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5 期
内容监制: 王梅 页面监制: 宋煦 栏目主持:林楠 编辑:邵煜晟
第 645 期
罗阳教授指导学生实验。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铁”血老师 奔跑在救命的“战场”
2020年10月27日中午12时许,在江苏扬州泰州机场,准备返渝的重庆大学医学院罗阳教授趁登机前空闲时间拿起电话:“请所有研究生把上周的实验记录交上来,我马上飞回重庆,晚上大家碰头开个会,梳理一下近期课题进展情况。”
下了飞机,罗阳直奔学校,推开会议室的门,团队的十多名成员都已到齐。这一场事先并未安排的临时“飞行会议”,成员们并不意外,十三个项目一一“过堂”,十几个问题点被梳理出来,会议结束已是后半夜。这次“飞行检查”,只是罗阳严谨治学的一个小插曲。
罗阳教授要求严格,做事雷厉风行,是出了名的“铁血教师”。在他手机行程安排APP里,很多时候当天都标注了好几件重大事项。就在十月的最后这个星期,他就来往重庆江苏三次。
“老师做科研很拼,可以用‘玩命’来形容。”张洪是罗阳带的博士生,她和罗阳的师徒关系始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科研助理进步到现在的博士研究生,深受罗老师的影响。
只争朝夕,是因为心中有责任。“做科研也和临床救治一样,是抢救生命的战场,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不拼不行呀!”罗阳感叹道,能够早点研发成功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就能够让患者早受益,拯救更多生命。
对于这一点,罗阳记忆中的几次经历感受尤为真切。
2012年,罗阳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助理。
他发现,在医院急诊室,几乎每天都有因车祸等原因造成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的患者。能否迅速准确确定血型,及时输血,是关系到生死的大事。但是,输血验血一般采用传统凝胶卡式法鉴定,至少需要二十多分钟时间。罗阳萌生了研发血型快速检测方法的念头。
罗阳带领团队争分夺秒消化各种血型检测原理、分析计算并对比论证,累了就拉开行军床躺一会儿,饿了就订个盒饭快速扒拉几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艰苦奋战换来了成果,团队终于找到了一种鉴定血型的新方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和PH试纸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进行鉴定。罗阳团队将其命名为“染料法”。
2013年,罗阳给芦山病人清创。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2013年,罗阳受命奔赴四川芦山参加抗震救灾。在震中,一名男伤者大腿被坍塌房屋砸伤而大出血,陷入昏厥,亟待输血急救。现场急救不可能有大型验血器械,采用传统凝胶卡式法验血不但需要较长时间,而且救灾现场也不便大量使用药剂测试。“必须救人!”情急之中,罗阳决定采用“染料法”为患者紧急验血。
30秒!验血成功!男子迅速获得急救成功挽救了生命。
罗阳团队的这个发明,将诞生百年的验血术推进了一大步,被美国输血协会评为近年来输血和细胞治疗领域最大突破之一。
“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准确、更安全、更可靠的技术手段,类似于战场上的‘侦察兵’——刀尖要锐,速度要快,方位要准!”罗阳深有感触地说。
2014年,罗阳受命首批赴利比里抗击埃博拉。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罗阳及其团队也没有缺席。
此时,罗阳已于2017年退出现役,被作为优秀人才引进至重庆大学,担任重庆大学医学院智慧检验与分子医学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年三十,罗阳和众多医疗科研工作人员一样放弃了休假,全身心投入战“疫”之中。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员,物流不畅,实验器材和试剂奇缺。”回忆那段时间的工作,罗阳感慨。
罗阳教授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联合相关企业,夜以继日开展突击攻关,在两个月内就成功研发出“掌上”新冠病毒检测仪、多通道新冠病毒检测仪及其配套试剂盒、新冠病毒核酸超敏检测试剂盒,为新冠病毒潜在感染人群的大规模筛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罗阳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技术实验。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铁”淬成钢 从轮滑悟出科研精神
罗阳在科研上的严谨和拼劲,是学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与其成长经历分不开。
他出生在重庆市的一个小山沟,从小立志要当一名解放军以报效祖国。2002年,他圆梦考入第三军医大学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师从全国检验医学知名专家府伟灵教授,走上了检验医学新技术研究的道路。
然而,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创新研究尤其不容易。一个深夜,罗阳在实验室做的实验又一次以失败告终,他有些心灰意冷。
突然,他听见门外传来“唰唰”的响声。此时已经是深夜12点,实验室外面怎么还会有响声?
