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动高新 无限可能
——透视大足高新区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发展轨迹
主笔/宋林
空中翱翔的智能航空器对准数十米高楼的火源,一炮即灭。
地面车间内的工业机器人正伸长机械臂不知疲倦地“操劳”。
地下管道中的障碍物则由特种智能机器人巡检、切割、修复。
如果它们正在同一区域内作业,这立体犹如科幻般的画面不是构想,在大足高新区则是真实的场景……
那是重庆国飞通用航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第一架 “大载荷油动变距多旋翼无人机”,解决了世界高层消防难题。
那是重庆罗搏泰尔机器人有限公司——中国数控机床机器人自动化的开拓者所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在替代人工运送生产资料。
那是重庆市瀚德高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所发明的国内第一台管廓巡检特种智能机器人,在雄安新区、天府新区作业。
因“大丰大足”而得名,因“千年石刻”而闻名,位于渝西的大足区随着交通便利,已成为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组成部分。区位优势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盎然生机,距城区东部14公里的大足高新区,以机器人为主导的智能装备产业从“0”起步到“工业4.0”,仅仅只用了五年时间……
定位——顺势而为
商业社会中,任何产业都不会孤立存在,要么是竞争的新品,要么源于时代的进步。
——《哈佛商业评论》
机器人作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短短40年内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它不仅成为先进制造业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装备,且以惊人的速度向人类科研、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称,2013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购买机器人最多的国家。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中预判:到2025年,机器人每年将为全球带来1.7万亿至4.5万亿美元的产值。
从2012年开始,为促进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我国提出要打造机器人产业生态集群,以引导国内外社会资金向机器人产业的关联创新科技产品投入,加快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应用,建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
西南工业重镇重庆,在成功打造亚洲最大“笔电”生产基地后,再次瞄准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动作频发。
2011年3月,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将机器人技术作为重要研究方向,引进高级专家人才,成立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组。12月,重庆明确提出要把全市打造成“机器人之都”的构想。
2013年10月,重庆在《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目标来自市场。据重庆市经信委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3年,重庆已成为全国机器人需求第一的城市,机器人销量超过2200台。未来重庆对机器人的需求每年还将以20%以上的速率增长。
同年8月,重庆市“最年轻”的大足高新区正式挂牌,既然以“高新”命名,产业规划当然要有“高新”的思路为统筹。大足高新区管委会领导因时制宜、因势利导,旋即委托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编制了《智能制造装备(数控机床)产业规划》,当年12月即获重庆市经信委批准为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
回首来路,大足高新区负责人不无感慨:“第一步怎么走,产业方向怎么定,我们反复碰撞酝酿,最终还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是借助我市打造‘机器人之都’的各种利导政策,借势智能制造装备催生产业升级发展趋势,探寻具有大足高新区智能制造装备特色的新路径……”
规划落子,建设起搏。
2014年,大足高新区抢抓渝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三环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在智能制造装备方面实现零突破。引进台湾百吉慧谷工业园、施罗德工业机器人、鸿升数控机床、罗博泰尔工业机器人等项目;还与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重科院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研究院、检测检验中心以及重庆邮电大学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研究院、施罗德管道机器人检测检验中心、中国城市智慧管网应用示范基地等项目。
一个百亿级智能制造装备基地正发轫于此!
提速——借力勃发
发展是硬道理,但比发展更硬的道理是客观规律。
——任仲夷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做出了整体部署,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政策保障。
智能制造被认为是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而智能装备及产品则是智能制造的实现端,其中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关联产品。机器人替代人工生产是未来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也是未来实现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保障。
中国机器人制造领域正呈蓬勃之势。当各地纷纷以“智能制造”为引擎掀起再造工业的产业革命时,大足高新区分管工业领域的负责人对机器人行业在当地的发展却有着清醒的认知和更深远的考虑:“现在机器人产业处在一个诸侯崛起、群雄逐鹿的时代,未来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优胜劣汰的整合局面。所以我们更要保持冷静,努力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机器人制造行业未来面临三个层面的挑战:人才储备,特别是对机器人产业服务型人才的培养;企业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真正形成集群式的发展模式;避免在引进技术过程中,没有得到核心技术却失去了市场。
显然,这份冷静和理性,才是真正在认知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谋长远。“从挑战中我们明确目标,所以更有信心将大足机器人产业园区做好。”正如他所言。
2015年,大足高新区将工作目标确定为“产业项目攻坚年”,围绕打造重庆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台湾智慧经济示范基地三大产业基地,着力引进数控机床整机及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提高产业集聚度、集群度,全年力争引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项目10个以上,力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项目占引进项目的比例达60%以上。
经过两年多时间发展,大足高新区已拥有罗博泰尔上下料机器人、施罗德管道机器人、中科院环保产业园等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3个。还有多家企业在园区投资数亿元兴建机器人厂房,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和配套能力。
同年11月23日至25日,以“协同融合共赢,引领智能社会”为主题的全国最大规模的机器人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北京)举行。参展、参赛企业都是国际国内最高端的机器人生产、研发机构,将围绕世界机器人研究和应用重点领域以及智能社会创新发展,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最新成果展示。集中展示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内的世界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产品与解决方案。
作为致力于打造重庆市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的大足高新区由罗博泰尔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瀚德高科机器人有限公司、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埃克森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5家企业组成的“大足造”机器人军团惊艳亮相,参展产品包括管道、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充分展示大足企业最新的智能化装备水平。
2015年,机器人已成为大足高新区重要产业之一。
崛起——创新驱动
最好的决策是正确决策的后续决策,最好的开发是科学开发的后续开发。
——《管理与决策》
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全国各地、重庆各区县招商竞争异常激烈,如此多的机器人企业缘何选择落户大足高新区?
