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6 期
内容监制:康延芳 页面监制:张译文 栏目主持:董进 编辑:邓旻璐
第 616 期
离病毒很近
3月12日,从武汉管控算起的整整第50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第一次到达个位数。但随着世界各国疫情数字的变化,白岩松提醒道:抗疫出现了两个战场,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海关。
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医护人员,海关工作人员也在与病毒“过招”。
重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国家虫媒传染病检测重点实验室,肩负着重庆出入境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筛查工作。八名检测人员全员待命,随到随检,与口岸一线关员协同作战。
3月23日中午12点半,一架来自新加坡的MI972航班抵达江北机场的跑道,机上载有163名旅客,部分有疫情重点国家旅行史。
彭彦卿早早地来到了机场,等待着这163名旅客。只不过她的“迎接”方式有些特别——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面屏把脸遮得严严实实。
彭彦卿是重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她是来支援旅检一线采集样本的。得知部分旅客有疫情重点国家旅行史,她不禁有些忐忑,又仔细检查了一遍口罩、护目镜有没有佩戴严实,防护服有没有破损。
为了采集呼吸道分泌物,彭彦卿和同事需要将形似棉棒的拭子插入旅客的鼻腔和咽部内,5—8厘米深。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却是彭彦卿和同事觉得最危险的一步。“在实验室里采的样本是‘死’的,它不会跑出来。但是旅客在拭子采样时忍不住打喷嚏甚至呕吐,正对着脸,如果口罩有一丝缝隙,就有可能把飞沫吸入,存在被感染的危险。”
相比检测,采集样本具有更大的不可控性,不仅需要旅客配合,也很考验采样人员的技术。大家都不敢有一丝疏漏,检测前再三确认口罩、护目镜、面屏是否完全贴合面部,不给病毒“可趁之机”。
一趟航班下来,完成登临检疫、流行病学调查、体温监测,最后进行样品采集,整个过程足足持续了6个多小时,彭彦卿完成了40多份样本采集。为了节约防护用品,尽量避免接触污染源,她没喝一口水,也不敢上厕所。卸下全身装备时,衣服早已被汗浸透,脸上也印出深深的压痕,终于可以畅快呼吸了。
下午6点左右,这批样本送到了位于重庆航空口岸联检综合楼的国家虫媒传染病检测重点实验室,同事骆星丹和文海燕早已等候在负压实验室。样本箱经过消毒后,从传递窗送了进去,俩人稳稳地接过,开始了核酸提取工作。
最“凶险”的操作是样本灭活,这是为了让样本不具有传染性,同时提取病毒核酸,相当于是直面病毒。任何一个疏漏,都有可能导致病毒泄露,骆星丹和文海燕不敢有一丝松懈。
晚上8点半,第一批64个样本核酸检测开始,进行PCR检测,第二批样本核酸提取也同步进行着。直到24日凌晨3点,163人份样本检测及复查工作才全部结束,检出了1例阳性样本。
不敢耽误一分钟,实验室赶忙将这例样本送到渝北区疾控中心进行复核检测。到了晚上12点,阳性样本检测结果完全一致,检测人员悬着的心这才落下来了。
离家人很远
这惊心动魄的一天,不过是战“疫”打响以来的普通一天。两个多月以来,实验室一直是7×24小时连轴转。他们离病毒很近,却离家人很远。
大年三十中午,微信工作群里传来了一条消息:“各位同事,鉴于目前疫情形势严峻,春节期间请大家做好应急准备!随时可能抽调大家!”
发消息的人是重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主任助理陈正明,他是一名在卫生检验一线工作了34年的老兵,先后完成了新型H1N1、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和寨卡等疫情防控,但这次他觉得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敌人”。
“新冠病毒从一开始不认识到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它是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原,可通过飞沫等多种传播途径,从采样到检测确实很危险。”于是,大年三十一早吃过早饭,陈正明就从老家大足赶回了实验室。
部门剩下的7个人,也纷纷改变过年计划赶了回来。
彭彦卿的婆婆在广东,平时孩子很少能见到奶奶,本打算这个春节一家人团聚,刚到广东就收到了讯息,于是“扔”下孩子赶回了重庆。
暂离实验室岗位的邓朝晖,正在南川看望生病住院的母亲,看到群里的召唤,迅速返回到实验室岗位。
接到消息的时候,骆星丹和家人刚到贵州遵义,他立马掉头回到了重庆。
结婚满刚一年的周岚更改了自驾回湖南的计划,向婆婆承诺等疫情好了再去看她。
准爸爸王董本打算春节期间,陪待产的老婆安心生产,但由于实验室人手紧张,依依不舍地与家人分别。
张倩是实验室唯一一个90后,这也是她第一次参与实验室检测工作,但她一点都不怵,争着要加入这场“战疫”。
相比大家的措手不及,文海燕早有“准备”。“我老公在市疾控中心工作,其实早就已经战斗在抗击疫情的一线了,我也做好了随时开始战斗的准备吧”
就是这八个人的团队,从1月22日到现在,总共检测了800多重庆出入境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
每次接触样本之后,彭彦卿回家都会十分注意,单独住在一个房间里自我隔离。女儿一开始很委屈,“为什么妈妈不陪我玩了,也不愿意抱我了?”后来知道“病毒很厉害”,女儿也就习惯了,每天隔着玻璃跟妈妈讲话。
这两个多月,文海燕和老公都坚守在检测一线,常常早上出门的时候女儿还没醒,回家时女儿已经睡了。有一天,女儿太想爸爸了,她就把重庆卫视采访老公的节目调了出来,女儿激动得抱着电视喊:“这是我爸爸,这是我爸爸!”
一旁的文海燕被女儿的样子逗笑了,笑着笑着,鼻子就酸了。
向胜利靠近
在实验室的日子里,除了接触检测样本,技术人员接触最多的就是方便面了。“我们工作时间不固定,搬了几箱方便面在办公室。这段时间吃的方便面,比我一年吃的都多。”骆星丹说。
为了节约防护服,每次做试验有两名检测人员,24小时两班倒,进实验室之前就少喝水、多吃东西,常常一进去就是五六个小时,出来的时候衣服都湿透了。困了,大家就在办公室的沙发或者行军床上眯一会儿。
除了陈正明一个60后,其余的都是80后、90后,这些年轻人都是陈正明带过的学生。陈正明给团队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先照顾年轻人,再照顾女同胞。一旦接到检测任务,陈正明永远是最先冲上去的那个。
同事们都说陈正明是实验室的“定海神针”,就算天塌下来也有他顶着。在这个700平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正明带着同事们擒出不少“元凶”。
2014年3月,成功处置一起输入性聚集性登革热事件;
2014年8月29日,成功处置了一起埃博拉疑似病例;
2016年8月25如,重庆口岸首次截获埃及伊蚊;
2018年3月19日、29日,成功处置了两起输入性诺如病毒聚集性感染事件;
……
面对这些未知的“敌人”,怕不怕?“说不怕那是假的,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责任。样本来了该做就做,只要做好防护,忙起来也顾不上想那么多了,只想着赶紧完成样本的检测工作。”文海燕说。
最近,文海燕总会想起初入大学时的场景,她和同学穿着白大衣,庄严地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那时的她懵懵懂懂,还不能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8个字的意义。直到工作后,与一个个病毒“交手”,她愈发感受到这8个字的重量。
忙碌了一天,下班的文海燕突然发现,实验室外的院子里,杜鹃花冒出了新蕊,桂花树吐露出了新芽。春天真的来了,我们都正向着胜利越靠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