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人”黄祖华:白乌鱼翻身
父子俩守着屋前沟田的几十亩渔塘,母亲在不远的何埂镇一处水面20余亩的池塘“驻守”……在永川,黄祖华可谓是远近闻名,他一家三口基本上以养鱼为生。

“渔家人”黄祖华:白乌鱼翻身

来源:重庆市文明办2020-08-26

父子俩守着屋前沟田的几十亩渔塘,母亲在不远的何埂镇一处水面20余亩的池塘“驻守”……在永川,黄祖华可谓是远近闻名,他一家三口基本上以养鱼为生。

“一家人都喜欢养鱼,也正是靠着养鱼,我们一家人才会咸鱼翻身、苦尽甘来,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临江镇建卡贫困户黄祖华的儿子黄家君微笑着说。

黄祖华家住临江镇天堂村狮子滩村民小组槽水屋基,距离临东场镇较远。因妻子陈善莲是肢体三级残疾,做点轻巧活儿倒没什么,倒肩挑背磨的体力活就做不了,黄祖华很少外出打工,2011年,被评为建卡贫困户。

黄祖华吃得苦,脑子灵。

走进他家现在住的两楼一底的楼房,谁也不会相信,这幢楼房竟然没花什么钱。距黄祖华家约1里多路,有一个石山坡,石匠出身的黄祖华每天天不亮便到石山坡,自己开采石头,打成方条石,一块一块地挑回家。请了两三个师兄弟帮忙,硬是把楼房修了起来。

“原来就是石头屋,外面搓砂都没做,后来有点钱了,再做了简单的装修。”黄祖华语气中透着自豪。

黄祖华不缺力气,但守着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槽水屋基处于两边沟田交汇的低凹处,水田多,水源充足。黄祖华想到了养鱼。

2012年左右,黄祖华投入1万元左右,把自家的2亩水田改造成了鱼塘。他摸着石头过河,主要养殖常见的家鱼。没想到,当年收获不错,更加坚定了黄祖华的信心。

2014年,黄祖华东拼西凑,投入近10万元转包了屋前两块十多亩的水田,请来几个帮手,砌坎子,平整路面,把水田改造成了鱼塘。

妻子有些埋怨,家里这么穷,还欠那么多账,何苦要穷折腾呢。后来,见埋怨不起作用,陈善莲转而支持起丈夫来。

在家里,儿子黄家君很喜欢到鱼塘边,帮父亲投放饲料、跑腿等。2011年,黄家君考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水产养殖三年制专科学习,决心走科学养殖的道路。期间,黄家君了解到有一种鱼叫白乌鱼,学名白甲乌鳢,是一种非常珍稀的优质鱼类,具有很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

初生牛犊不怕虎。黄家君跃跃欲试,“怂恿”父亲养殖白乌鱼。看到儿子见识比自己多,黄祖华便投放1万元的鱼苗。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鸟害严重,白乌鱼损失很多。看着一天天长大的白乌鱼被鸟啄食,黄祖华心痛不已。

初次养殖失利,并没有打消黄家君对养殖白乌鱼的信心。2014年,黄家君从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成归来,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他倾尽所学,但由于缺乏经验,摸索过程中,白乌鱼死了不少,一下子便亏了四五万元。

“后来,我和父亲收缩战线,不再向外购白乌鱼苗,而是利用剩下的部分白乌鱼为母鱼,采取自己培育鱼苗,进行小规模养殖,把重点放在白乌鱼苗的培育和销售上。”黄家君说。现在,黄家君负责白乌鱼繁殖,他家的白乌鱼苗销路不错,30元/斤的上门收购价,仅此一项,每年有近2万元的纯收益。

2018年,黄祖华父子,到何埂倒包了两块17亩左右的鱼塘。平常,母亲也在何埂看守鱼塘,父子俩隔三差五去看看。

目前,黄祖华一家的鱼塘扩大到近60亩,按每亩产量800-1000斤,每斤8元计,每年毛收入不少于在40万斤左右。同时,还带动三四十户周边村民养鱼致富,常年为他们提供优质鱼苗和免费技术服务。