罗阳到外面一看,发现导师府伟灵教授正在走廊里滑轮滑。原来,府伟灵教授也还在实验室工作,因为长时间伏案工作有些疲乏,就通过滑轮滑来活动一下身体。
“老师年过半百了,还以这样的毅力搞科研,作为学生,我们还怎么能害怕吃苦呢?”从那以后,罗阳把宿舍搬到了实验室,没日没夜地做实验,脑子里全是数据和方案。
在一次次失败、思考、重组、再建中,罗阳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困难砥砺我们努力前行,一次失败就消除了一条歧路,让你更加笃定正确的方向,更加拼命地往前冲。”
罗阳和合作者做骨应力传感系统实验。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一次,国内知名肢体延长专家李起鸿教授向好友府伟灵教授提出一个课题,希望能够发明一种检查骨折状况和监控骨折愈合情况的便捷方法,造福广大骨折患者。
府伟灵教授点将:“罗阳,你头脑灵活点子多,尝试一下吧!”
接受了任务的罗阳心里却有些打鼓:“这是一项全新而大胆的课题设想,如果成功了,对于骨科病人的治疗将有很大帮助。但是,自己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临床检验检测技术和手段,而要完成这个项目的试验涉及骨科等多个学科,只有自己想办法去战胜一个个难题。”
需要对测试山羊做骨科手术,罗阳请来了骨科的同学帮忙;监测数据缺乏手段、设计的检测仪器金属构件需要加工,罗阳四处托人解决。
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罗阳另辟蹊径,创新性地发明了一种通过监测骨骼应力变化,来检查骨折状况和监控骨折愈合情况的方法和配套产品。
罗阳说:“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科研之路不能走远。”
“铁”骨柔情 “老罗”其实是“暖男”
在科研和教学上,罗阳是“铁血教师”,可是在生活之中,熟悉罗阳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暖男”,研究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罗”。
巴基斯坦留学生Alya Batool刚来中国时,有些不适应。为了让她尽快适应环境,罗阳邀请了20多个学生来家中做客,规定不许带任何礼物,但要求每个学生亲手做一道拿手好菜。
罗阳回忆道:“我做了一个白切鸡,Alya Batool做的特色抓饭也深受欢迎。我希望通过各种团建活动,增进大家的了解,增强团结协助精神。”团队在他带领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团结协作氛围,几名外籍学生也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了浓浓的同窗之情。
罗阳参加篮球比赛。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除此之外,罗阳还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并亲自担任了学院研究生篮球队的教练,“高强度的科研工作必须要强壮的体魄保证,而且我希望学生在运动中增强团队精神”,他说。2018届研究生胡孝林说起自己的篮球教练,很自豪:“老罗日程每天都很满,但是我们球队每周的比赛和训练他几乎都没缺席。”
疫情之下,如何更好地“战疫”,除了抓紧科研攻关以外,细心的老罗还有了新的思考。
在新冠病毒检测技术攻关的关键时期,罗阳整日待在实验室,只能通过手机与家人连线。在与家人的交流中,罗阳发现,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预防知识,有的正确,有的则错得离谱,极有可能误导老百姓。
罗阳觉得,作为医学科研专业人员,有责任为大众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于是,在网络上,一个名为“乐佳帮”的微信公众号诞生了。
罗阳与一双儿女,以剧情演绎的方式拍摄小视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平时工作太忙,通过拍摄视频,既搞了科普,服务大家,又教育和锻炼了小孩,更多陪伴了他们,一举两得。”罗阳说起这个事情,眼里充满了柔情。
科技志愿服务支队授旗。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乐佳帮”目前已经发布视频、科普简讯数百条,受到了各方好评和支持。沙坪坝区科协支持罗阳成立了“罗阳教授科普工作室”,并成立了“志愿者支队”,重庆市科普作家协会也邀请其牵头成立了健康专委会,重庆市科协批准其为首席健康科普传播专家……
罗阳也在公益科普的事业上越走越远,乐此不疲。
“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将从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作为医学科研工作者,我们要花更多精力为普通老百姓普及医疗卫生科学知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