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彬:与贫困户“椒”情深
紧闭的农家大门、泥泞的小路、荒废的田地、杂草丛生的山坡……2014年夏天,来到重庆市大足区季家镇新水村,映入眼帘的便是这般景象。
但时隔6年,相同的季节,再到新水村,却已截然不同:原本荒芜的山坡已经不见杂草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花椒树,林下是干净的生产便道,林中是有说有笑的采摘人……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当地一个叫陈德彬的村民。
今年54岁的陈德彬,2015年之前一直在外打工,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特别是到广东一家大型木工板厂上班之后。“在物流这一行干了十几年了,一年挣个30多万元不成问题。”陈德彬说,回乡前几年,他当上了公司的管理人员,当时底薪有1.8万元,加上提成,每个月收入在3万元左右。
这么高的工资,为什么还要回到农村?
“一年能挣几十万又如何,难道要等到老了才回家,拿着剩余几年时间挣的一两百万养老吗?”对这样的人生安排,陈德彬不甘心。
从2013年开始,回乡的种子就在陈德彬心中萌芽了。每年回家过年时,陈德彬都会到处打探一下,能做点什么?
2014年6月,陈德彬一个人悄悄地从广州飞回重庆,到江津区先锋镇考察花椒种植。看到当地丰收的景象,陈德彬心里暗喜:新水村的条件也能种花椒!
2015年春节,陈德彬一家和往年一样回到新水村过年,然而这一次,他们却没打算再出去。
那一年,陈德彬就在新水村6组以每亩100—25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了380多亩土地,发展花椒种植,土地流转、人工、种苗等投入总共花了90多万元,几乎用光了他所有的积蓄。
陈德彬刚回来种植花椒时,附近的村民都纷纷议论他,有人说他犯傻,有人认为他的投入早晚会“打水漂”。
花椒种植投入大、见效慢,一般要三年才能初步挂果。陈德彬通过不断“专研”,打破“定律”,他种的花椒次年就挂果。在花椒种植的每一个过程中,陈德彬都仔细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创造了“奇迹”。
陈德彬说,今年他又增加了几百亩,如今花椒种植总面积已有780亩。如今这些花椒进入了丰产期,株产在30斤到35斤左右,亩产可达1500斤以上。
选择回乡种花椒,陈德彬的心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想法:改变新水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如今,陈德彬的花椒基地初见成效,附近的村民都搭上了“顺风车”,许多村民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干。陈德彬的叔叔、73岁的陈昌友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他早早把6亩蔬菜土地全部整理出来,并在附近承包了十多亩土地,等到陈德彬的苗子一到,就全部种上了花椒。此外,万古、龙水等10多个镇街的农民纷纷前来学习。
“帮我们订购花椒苗没赚一分钱,还要免费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所以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今年种了10多亩花椒树的村民杨北方一语道出了村民的心声。如今,陈德彬的花椒基地,俨然是一所“农民田间学校”。
今年6月份中旬以来,丰都县湛普镇进入花椒丰收期,但大家却愁眉不展:受疫情影响,以往的花椒销售渠道断了。急于冲破困局的湛普镇政府和丰都县农业农村委向大足区发来求助信息。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研究后,动员百信生态公司以高于现在市价的价格收购10吨花椒。公司负责人陈德彬当即答应,于7月2日在湛普镇各村开始收购花椒。
晚上,装货点灯火通明,工人将一箱箱鲜花椒搬上大货车,一辆辆大货车径直开往成都、绵阳等地。每晚,装货点工人要从晚上7点忙碌到凌晨5点,日均发货50吨。
解了燃眉之急后,陈德彬已经开始下一个谋划:帮助湛普镇的一些村集体销售库存的干花椒。
(作者: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