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海:劳动筑梦想 高原酬壮志

王东海:劳动筑梦想 高原酬壮志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2019-07-10

讲述人: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德吉林镇镇长王东海

大家好!扎西德勒!我叫王东海,2009年6月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带着对西藏的无限憧憬和热爱,来到西藏,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筑梦想 高原酬壮志》。

记得当时初到西藏,蓝天、白云、雪山深深吸引住了我,但是到村里之后,我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甚远,一天仅有2小时的水电供应,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信号,工作材料基本靠手写。更苦恼的是,全乡没有一家饭馆、菜店,买东西要到30公里以外的县城,做饭极不方便。

村里60多户村民,几乎没人会说汉语。工作打不开局面,对未来感到迷茫,有时甚至有辞职回家的念想。但想起群众为了迎接我这位汉族村官专门杀了两只羊庆祝的场景,以及每家每户为我敬献哈达时满怀期待的目光,最终我还是下定决心:“留下来,为老百姓干点儿事!”。

当时,我就拜乡政府的一名藏族干部为师,学习藏语,比如:“您好”—恭康姆桑,“商店”—村康,我就用汉语谐音一字一句记下藏语发音,足足记满了三个笔记本,一年后,我终于能用简单的藏语与村民们交流了。

在村里的每一天,我都在思索:“我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09年11月国家为西藏每个村配发了一辆轻型货车,几乎没人会开。有驾照的我自告奋勇当起了司机,开着这辆被村民们称为“宝马”的130货车,帮助贫困户拉牛犊、拉牧草、拉水泥,送村民看病、接生、上学。

令我最难忘的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我开车送村医上山,帮助难产孕妇接生,山道险峻到不通车马路,但当小生命降临时,我觉得这一切冒险都是值得的。慢慢地,村里人不再把我当外人了,我也渐渐学会了吃糌粑、干肉,喝青稞酒、酥油茶。

记得村里的五保户次仁玉珍老人去世后,按照藏族习俗,要举行天葬。因为老人没有家人,平时在村里,也是由我来常常照顾,因此我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开车一起前往天葬台,为老人料理后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大学生村官三年,我克服一切困难,跟着村民学藏语,带领百姓创建农牧民劳务输出合作社,开办馒头店、蔬菜店,建立奶牛养殖基地,先后使4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时,我个人为困难党员伦珠贷款3万元,开起了全乡第一家馒头店,并用我两个月的工资请了一位馒头师傅当老师。馒头店开张以后,生意格外好,伦珠通过双手劳动每月收入至少6000多元。不久,他被评为村里的致富能手,现在还当上了村主任。

2012年从村里到乡镇工作以后,尽管我的职务发生了变化,但是带领群众“劳动筑梦”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在乡镇工作的七年时间里,我走遍了全镇223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掌握了全镇贫困状况。按照“五个一批”工作思路,重点打造“一村一社”和各村特色产业,先后发展壮大了强钦村德旦康萨民族手工业、强钦村粮油加工厂、艾玛村藏香猪养殖业等特色产业,真正让困难家庭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实现就业,过上小康生活。

2018年底,在全镇干部群众齐心奋战下,我镇209户1013人实现了脱贫,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的评估验收。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每一个人的梦想实现了,才能汇聚成伟大的中国梦。在西藏,虽然获得的物质财富不多,但我觉得人生过得有价值,每天过得有意义。基层工作十年来,我发现再也离不开这个地方,美丽的高原,盛开的雪莲,勤劳的人民,这一切,都让人着迷和眷恋,这一切,注定让我们的梦想在雪域高原绽放人生的光芒!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王东海:劳动筑梦想 高原酬壮志

2019-07-10 16:57:54 来源: 0 条评论

讲述人: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德吉林镇镇长王东海

大家好!扎西德勒!我叫王东海,2009年6月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带着对西藏的无限憧憬和热爱,来到西藏,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筑梦想 高原酬壮志》。

记得当时初到西藏,蓝天、白云、雪山深深吸引住了我,但是到村里之后,我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甚远,一天仅有2小时的水电供应,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信号,工作材料基本靠手写。更苦恼的是,全乡没有一家饭馆、菜店,买东西要到30公里以外的县城,做饭极不方便。

村里60多户村民,几乎没人会说汉语。工作打不开局面,对未来感到迷茫,有时甚至有辞职回家的念想。但想起群众为了迎接我这位汉族村官专门杀了两只羊庆祝的场景,以及每家每户为我敬献哈达时满怀期待的目光,最终我还是下定决心:“留下来,为老百姓干点儿事!”。

当时,我就拜乡政府的一名藏族干部为师,学习藏语,比如:“您好”—恭康姆桑,“商店”—村康,我就用汉语谐音一字一句记下藏语发音,足足记满了三个笔记本,一年后,我终于能用简单的藏语与村民们交流了。

在村里的每一天,我都在思索:“我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09年11月国家为西藏每个村配发了一辆轻型货车,几乎没人会开。有驾照的我自告奋勇当起了司机,开着这辆被村民们称为“宝马”的130货车,帮助贫困户拉牛犊、拉牧草、拉水泥,送村民看病、接生、上学。

令我最难忘的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我开车送村医上山,帮助难产孕妇接生,山道险峻到不通车马路,但当小生命降临时,我觉得这一切冒险都是值得的。慢慢地,村里人不再把我当外人了,我也渐渐学会了吃糌粑、干肉,喝青稞酒、酥油茶。

记得村里的五保户次仁玉珍老人去世后,按照藏族习俗,要举行天葬。因为老人没有家人,平时在村里,也是由我来常常照顾,因此我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开车一起前往天葬台,为老人料理后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大学生村官三年,我克服一切困难,跟着村民学藏语,带领百姓创建农牧民劳务输出合作社,开办馒头店、蔬菜店,建立奶牛养殖基地,先后使4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时,我个人为困难党员伦珠贷款3万元,开起了全乡第一家馒头店,并用我两个月的工资请了一位馒头师傅当老师。馒头店开张以后,生意格外好,伦珠通过双手劳动每月收入至少6000多元。不久,他被评为村里的致富能手,现在还当上了村主任。

2012年从村里到乡镇工作以后,尽管我的职务发生了变化,但是带领群众“劳动筑梦”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在乡镇工作的七年时间里,我走遍了全镇223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掌握了全镇贫困状况。按照“五个一批”工作思路,重点打造“一村一社”和各村特色产业,先后发展壮大了强钦村德旦康萨民族手工业、强钦村粮油加工厂、艾玛村藏香猪养殖业等特色产业,真正让困难家庭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实现就业,过上小康生活。

2018年底,在全镇干部群众齐心奋战下,我镇209户1013人实现了脱贫,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的评估验收。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每一个人的梦想实现了,才能汇聚成伟大的中国梦。在西藏,虽然获得的物质财富不多,但我觉得人生过得有价值,每天过得有意义。基层工作十年来,我发现再也离不开这个地方,美丽的高原,盛开的雪莲,勤劳的人民,这一切,都让人着迷和眷恋,这一切,注定让我们的梦想在雪域高原绽放人生的光芒!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谭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