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红池坝镇:穷山沟变“世外桃源”
进入11月的重庆巫溪县红池坝镇茶山村,群山环抱,五彩斑斓。位于山腰的村子,宽阔的柏油马路,整齐清爽的民居,在五彩秋色的映衬下,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茶山村村民胡光元,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他在当地开办了第一个“森林人家”,游客来了,经营民宿,游客走了,去李子园务工。半年时间,挣了3万多元。“一家人在一起,比以前出去打工强多了。” 阳光下,胡光元笑容灿烂。

巫溪红池坝镇:穷山沟变“世外桃源”

来源:重庆市文明办2020-11-04

进入11月的重庆巫溪县红池坝镇茶山村,群山环抱,五彩斑斓。

位于山腰的村子,宽阔的柏油马路,整齐清爽的民居,在五彩秋色的映衬下,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茶山村村民胡光元,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他在当地开办了第一个“森林人家”,游客来了,经营民宿,游客走了,去李子园务工。半年时间,挣了3万多元。“一家人在一起,比以前出去打工强多了。” 阳光下,胡光元笑容灿烂。

茶山村的变化,只是红池坝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红池坝镇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曾经,产业发展面临着“谁来种地”“地种什么”“地怎么种”“如何增值”等问题。如今,越来越多当地人发了产业财、挣起生态钱、吃上旅游饭。红池坝镇如何铲除“穷根”?

1

“谁来种地”

连接巫溪县城和红池坝镇的道路,犹如雕刻在深山峭壁上的一条细白的丝带,险峻而绝美。

多年来,大多数村民一辈子困守青山受穷,日子过得紧巴巴。

曾经,红池坝镇13个行政村中有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基数高达1333户、5138人,贫困发生率26.8%。

为谋生路,常年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5000人左右,留守务农人口多为妇女、孩童、老人。

谁来种地?企社引领,促进联动发展。

双手在叶片间上下翻飞,一根根嫩芽收入篓中……看着建成投产的新厂区,近千亩的茶叶基地,重庆龙鼎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踌躇满志。

他以土地入股、租金保底、劳务取酬、收益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105户,其中贫困户50户。实现了公司年产值200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专业合作社分红30余万元、茶农户均增收约3500元的多方共赢。

自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镇已引进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3个,培育种养大户246户,回引返乡创业能人55名。

如今,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放弃了“单打独斗”,开始“组团出海”。

丁升词是中岗村贫困户,就读于红池坝镇小河中学,家中有80多岁的奶奶和多病的叔叔,是比较典型的弱能家庭。

2019年,镇上将其纳入低保兜底,帮助他申请扶贫小额信贷,委托肉牛养殖公司统一购买牛犊进行代养,到期还本后,他得到1625元的分红收益。

通过产业兜底,帮助贫困户发展“补血”,为其生活“鼓劲”,给他们踏踏实实的获得感。

2

“地种什么”

“猪吃粮食人吃猪,家庭收入靠打工”,一度是红池坝镇人的生活写照。地种什么才赚钱,才能留住人?

茶山村位于红池坝镇中山台地,人口相对聚居,土地集中连片。过去,农户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着家庭承包的“巴掌田”“鸡窝地”,生产效率低下,经常靠天吃饭。

只有打破了思想藩篱,才能找准前进的方向。

后来,镇上引进重庆昌万洋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业主,整体流转土地实施宜机化改造,统规统建生产便道、玻璃温室、水肥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发展标准化李园400亩、茶园370亩、中药材基地430亩,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

在破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产业规模标准上不去、传统产业效益低等问题上,红池坝镇坚持以“三变改革”为引领,积极培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茶山、九坪、渔沙等生产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区域,按照“确权不确界”“反租倒包”等方式,流转土地9500余亩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统筹产业规划布局,促进形成“小规模、大集群”产业格局,基本建成渔沙—金家果蔬保供、茶园—中岗茶旅融合、茶山—九坪休闲康养“三大产业组团”。

如今,完成蝶变的茶山村,正徐徐展开一幅秀丽的乡村画卷——“碧空如洗山似黛,暖风熏得李花白。亭舍步道散童翁,强农兴村犹可待。”

3

“地怎么种”

“过去大伙儿都不懂技术,只会种洋芋、红苕、苞谷‘三大坨’,高价值的瓜果蔬菜种不好,也不敢种。”在镇村干部和技术专家的鼓励帮助下,渔沙村一社社长李志贤成为最早尝试发展特色种植业的村民之一。

2018年,他通过种植辣椒、生姜、西瓜等,一年收入3万多元,当年就成功脱贫。

现今,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本土农技指导员。这个身份,让他既能学到农业实用技术搞产业,还能靠提供农技服务每年增收一万多块钱。