指着屋前右边的已经干涸的水田,黄家君说,准备再扩大10多亩养殖规模,把“黄记渔家”的名号叫得更响。

作者:龙远信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渔家人”黄祖华:白乌鱼翻身

2020-08-26 20:44:00 来源:

父子俩守着屋前沟田的几十亩渔塘,母亲在不远的何埂镇一处水面20余亩的池塘“驻守”……在永川,黄祖华可谓是远近闻名,他一家三口基本上以养鱼为生。

“一家人都喜欢养鱼,也正是靠着养鱼,我们一家人才会咸鱼翻身、苦尽甘来,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临江镇建卡贫困户黄祖华的儿子黄家君微笑着说。

黄祖华家住临江镇天堂村狮子滩村民小组槽水屋基,距离临东场镇较远。因妻子陈善莲是肢体三级残疾,做点轻巧活儿倒没什么,倒肩挑背磨的体力活就做不了,黄祖华很少外出打工,2011年,被评为建卡贫困户。

黄祖华吃得苦,脑子灵。

走进他家现在住的两楼一底的楼房,谁也不会相信,这幢楼房竟然没花什么钱。距黄祖华家约1里多路,有一个石山坡,石匠出身的黄祖华每天天不亮便到石山坡,自己开采石头,打成方条石,一块一块地挑回家。请了两三个师兄弟帮忙,硬是把楼房修了起来。

“原来就是石头屋,外面搓砂都没做,后来有点钱了,再做了简单的装修。”黄祖华语气中透着自豪。

黄祖华不缺力气,但守着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槽水屋基处于两边沟田交汇的低凹处,水田多,水源充足。黄祖华想到了养鱼。

2012年左右,黄祖华投入1万元左右,把自家的2亩水田改造成了鱼塘。他摸着石头过河,主要养殖常见的家鱼。没想到,当年收获不错,更加坚定了黄祖华的信心。

2014年,黄祖华东拼西凑,投入近10万元转包了屋前两块十多亩的水田,请来几个帮手,砌坎子,平整路面,把水田改造成了鱼塘。

妻子有些埋怨,家里这么穷,还欠那么多账,何苦要穷折腾呢。后来,见埋怨不起作用,陈善莲转而支持起丈夫来。

在家里,儿子黄家君很喜欢到鱼塘边,帮父亲投放饲料、跑腿等。2011年,黄家君考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水产养殖三年制专科学习,决心走科学养殖的道路。期间,黄家君了解到有一种鱼叫白乌鱼,学名白甲乌鳢,是一种非常珍稀的优质鱼类,具有很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

初生牛犊不怕虎。黄家君跃跃欲试,“怂恿”父亲养殖白乌鱼。看到儿子见识比自己多,黄祖华便投放1万元的鱼苗。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鸟害严重,白乌鱼损失很多。看着一天天长大的白乌鱼被鸟啄食,黄祖华心痛不已。

初次养殖失利,并没有打消黄家君对养殖白乌鱼的信心。2014年,黄家君从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成归来,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他倾尽所学,但由于缺乏经验,摸索过程中,白乌鱼死了不少,一下子便亏了四五万元。

“后来,我和父亲收缩战线,不再向外购白乌鱼苗,而是利用剩下的部分白乌鱼为母鱼,采取自己培育鱼苗,进行小规模养殖,把重点放在白乌鱼苗的培育和销售上。”黄家君说。现在,黄家君负责白乌鱼繁殖,他家的白乌鱼苗销路不错,30元/斤的上门收购价,仅此一项,每年有近2万元的纯收益。

2018年,黄祖华父子,到何埂倒包了两块17亩左右的鱼塘。平常,母亲也在何埂看守鱼塘,父子俩隔三差五去看看。

目前,黄祖华一家的鱼塘扩大到近60亩,按每亩产量800-1000斤,每斤8元计,每年毛收入不少于在40万斤左右。同时,还带动三四十户周边村民养鱼致富,常年为他们提供优质鱼苗和免费技术服务。

指着屋前右边的已经干涸的水田,黄家君说,准备再扩大10多亩养殖规模,把“黄记渔家”的名号叫得更响。

作者:龙远信

[责任编辑: 谭周]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