小富就在教室。果然,当刘春华推开教室门时,她看见一个男孩正提着水壶一点一点地往指定区域重复着浇水的动作,纵然累得满头大汗也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幺儿,明天再练,老师妈妈带你回去睡觉了。”半晌,刘春华才哽咽着说出这句话,那一刻,她看到了小富的努力与坚持,无关智商、年龄和经历……
对于这份工作,刘春华说:“这些孩子一辈子都没有人叫他们‘幺儿’,因为他们都没有父母,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填补这个缺憾。”刘春华说这句话时眼含泪光。在她心里,自己就是这些孩子一辈子的妈妈。
一个扶孩子站起来的朋友
华华盼望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的的“六一”儿童节活动很久了,因为当天他可以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就在华华飞快地穿行在人群中时,旁边有个声音一直在不时地提醒他注意安全,这个声音的主人就是康复老师蒋娇娇。
在蒋娇娇的记忆里,华华刚入园时年仅7岁。由于不能用双腿走路,华华只能借助小板凳在地上拖行。“第一次见到她时我也刚入职不久。那天,我蹲下身子都只能俯视她。”蒋娇娇说,那一声声板凳摩擦地面时的声响像是敲在她心脏上的木槌,难受得让人想哭。
就这样,两个爱心庄园的“新人”组成了康复搭档。蒋娇娇说,虽然华华的智力健康,但身体方面的问题却让她十分介怀。“其他小朋友都可以自由地玩耍,她就只能羡慕地看着。”蒋娇娇说,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陪华华坐在一旁跟她谈天说地。“我们什么都聊,像是朋友一样。比如电视剧、电影、新闻甚至是亲情。”说到这,蒋娇娇感叹道,华华是个乐观得让人心疼孩子。
站立是华华与社会衔接的基础,也是她必须渡过的难关。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漫长的康复过程。
“为了让她站起来,我给她的腿部带上了矫型器,但那个相当疼。”蒋娇娇说,疼得就像是要把原本弯曲的骨头硬生撑直一般。
接下来,在数不清的日子里,华华痛得嚎啕大哭,蒋娇娇就心疼地哄。华华站不起来,蒋娇娇就用自己的背支撑起华华的身体。华华迈不开步,蒋娇娇就跪在地上,用手握住她的腿一寸一寸地向前挪。6年来,蒋娇娇就是华华的拐杖,一步一步重塑人生。如今,在蒋娇娇的帮助下,华华不仅能在平地上稳步独立行走,还能灵活转弯。
但仅仅是站起来还不够,蒋娇娇又开始帮助华华进行手部的康复训练。“她的手心只能向下无法向上,完成任何手部活动都很困难。”蒋娇娇说,这意味着仅仅是洗脸、刷牙和拧毛巾华华都做不到。
接下来,数不清次数的练习过程中,华华的衣服总是被水打湿。为此,蒋娇娇特意将这个训练安排在夏天。由于考虑到华华的自尊心,蒋娇娇总是在教室里没人时才开始单独教华华,渐渐地,蒋娇娇成为了华华最信任依赖的人。“我最喜欢蒋老师。”也成为华华逢人就说的话。
一份重塑美好的责任
戴文静、刘春华和蒋娇娇只是儿童福利行业里教师这个群体的缩影,在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还有无数的教职员工做着和她们相同的事。他们照顾着孩子们的起居,教会他们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告诉他们生活的美好,陪伴他们成长,成为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
这座位于铁山坪生态森林公园的爱心庄园有着优美的环境,舒适的生活和完善的学习设施,所有的硬件设施让这里看上去更就像是一座公园。然而,生活在这里孩子们都没有了父母,有一部分甚至失去了健康,病魔让他们无法思考、无法行走也无法表达……
不得不承认,在这里,有看得见的苦难。但在这苦难之处,却仍有一群人在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的孩子们。
“我们的责任,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并生存下去,然后开始各自全新的美好生活。”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办公室副主任洪渝说,近年来,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针对困难儿童还创新打造了“综合性职业体验区”,着力推进困难儿童的职业能力康复工作,并主动链接社会爱心企业参与共建,引导庄园儿童及青少年融入社区,促进其社会功能的发展,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至今,爱心庄园已有近50名孩子顺利毕业进入社会就业,有的孩子也已结婚,拥有了属于自己美好而完整的家庭。
这里的一切一如戴文静所说,如果一些孩子在来到人间的途中不小心折断了翅膀,那么在人间也定有一群等待着他们的“妈妈”和“爸爸”。他们张开双臂,接住孩子们幼小的身体,只为托举着他们再次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