“从近期雨情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来看,当前要抢晴施药,做好辣椒猝倒病、立枯病和红蜘蛛防治。”市农科院驻红池坝镇渔沙村第一书记刘吉振对着镜头说道。

作为一名果蔬专家,他早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指导村里果蔬基地建设2年多来,录制上传了7期技术视频,主讲技术培训课10余期。

类似他这样的种植养殖技术专家在当地备受推崇,因为大家相信“科学种田才能高产高效”。

为帮助农户“一专多能”发展,当地还联系了县农广校、文峰职高、恒易职校、腾飞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教师,将农技课堂开到了村落校舍、农家院坝、田间地头。

近三年来,全镇累计培训农民7500余人次,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业证书”276份。通过根植本土的技术扶贫,发展壮大了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4

“如何增值”

“来了!来了!陈伟鸿和龙洋要推荐我们的茶叶了……”红池商贸公司的刘俊珲显得很激动。

为了这次央视财经携手小满金融给红池坝镇农产品带货,他足足忙活了半个月,从农户家收购产品、筛选分级、包装送货,只为了帮大家将山货卖的更多、更好、更远。

今年以来,该镇结合产品推介、外出参展、线上引流等方式,采取直播带货、以购代帮、以购代捐等措施,实现消费扶贫335万元。通过农业与电商“联姻”,为农特产品插上“互联网”翅膀,飞出大山、走向市场,让“土货”变成“潮货”。

为打消农户“产品没销路,丰产难丰收”的疑虑,红池坝镇党委政府持续在产业“接二连三”上下功夫,促进产加销一条龙、农旅贸一体化发展。

在龙台村5社,53户村民自发组织开展人居田园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畜禽入圈、柴禾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卫生上榜”扮靓家园,并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经营“金竹柳舍”乡村民宿。

自2019年8月开业运营以来,10个月时间收入近100万元,带动2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

如今,红池坝镇坚定不移走“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农旅融合发展之路,7个农旅融合示范片即将全面建成,运营华侨城巴渝民宿、云中客栈、横担山庄等民宿酒店3家,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30户,共计床位360余张。成功创建“红池云乡”AAA级旅游景区,获评“重庆气候养生地”“网友最想去的十大气候宜居宜游乡镇”称号。“春品茶赏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药采蜜、冬民俗戏雪”的四季农旅融合格局正在形成。

截至2019年底,红池坝镇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贫1304户、506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2%,建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809元,基本实现“镇有主导、村有支柱、户有主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作者:巫溪县红池坝镇人民政府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巫溪红池坝镇:穷山沟变“世外桃源”

2020-11-04 10:42:04 来源:

进入11月的重庆巫溪县红池坝镇茶山村,群山环抱,五彩斑斓。

位于山腰的村子,宽阔的柏油马路,整齐清爽的民居,在五彩秋色的映衬下,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茶山村村民胡光元,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他在当地开办了第一个“森林人家”,游客来了,经营民宿,游客走了,去李子园务工。半年时间,挣了3万多元。“一家人在一起,比以前出去打工强多了。” 阳光下,胡光元笑容灿烂。

茶山村的变化,只是红池坝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红池坝镇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曾经,产业发展面临着“谁来种地”“地种什么”“地怎么种”“如何增值”等问题。如今,越来越多当地人发了产业财、挣起生态钱、吃上旅游饭。红池坝镇如何铲除“穷根”?

1

“谁来种地”

连接巫溪县城和红池坝镇的道路,犹如雕刻在深山峭壁上的一条细白的丝带,险峻而绝美。

多年来,大多数村民一辈子困守青山受穷,日子过得紧巴巴。

曾经,红池坝镇13个行政村中有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基数高达1333户、5138人,贫困发生率26.8%。

为谋生路,常年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5000人左右,留守务农人口多为妇女、孩童、老人。

谁来种地?企社引领,促进联动发展。

双手在叶片间上下翻飞,一根根嫩芽收入篓中……看着建成投产的新厂区,近千亩的茶叶基地,重庆龙鼎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踌躇满志。

他以土地入股、租金保底、劳务取酬、收益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105户,其中贫困户50户。实现了公司年产值200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专业合作社分红30余万元、茶农户均增收约3500元的多方共赢。

自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镇已引进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3个,培育种养大户246户,回引返乡创业能人55名。

如今,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放弃了“单打独斗”,开始“组团出海”。

丁升词是中岗村贫困户,就读于红池坝镇小河中学,家中有80多岁的奶奶和多病的叔叔,是比较典型的弱能家庭。

2019年,镇上将其纳入低保兜底,帮助他申请扶贫小额信贷,委托肉牛养殖公司统一购买牛犊进行代养,到期还本后,他得到1625元的分红收益。

通过产业兜底,帮助贫困户发展“补血”,为其生活“鼓劲”,给他们踏踏实实的获得感。

2

“地种什么”

“猪吃粮食人吃猪,家庭收入靠打工”,一度是红池坝镇人的生活写照。地种什么才赚钱,才能留住人?

