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杰出英才风采”丨 熊伟:牵头晚熟柑橘、巫山脆李产业,丰产盛景不止今朝
他带领团队进行几十万样次检测分析和试验验证,历经几代科研人员80年不懈努力钻研技术,终于攻克晚熟柑橘3个世界级难题。他牵头创新团队,紧抓原生脆李资源和分子辅助育种手段,攻克早期落果、裂果、品质差等瓶颈难题,使脆李“扛得住倒春寒、躲得过连阴雨”。

“重庆市杰出英才风采”丨 熊伟:牵头晚熟柑橘、巫山脆李产业,丰产盛景不止今朝

来源:上游新闻2020-11-28

他带领团队进行几十万样次检测分析和试验验证,历经几代科研人员80年不懈努力钻研技术,终于攻克晚熟柑橘3个世界级难题。

他牵头创新团队,紧抓原生脆李资源和分子辅助育种手段,攻克早期落果、裂果、品质差等瓶颈难题,使脆李“扛得住倒春寒、躲得过连阴雨”。

他,始终奋战在农果一线,把脱贫使命牢记心间,深耕柑橘、脆李原生扶贫产业,让智慧增绿长江上游经济带,让累累硕果迎接美好明天!

他,就是重庆市首届杰出英才奖获得者,重庆直辖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之一,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研究员,农业农村部果树专家熊伟!

14年专研晚熟柑橘 丰产背后见付出

1994年,我国正式启动实施的三峡工程时出现了一个难题,山下土地被水淹,山上坡陡又贫瘠,什么样的产业才能让三峡库区沿岸既能保持水土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以熊伟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经过长期试验研究,认为作为库区种植了4000年的柑橘,应被列为首选,但是必须主推2-6月成熟的晚熟柑橘,错季发展,避免同质竞争。

熊伟告诉记者,过去10-12月成熟的早、中熟柑橘占总量的95%以上,晚熟品种规模很小,品种结构失衡严重,早、中熟柑橘短时间内集中上市又带来“市场滞销、果贱伤农,上市时间又错过春节、清明和五一水果销售旺季”两大弊端。

“晚熟柑橘既能解决早、中熟柑橘带来的弊端,又能调整品种结构,同时也符合国家三峡库区的产业政策。”从那时起熊伟团队在三峡库区大力发展晚熟柑橘,这是重庆柑橘史上的壮举。

2006年,重庆出现百年不遇特大干旱。旱灾发生后,熊伟立即率队开展研究,通过反复试验大量数据对比,终于找到一种在三峡库区季节性缺水情况下,柑橘抗旱保树、稳产增收的节水灌溉技术,并试验验证了“特大干旱下柑橘水分逆境生理响应对叶片脱落的影响”,集成创新了以柑橘灌溉设施节水、土壤集雨蓄水、生理节水降耗为主的穴灌非充分灌溉综合节水技术。

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又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柑橘树受灾非常严重,“那一年,库区受到大水体保护,没有发生严重柑橘冻害,多个晚熟柑橘品种安全过冬,点燃了我市发展晚熟柑橘的信心。”熊伟回忆道。但是,2009-2011年,各区县均发生越冬柑橘落果和果实枯水问题,特别是2011年1月,又来了一场较大寒潮,沿江各区县晚熟柑橘受灾严重,重庆晚熟柑橘两大难题直接暴露出来:越冬落果多;果子味酸、囊瓣干枯。

就在这时,坚持攻克难题的熊伟团队终于有了新解题思路。

来自同一家公司种植的相同品种的柑橘树,长寿的晚熟柑橘基地,在-3℃天气下柑橘大面积落果,但基本没有受冻死亡;巫山县福田镇橘园,在-5℃天气下,地上部分冻死率达15%,但整棵树的果实却没落下几个。

这样的差异让熊伟团队立刻行动起来,经过全市20万次检测分析和试验验证,他们发现落果严重的长寿基地,柑橘树含钾量缺乏,巫山橘园含钾量正常,随后熊伟团队继续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补充钾元素后柑橘树再次经历了一场-3℃的寒潮后,基本无落果,实现高产稳产。