诚然,大足传统产业基础雄厚,作为中国重型汽车的“摇篮”和西部五金之都,区域内有近3000家工业企业,千亿级工业总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机器人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可为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零部件配套服务。
同时,大足作为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组成部分,还有直辖市诸多工业企业为“托盘”就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而言更有不断政策“利好”频发。例如在重庆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有多项扶持举措:设立重庆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本地产首台(套)产品的示范应用和工业企业采购本地产工业机器人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对好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支持整机与零部件研发,加快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等。
总部在深圳的重庆罗博泰尔机器人工厂经理卢强仁说:“公司正是看重西部的发展潜力,依托重庆工厂的制造和销售立足西部市场。这是一家在制造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系列产品中,获得了近50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的企业,罗博泰尔主要生产数控机床线性机器人、加工中心多关节机器人等产品,上下料机器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同样来自深圳的重庆市瀚德高科总经理宋向党则表示:“在与国外机器人比拼时,我们的产品以更了解本地管网设备特点的优势得到用户认可,落户重庆就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瀚德高科还与大足高新区共同成立了城市地下智慧空间产业创新联盟,以此提升我国城市地下智慧化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发展进程。公司所研发的特种智能机器人系列可广泛应用于排险除爆、军事等诸多领域,其中管廓巡检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
更为重要的是:大足高新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高端引进+整合”的发展思路,注重引进有较强科技创新实力的科研机构,开展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研发及孵化、产业化,注重针对国内外知名的行业标杆企业、领军企业开展专业化招商,同时采取“整机+零部件”方式整合周边成长型中小企业入园发展,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完整产业链发展模式,从而走出了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位居重庆市“八项行动计划”之首位。大足高新区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这一主脉,按照全产业链路径,不仅搞生产,更要提升研发实力,已携手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重科院、重庆邮电大学等科研院所,重点打造了智能装备研究院、检测检验中心、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研究院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稳步提升创新实力,不断升级发展引擎。始终坚持研发、孵化、产业化 “一体”的产业培育路径,借力市内外科技研发资源搭建创新载体。这些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将为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积极开展产业协调创新和成果转化,引进如罗博泰尔、瀚德高科、国飞航空、顺展、向日葵机器人等科技型企业,实现创新主体量的增长。建立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库,鼓励入驻企业充分应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罗博泰尔机器人等10余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20家智能装备企业正在开展科技型企业入库工作。
“传统园区一般是先有生产性企业,再考虑研发,这导致一旦技术更新换代,园区企业就可能被市场淘汰,我们在引进企业的同时,同步引进研发机构,如此将给企业自主研发更新技术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大足高新区负责人这段介绍令人印象特别深刻。创新驱动,引资更“引智”大足高新区在智能装备产业整体布局上突出“智慧”二字,达到1+1>2的效果。
2016年,大足高新区在智能装备方面累计引进机器人、数控机床及自动化集成生产、研发、服务类项目35个,总投资近60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年产15000套工业机器人、700万套关节机器人和桁架机器人机械手,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
2017年,大足高新区累计引进项目达到101个,总投资203亿元,其中智能装备产业项目38个、总投资94亿元。
大足高新区智能装备百亿级产业集群已具雏形。
未来——远方不远
未来已来 将至已至
——搜狐劳动科技报
“中国在传统制造方面可能不及发达国家,但在智能制造创新领域,大部分已经实现与发达国家‘并跑’,少部分甚至处在‘领跑’位置。随着企业 ‘机器换人’步伐的加速,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尤其是人机协作机器人,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在安全、操作、投资回报、适用性等方面凸显出更多优势……”5月13日,在2019中国•重庆智能制造产业——协作机器人创新生态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如是说。
倪光南院士十分看好重庆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前景:“重庆是传统制造业聚集之地,产业基础雄厚,工程人才多,政府重视和扶持力度大。智能制造未来将发展到什么地步,谁也不知道,全世界都没有模板,但重庆传统制造业多,转型升级的需求就大,机器人产业的前景就备受期待。重庆将成为实现传统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完美结合的典型城市,大有可为。”在他看来预计到2022年,全国传统制造业自动化升级改造对协作机器人的需求将达到100万台。
目前重庆市已有机器人企业300多家,其中工业机器人企业突破120家。在机器人制造领域,重庆已初步形成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机器人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根据《重庆市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重庆将形成完善的机器人研发、检测、制造体系,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机器人产业将成为重庆新的支柱产业。
作为重庆市智能装备的生力军,2018年,大足高新区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全市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定位,在总量、增量、质量三个维度实现新突破。引进智能装备产业项目49个, 其中机器人10个、数控机床7个。智能装备板块实现产值27亿元、增长超80%,其中生产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5万台套。今年一季度智能装备板块实现产值4.9亿元、增长7%。
今天,大足高新区已形成以工业机器人(罗博泰尔、向日葵、椿本、顺通)、服务机器人(重智)、特种机器人(瀚德高科)以及智能航空器(国飞)、数控机床(鸿升数控、踔越)、自动化系统集成(重科智能、百帆、群裕、博俊自动化、臻机自动化、希米自动化、顺展等)所形成的智能装备企业加速集聚。
依托西部地区制造业技术和机器人产业市场潜力,大足高新区将打造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高地,2020年实现产值超过200亿元,成为集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本体制造、集成应用于一体的重庆一流工业园区。
未来之路,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