茶山村位于红池坝镇中山台地,人口相对聚居,土地集中连片。过去,农户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着家庭承包的“巴掌田”“鸡窝地”,生产效率低下,经常靠天吃饭。

只有打破了思想藩篱,才能找准前进的方向。

后来,镇上引进重庆昌万洋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业主,整体流转土地实施宜机化改造,统规统建生产便道、玻璃温室、水肥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发展标准化李园400亩、茶园370亩、中药材基地430亩,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

在破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产业规模标准上不去、传统产业效益低等问题上,红池坝镇坚持以“三变改革”为引领,积极培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茶山、九坪、渔沙等生产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区域,按照“确权不确界”“反租倒包”等方式,流转土地9500余亩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统筹产业规划布局,促进形成“小规模、大集群”产业格局,基本建成渔沙—金家果蔬保供、茶园—中岗茶旅融合、茶山—九坪休闲康养“三大产业组团”。

如今,完成蝶变的茶山村,正徐徐展开一幅秀丽的乡村画卷——“碧空如洗山似黛,暖风熏得李花白。亭舍步道散童翁,强农兴村犹可待。”

3

“地怎么种”

“过去大伙儿都不懂技术,只会种洋芋、红苕、苞谷‘三大坨’,高价值的瓜果蔬菜种不好,也不敢种。”在镇村干部和技术专家的鼓励帮助下,渔沙村一社社长李志贤成为最早尝试发展特色种植业的村民之一。

2018年,他通过种植辣椒、生姜、西瓜等,一年收入3万多元,当年就成功脱贫。

现今,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本土农技指导员。这个身份,让他既能学到农业实用技术搞产业,还能靠提供农技服务每年增收一万多块钱。

“从近期雨情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来看,当前要抢晴施药,做好辣椒猝倒病、立枯病和红蜘蛛防治。”市农科院驻红池坝镇渔沙村第一书记刘吉振对着镜头说道。

作为一名果蔬专家,他早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指导村里果蔬基地建设2年多来,录制上传了7期技术视频,主讲技术培训课10余期。

类似他这样的种植养殖技术专家在当地备受推崇,因为大家相信“科学种田才能高产高效”。

为帮助农户“一专多能”发展,当地还联系了县农广校、文峰职高、恒易职校、腾飞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教师,将农技课堂开到了村落校舍、农家院坝、田间地头。

近三年来,全镇累计培训农民7500余人次,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业证书”276份。通过根植本土的技术扶贫,发展壮大了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4

“如何增值”

“来了!来了!陈伟鸿和龙洋要推荐我们的茶叶了……”红池商贸公司的刘俊珲显得很激动。

为了这次央视财经携手小满金融给红池坝镇农产品带货,他足足忙活了半个月,从农户家收购产品、筛选分级、包装送货,只为了帮大家将山货卖的更多、更好、更远。

今年以来,该镇结合产品推介、外出参展、线上引流等方式,采取直播带货、以购代帮、以购代捐等措施,实现消费扶贫335万元。通过农业与电商“联姻”,为农特产品插上“互联网”翅膀,飞出大山、走向市场,让“土货”变成“潮货”。

为打消农户“产品没销路,丰产难丰收”的疑虑,红池坝镇党委政府持续在产业“接二连三”上下功夫,促进产加销一条龙、农旅贸一体化发展。

在龙台村5社,53户村民自发组织开展人居田园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畜禽入圈、柴禾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卫生上榜”扮靓家园,并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经营“金竹柳舍”乡村民宿。

自2019年8月开业运营以来,10个月时间收入近100万元,带动2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

如今,红池坝镇坚定不移走“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农旅融合发展之路,7个农旅融合示范片即将全面建成,运营华侨城巴渝民宿、云中客栈、横担山庄等民宿酒店3家,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30户,共计床位360余张。成功创建“红池云乡”AAA级旅游景区,获评“重庆气候养生地”“网友最想去的十大气候宜居宜游乡镇”称号。“春品茶赏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药采蜜、冬民俗戏雪”的四季农旅融合格局正在形成。

截至2019年底,红池坝镇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贫1304户、506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2%,建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809元,基本实现“镇有主导、村有支柱、户有主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作者:巫溪县红池坝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 熊世华]
精彩视频

蔡家岗街道办事处:已督促该餐馆在夜间高峰期后及时收摊,并提醒食客控制音量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