同时在奉节、巫山、云阳、开州、垫江、忠县等地开展对比试验也显示了相同的结果:缺钾必然导致落果。

“把钾喷到果树的叶面上就能解决问题,成本非常低。”熊伟说:“随后针对柑橘树枯水的问题,我们同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并在中国农科院柑橘所支持下,开展缺锌柑橘的锌离子转移验证实验,证实柑橘缺锌与枯水有显著相关性。”

任何一个事物的推进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重庆晚熟柑橘“扛”过了旱灾,“挺”过了雪灾,突破了制约我国晚熟柑橘70年的“干、酸、落”低产低效“卡脖子”难题,才有了由2006年175万亩、90万吨增至2020年363万亩、352万吨的丰收盛景。

14年如一日,熊伟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柑橘黄化低产、冬季落果和果实枯水的营养失衡机制,攻关我国晚熟柑橘难题,重大突破“晚熟柑橘保果防落防枯水综合技术”,培育壮大了重庆柑橘扶贫产业,实现了这14年的持续增产增收。

6年力促巫山脆李 高寒山区终出大宗高效产业

通过培育和发展晚熟柑橘产业的经验,2014年开始,为寻找高寒山区大宗支撑产业,熊伟团队在脆李新品种的选育和熟期调控方面开始攻关。

脆李作为重庆本土原生特色水果,却一直受重庆春季倒春寒、伏旱季温度高,冬春秋季多雨、日照少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江安李等脆李老品种成熟期与花芽分化期和长江流域常年梅雨季重叠,连阴雨寡照逆境导致光合作用弱、营养积累少和花芽分化量少质低,近成熟果实遇雨裂果、落果、品质差等低产低效问题突出,成熟脆李还极不易贮藏。

种种问题变成原生脆李成为高寒山区大宗支撑产业的拦路虎。

熊伟说:“到2013年,全市脆李面积仅40.5万亩、产量26.2万吨,全国排位十名以外。”

从2014年开始,熊伟牵头整合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和巫山、巫溪、开州区推广机构等优势单位,组建创新团队,牵头培育壮大巫山脆李产业,“依托原生脆李资源和分子辅助育种手段,我们比对优良单株,快速甄别遗传变异优株,提早开展新品种多环境、多区域测试,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从遗传变异、稳定、丰产三个维度选育出8个早中晚优良品种,使脆李成熟上市期由50天拉长至120天。”

针对春季“倒春寒”、初夏连阴雨寡照和伏旱高温逆境,熊伟和团队合理布局新品种、地域和海拔差异,充分利用7-8月伏旱期高温高光照环境,促进花芽分化,有效抵御了逆境对开花结果的不利影响,满足了高纬度和高寒山区的优质高效生产,使脆李“扛得住倒春寒、躲得过连阴雨”。

熊伟团队还通过品种搭配、避害促花栽培和采后全程冷链贮运技术,构建了脆李熟期调控技术体系,发现脆李果实有两次呼吸高峰,夏季常温下极易腐烂的生理习性,探明脆李采摘后迅速放置7度以下冷库进行预贮预冷,可以让脆李的第一次呼吸高峰由当天推至5天后,为简易冷链运销提供了绝佳的机遇期,熊伟自豪地说:“如今在巫山进行脆李采摘,不用再等漫长的物流运输。第二天一早就运送到重庆主城,第二天下午就运往四川成都等地,只需三天直接送达北、上、广地区买家的冰箱里,通过全程简易冷链运输,满足15天货架期,成本低又能保证新鲜。”

从2014年开始,熊伟团队展开重庆“脆李系列新品种选育及熟期调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的科技研究,通过新品种选育、抗逆避害栽培和冷链贮运关键技术,实现了5个月鲜果供应,拓宽了市场空间,为脆李产业超高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六年来,熊伟带领团队创建“巫山脆李”地理标志产品1个、获新品种权1个,面积达到130.1万亩、增幅221.2%,产量64.3万吨、增幅145.4%,累计增收59.4亿元,将小李子做成了高寒山区大宗高效产业,有力支撑万州、开州、云阳、奉节、巫溪和巫山脆李6大优势区县整体脱贫。

智慧赋能绿色发展 远瞻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未来发展的形态,不仅需要在技术上的升级,更需要以装备化、数字化、智慧化来武装。

