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缸米”李朝文:从贫困户到厂长
在南川区东城街道黄淦村7组有一家“放心米业”加工厂,厂长李朝文,今年49岁,如今他的米生意越做越好了。谁知几年前,他还是贫困户。2015年前,李朝文一家五口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母亲患有周期性精神分裂症,两个孩子上学,仅靠他一个人在外面帮忙送货维持生计,生活困难,被纳入村里的建卡贫困户。

“缸缸米”李朝文:从贫困户到厂长

来源:重庆市文明办2020-09-18

在南川区东城街道黄淦村7组有一家“放心米业”加工厂,厂长李朝文,今年49岁,如今他的米生意越做越好了。谁知几年前,他还是贫困户。

2015年前,李朝文一家五口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母亲患有周期性精神分裂症,两个孩子上学,仅靠他一个人在外面帮忙送货维持生计,生活困难,被纳入村里的建卡贫困户。

李朝文帮批发公司送货。他发现批发公司卖的米是倒手业务,成本不多,利润可观。“村里的稻谷品种都差不多,口感也不错,要是将村里的稻谷收集起来,加工成米,拉到城里去卖,会不会卖得更好?”李朝文寻思着。

他拿出所有存款买了一辆三轮车,在村里收购了几百斤稻谷,加工后拉到城里卖。就这样,李朝文的米生意开始了。

刚开始没有固定客户,有时候一天只能卖十几公斤,除去成本,挣不了几个钱。

李朝文想了个办法,他决定让顾客先带一些回家尝,如果好吃,再联系。就这样,慢慢的,一传十,十传百,固定客户越来越多,李朝文的卖米生意有了起色,2016年,李朝文卖了5万多公斤大米,发展了500多个客户。

“他的米口感、质量都不错,买他的米,我们放心。”世纪广场一小商铺的老板韦述贤说,不仅店里卖的米是李朝文供应的,她自己家也吃这个米。

李朝文说,要让大家吃“放心米”,质量最重要,在收购稻谷的时候,首先做的就是选品种,看谷子的干湿度,如果遇到不同的品种时,他要先自己品尝,口感不错再卖。

除了送个体用户外,李朝文在菜市场还有一个固定摊位,无论天晴下雨他都去。为了让别人记住他,他特意准备了两个褐色大缸,将米倒入大缸里卖。因此,大家给他的米取了一个名字:缸缸米。

李朝文的“缸缸米”名声越来越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每天拉去别人家加工也不方便,2017年8月,李朝文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贷了5万元钱,并找亲朋好友借了几万元,搭建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加工厂,购买了一套价值11万元的打米机和选米机,自己当起了厂长。

李朝文自己算了一笔账,每斤米售价约为2.5元,每年销售七八十吨米,除去打米机的电费、小货车的油费等外,每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

到2018年10月,“缸缸米”每天的销售量都在300公斤左右。在菜市场里,你问李朝文家的米在哪儿,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若你问“缸缸米”,整个市场的人都知道,“你往里面走,看到两大缸,就是‘缸缸米’。”

2019年夏季,李朝文每天要卖近500公斤米。他的手机通讯录保存有1000多个电话号码,这些全都备注好具体地址,全是他的客户。

李朝文解释,近一年时间来,除了每日运米到摊位上销售,他还拓展了另外一个业务——向小区住户和企业食堂送货。“每天一大早开始装货,把单独需要配送的大米贴好门牌号卡片。等摊位上的生意做完,差不多10点过一点就配送。”李朝文说,每天摊位的销售量大概在300公斤左右,配送的量基本也保持在200公斤左右,生意好的话配送量会更大。

“刚开始就是许多老客户来买,次数多了,便相互留了联系方式,下次直接送货上门。慢慢的,客人越来越多,存的电话也越来越多,有很大一部分客户,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他从哪打听到我的。”李朝文笑着说。

脱贫致富不是天上掉馅饼,李朝文每天五点起床,上午在摊位销售,忙完后就在南川城区开展送货上门服务,下午收谷子,晚上再用机器打米,这就是他的一天。生意红火了,收入增加了,李朝文便把钱投资到厂房升级上。一年多了,他硬是连一件新衣也没添置。

