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4 期
第 584 期
辞去村支书的乡村教师
云阳县江口镇小水村,位于遥远的渝东北山区,村子位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水源稀缺。顺着蜿蜒的山路往里走,有处三层校舍,每当晨曦初露,这里便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唤醒寂静的山区。
这里是江口镇小水村小学,学校只有三名教师,今年56岁的周文松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在外务工无暇照顾,家境贫困的周文松九岁才去小水村小学读了一年级。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他更能理解大山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求。
1984年,负责小水村四年级教学的老师生病了,57个孩子面临无人上课的困境,当时的老村支书便找上了刚高中毕业的周文松。去还是不去?周文松陷入了犹豫。当天晚上,一闭眼,学校里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总会在周文松的脑海里浮现……“孩子不能没有书读,这么多娃儿,耽误一天就少学一天知识。”第二天一早,周文松就答应了老村支书,成为了小水村小学的一名四年级代课教师。
走出大山,是小水村每个村民的梦想,作为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周文松做出这个决定让人十分意外。破旧的校舍、稀薄的工资……村里人都觉得周文松做不久,不少村民都劝他说:“你这又是何必呢!”
可周文松却一路坚持下来,他总是笑着说,为学生做事,都是开心事,谈什么苦不苦。
1998年,周文松被任命为云阳县江口镇小水村的村支部书记,但他并没有放弃小水村代课老师的身份,与此同时他还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考教师资格证,当一名真正的老师!”
于是,周文松开始了村办公室和村小学两头跑的日子。2007年7月,周文松通过代转工招聘考试,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拿到教委派令时,周文松至今都记得那份激动的心情,“觉得这么多年的心酸、委屈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十分的幸福和满足,我也打定主意要终身投入教育事业,为了山里的孩子,一切都值得。”周文松毅然辞去了村支书职务,开始了全职教师工作。
周文松的这次选择,不仅是村民了,连身边都亲人都不理解了,责怪他,问他图啥呀?周文松笑着告诉他们,就图孩子们走出大山,有个好前程。
春秋冬夏,寒来暑往。这些年来,有十多位教师在小水村小和周文松成为同事,并先后离开。只有他坚守如初,一干就是35年。
要让学生喝上健康的水源
几十年来,周文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不抛弃、不放弃,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成才”的初心。他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得到了村民和学生的高度赞誉。
由于地处山区腹地,作为小水村唯一的村小,学生最多时达到了500多人,平均一个老师要照顾近百名孩子,压力自然不必多说。周文松既是教师又是保姆,帮学生做饭、穿衣、甚至擦鼻涕……大事小事,他都要操心。
为孩子们做的事情,周文松从来不愿多说,在他看来,这都是当老师的本分。而这一切,他的同事秦海兵都看在眼里。
“之前有个学生父亲因故去世了,母亲要改嫁,由于没有安顿好,村里亲戚能力又有限,这个孩子就暂时无人照顾。”秦海兵回忆,当时孩子的去处成了个难题,周文松知道后,二话没说,便把孩子接回了家自己照顾,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周文松无微不至地照顾了三年。
后来有人问周文松:“要是孩子他妈一直不来接,你啷个办诶?”“那就继续照顾,就是家里多双筷子嘛,我是他老师,总不可能不管他噻。”在周文松看来,照顾有困难的学生,这是身为老师的他,理所应该的一件事。
更让学生和家长们感动的,是周文松闯入深山为他们寻来的干净水源。
2012年2月国家营养午餐工程,落实到了小水村小学。面对这个喜讯,周文松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小水村是个贫水村,村民要喝水都至少需要徒步一公里去挑水。而如何能满足学生们的安全饮水,让他们吃上营养健康的午饭,周文松愁个不行。
机缘巧合周文松得知离学校不远处的皂坪村荒山上有口废井,里面的水可以供给小水村小。欣喜若狂的他赶紧带着妻子拿着柴刀、扛着锄头前去引水。由于时间久远,通往废井的路都成了死路,周文松没有服输,虽然衣裤破了、鞋子烂了、双手流血了,但他硬是踩出了一条路,找到了水源。
随后,周文松立马向中心校领导申请买水管、铁丝,又和别的老师扛着水管、铁丝,拿着大刀、锄头在茂密的山林安装水管,学生们终于能喝上放心水了。
他要为学生重建学校
站在小水村小学,远眺即是茫茫大山。三层的教学楼,一楼左边的杂物间,也是周文松的办公室。
别看条件简陋,但却藏着我最爱的‘宝贝’呢!”提及宝贝,周文松一脸自豪,又略显神秘。原来,他指的是那一大叠奖状和荣誉证书。
十佳村校教师、优秀学科教师、优秀教师……周文松也记不清这些年,自己拿过多少奖、得过多少表扬了,时至今年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而一张张获奖证书的背后,又埋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小水村小学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在风雨的侵蚀下已经破旧不堪。教室里光线昏暗,地面凹凸不平,房顶瓦片破烂,墙上布满裂缝,被村民称为“刮风下雨都要放假的学校”。
周文松成为代课教师后,修桌椅、填地平、补漏洞这些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但无论怎么修补,一旦遇到恶劣的天气,这座百年小楼仍显得岌岌可危。
“学校不能垮,村里还有这么多孩子等着读书呢!” 于是周文松萌生了一个想法——重建一所钢筋水泥的教学楼。
2003年,学校重建计划开始行动,规划6个教学班,初步预算17万元。为筹集资金,周文松外出四处奔走,争取支持与帮助。同时,为了不耽误学校孩子们的课程,周文松还自掏腰包聘请了一位老师来代替他上课。
如何筹集资金?周文松首先做的,就是把村办公室搬到自己家,卖掉闲置破烂的村办公室,又去找学校的三名教师借资,这样下来,最后还差12万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当夜,周文松辗转难眠。“我们村里面还是走出去了几个大老板,你要不去找他们想想办法?”有村民向周文松提出了建议,周文松顿时感觉眼前一亮。
在村民介绍下,周文松找到了在外开公司的村民黄永成和陈德福,希望能够获得他们的资金支持。“小水村小是我们共同的学校,小水村几代人都在这里读书,现在学校这栋楼呆起确实危险,为了孩子有书读、安心读,所以真心的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周文松诚恳的言语和数十年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黄永成和陈德福,为了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最终两位都出资来支持家乡改善办学条件,周文松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下了。
尽管有了资金,但周文松依旧精打细算:找工程队、谈价钱、采购原材料等样样都亲力亲为。同为教师的陈鹤回忆,那时的周文松身上带着一股坚定的劲,他把自己的家贡献出来做教室,八个月的建校期间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都能见他在工地和家里来回奔波的身影。
2003年九月开学,一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周文松摸着坚实的墙壁,看着欢呼雀跃的孩子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35年坚守,周文松凭着执著和信念,为小水村的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他说,只要还有一个孩子,他就还是小水村小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