在谈到重庆农业未来发展的时候,熊伟提到了“智慧赋能”和“绿色发展”两大方向。

“往前推进2到3年,我们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的支持下,先期在开州试点建设智慧无人柑橘基地,试验示范无人机、无人拖拉机和肥水一体灌溉为重点的“天地一体”无人作业技术与装备,推动机器换人和柑橘产业全程数字化、智能化,减轻农村劳动力压力。”熊伟对重庆山地智慧农业发展充满信心。

熊伟团队将继续投入对山地智慧果园的研究,推进无人农业机器为代表的智能装备的运用,帮助农户降本增收、提升管理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同时,还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完善全方位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从监测方面做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数字化、信息化,提高生产管理服务效率。下一步,则重点推广营养诊断“精准施肥”和生物物理防控技术,支撑化肥农药减施;牵头制订国家《农用沼液》标准,积极推广畜牧废污沼液还田,支撑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推广果园树盘秸秆覆盖行间绿肥免耕综合技术,实现农村废弃秸秆、果枝的装备化还田和大规模回收利用;试点农膜和旧果箱回收利用,生产再生果箱,推动废弃农膜的基本利用,着力把传统农业建成三峡库区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谈及农业的“智慧赋能”,熊伟表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凸显了推动农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性。他提到,不仅要做到技术上的升级,更是要注重变更农业生产的模式,形成以数字化为基础,以智慧化为方向的农业发展。

上游新闻 唐艺引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重庆市杰出英才风采”丨 熊伟:牵头晚熟柑橘、巫山脆李产业,丰产盛景不止今朝

2020-11-28 09:00:00 来源: 0 条评论

他带领团队进行几十万样次检测分析和试验验证,历经几代科研人员80年不懈努力钻研技术,终于攻克晚熟柑橘3个世界级难题。

他牵头创新团队,紧抓原生脆李资源和分子辅助育种手段,攻克早期落果、裂果、品质差等瓶颈难题,使脆李“扛得住倒春寒、躲得过连阴雨”。

他,始终奋战在农果一线,把脱贫使命牢记心间,深耕柑橘、脆李原生扶贫产业,让智慧增绿长江上游经济带,让累累硕果迎接美好明天!

他,就是重庆市首届杰出英才奖获得者,重庆直辖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之一,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研究员,农业农村部果树专家熊伟!

14年专研晚熟柑橘 丰产背后见付出

1994年,我国正式启动实施的三峡工程时出现了一个难题,山下土地被水淹,山上坡陡又贫瘠,什么样的产业才能让三峡库区沿岸既能保持水土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以熊伟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经过长期试验研究,认为作为库区种植了4000年的柑橘,应被列为首选,但是必须主推2-6月成熟的晚熟柑橘,错季发展,避免同质竞争。

熊伟告诉记者,过去10-12月成熟的早、中熟柑橘占总量的95%以上,晚熟品种规模很小,品种结构失衡严重,早、中熟柑橘短时间内集中上市又带来“市场滞销、果贱伤农,上市时间又错过春节、清明和五一水果销售旺季”两大弊端。

“晚熟柑橘既能解决早、中熟柑橘带来的弊端,又能调整品种结构,同时也符合国家三峡库区的产业政策。”从那时起熊伟团队在三峡库区大力发展晚熟柑橘,这是重庆柑橘史上的壮举。

2006年,重庆出现百年不遇特大干旱。旱灾发生后,熊伟立即率队开展研究,通过反复试验大量数据对比,终于找到一种在三峡库区季节性缺水情况下,柑橘抗旱保树、稳产增收的节水灌溉技术,并试验验证了“特大干旱下柑橘水分逆境生理响应对叶片脱落的影响”,集成创新了以柑橘灌溉设施节水、土壤集雨蓄水、生理节水降耗为主的穴灌非充分灌溉综合节水技术。

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又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柑橘树受灾非常严重,“那一年,库区受到大水体保护,没有发生严重柑橘冻害,多个晚熟柑橘品种安全过冬,点燃了我市发展晚熟柑橘的信心。”熊伟回忆道。但是,2009-2011年,各区县均发生越冬柑橘落果和果实枯水问题,特别是2011年1月,又来了一场较大寒潮,沿江各区县晚熟柑橘受灾严重,重庆晚熟柑橘两大难题直接暴露出来:越冬落果多;果子味酸、囊瓣干枯。