在采访过程中,李朝文的电话多次响起,有联系卖稻谷的,有小区客人订米的,有收糠壳的。李朝文感叹道:“我是穷过的,深知幸福生活来得不容易,没有党的扶贫政策,没有大家的帮助,我也没有今天,我将更加努力。”

(作者:刘晓娟 崔萌)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缸缸米”李朝文:从贫困户到厂长

2020-09-18 06:00:00 来源:

在南川区东城街道黄淦村7组有一家“放心米业”加工厂,厂长李朝文,今年49岁,如今他的米生意越做越好了。谁知几年前,他还是贫困户。

2015年前,李朝文一家五口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母亲患有周期性精神分裂症,两个孩子上学,仅靠他一个人在外面帮忙送货维持生计,生活困难,被纳入村里的建卡贫困户。

李朝文帮批发公司送货。他发现批发公司卖的米是倒手业务,成本不多,利润可观。“村里的稻谷品种都差不多,口感也不错,要是将村里的稻谷收集起来,加工成米,拉到城里去卖,会不会卖得更好?”李朝文寻思着。

他拿出所有存款买了一辆三轮车,在村里收购了几百斤稻谷,加工后拉到城里卖。就这样,李朝文的米生意开始了。

刚开始没有固定客户,有时候一天只能卖十几公斤,除去成本,挣不了几个钱。

李朝文想了个办法,他决定让顾客先带一些回家尝,如果好吃,再联系。就这样,慢慢的,一传十,十传百,固定客户越来越多,李朝文的卖米生意有了起色,2016年,李朝文卖了5万多公斤大米,发展了500多个客户。

“他的米口感、质量都不错,买他的米,我们放心。”世纪广场一小商铺的老板韦述贤说,不仅店里卖的米是李朝文供应的,她自己家也吃这个米。

李朝文说,要让大家吃“放心米”,质量最重要,在收购稻谷的时候,首先做的就是选品种,看谷子的干湿度,如果遇到不同的品种时,他要先自己品尝,口感不错再卖。

除了送个体用户外,李朝文在菜市场还有一个固定摊位,无论天晴下雨他都去。为了让别人记住他,他特意准备了两个褐色大缸,将米倒入大缸里卖。因此,大家给他的米取了一个名字:缸缸米。

李朝文的“缸缸米”名声越来越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每天拉去别人家加工也不方便,2017年8月,李朝文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贷了5万元钱,并找亲朋好友借了几万元,搭建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加工厂,购买了一套价值11万元的打米机和选米机,自己当起了厂长。

李朝文自己算了一笔账,每斤米售价约为2.5元,每年销售七八十吨米,除去打米机的电费、小货车的油费等外,每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

到2018年10月,“缸缸米”每天的销售量都在300公斤左右。在菜市场里,你问李朝文家的米在哪儿,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若你问“缸缸米”,整个市场的人都知道,“你往里面走,看到两大缸,就是‘缸缸米’。”

2019年夏季,李朝文每天要卖近500公斤米。他的手机通讯录保存有1000多个电话号码,这些全都备注好具体地址,全是他的客户。

李朝文解释,近一年时间来,除了每日运米到摊位上销售,他还拓展了另外一个业务——向小区住户和企业食堂送货。“每天一大早开始装货,把单独需要配送的大米贴好门牌号卡片。等摊位上的生意做完,差不多10点过一点就配送。”李朝文说,每天摊位的销售量大概在300公斤左右,配送的量基本也保持在200公斤左右,生意好的话配送量会更大。

“刚开始就是许多老客户来买,次数多了,便相互留了联系方式,下次直接送货上门。慢慢的,客人越来越多,存的电话也越来越多,有很大一部分客户,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他从哪打听到我的。”李朝文笑着说。

脱贫致富不是天上掉馅饼,李朝文每天五点起床,上午在摊位销售,忙完后就在南川城区开展送货上门服务,下午收谷子,晚上再用机器打米,这就是他的一天。生意红火了,收入增加了,李朝文便把钱投资到厂房升级上。一年多了,他硬是连一件新衣也没添置。

在采访过程中,李朝文的电话多次响起,有联系卖稻谷的,有小区客人订米的,有收糠壳的。李朝文感叹道:“我是穷过的,深知幸福生活来得不容易,没有党的扶贫政策,没有大家的帮助,我也没有今天,我将更加努力。”

(作者:刘晓娟 崔萌)

[责任编辑: 熊世华]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