就在这时,坚持攻克难题的熊伟团队终于有了新解题思路。

来自同一家公司种植的相同品种的柑橘树,长寿的晚熟柑橘基地,在-3℃天气下柑橘大面积落果,但基本没有受冻死亡;巫山县福田镇橘园,在-5℃天气下,地上部分冻死率达15%,但整棵树的果实却没落下几个。

这样的差异让熊伟团队立刻行动起来,经过全市20万次检测分析和试验验证,他们发现落果严重的长寿基地,柑橘树含钾量缺乏,巫山橘园含钾量正常,随后熊伟团队继续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补充钾元素后柑橘树再次经历了一场-3℃的寒潮后,基本无落果,实现高产稳产。

同时在奉节、巫山、云阳、开州、垫江、忠县等地开展对比试验也显示了相同的结果:缺钾必然导致落果。

“把钾喷到果树的叶面上就能解决问题,成本非常低。”熊伟说:“随后针对柑橘树枯水的问题,我们同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并在中国农科院柑橘所支持下,开展缺锌柑橘的锌离子转移验证实验,证实柑橘缺锌与枯水有显著相关性。”

任何一个事物的推进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重庆晚熟柑橘“扛”过了旱灾,“挺”过了雪灾,突破了制约我国晚熟柑橘70年的“干、酸、落”低产低效“卡脖子”难题,才有了由2006年175万亩、90万吨增至2020年363万亩、352万吨的丰收盛景。

14年如一日,熊伟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柑橘黄化低产、冬季落果和果实枯水的营养失衡机制,攻关我国晚熟柑橘难题,重大突破“晚熟柑橘保果防落防枯水综合技术”,培育壮大了重庆柑橘扶贫产业,实现了这14年的持续增产增收。

6年力促巫山脆李 高寒山区终出大宗高效产业

通过培育和发展晚熟柑橘产业的经验,2014年开始,为寻找高寒山区大宗支撑产业,熊伟团队在脆李新品种的选育和熟期调控方面开始攻关。

脆李作为重庆本土原生特色水果,却一直受重庆春季倒春寒、伏旱季温度高,冬春秋季多雨、日照少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江安李等脆李老品种成熟期与花芽分化期和长江流域常年梅雨季重叠,连阴雨寡照逆境导致光合作用弱、营养积累少和花芽分化量少质低,近成熟果实遇雨裂果、落果、品质差等低产低效问题突出,成熟脆李还极不易贮藏。

种种问题变成原生脆李成为高寒山区大宗支撑产业的拦路虎。

熊伟说:“到2013年,全市脆李面积仅40.5万亩、产量26.2万吨,全国排位十名以外。”

从2014年开始,熊伟牵头整合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和巫山、巫溪、开州区推广机构等优势单位,组建创新团队,牵头培育壮大巫山脆李产业,“依托原生脆李资源和分子辅助育种手段,我们比对优良单株,快速甄别遗传变异优株,提早开展新品种多环境、多区域测试,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从遗传变异、稳定、丰产三个维度选育出8个早中晚优良品种,使脆李成熟上市期由50天拉长至120天。”

针对春季“倒春寒”、初夏连阴雨寡照和伏旱高温逆境,熊伟和团队合理布局新品种、地域和海拔差异,充分利用7-8月伏旱期高温高光照环境,促进花芽分化,有效抵御了逆境对开花结果的不利影响,满足了高纬度和高寒山区的优质高效生产,使脆李“扛得住倒春寒、躲得过连阴雨”。

熊伟团队还通过品种搭配、避害促花栽培和采后全程冷链贮运技术,构建了脆李熟期调控技术体系,发现脆李果实有两次呼吸高峰,夏季常温下极易腐烂的生理习性,探明脆李采摘后迅速放置7度以下冷库进行预贮预冷,可以让脆李的第一次呼吸高峰由当天推至5天后,为简易冷链运销提供了绝佳的机遇期,熊伟自豪地说:“如今在巫山进行脆李采摘,不用再等漫长的物流运输。第二天一早就运送到重庆主城,第二天下午就运往四川成都等地,只需三天直接送达北、上、广地区买家的冰箱里,通过全程简易冷链运输,满足15天货架期,成本低又能保证新鲜。”

从2014年开始,熊伟团队展开重庆“脆李系列新品种选育及熟期调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的科技研究,通过新品种选育、抗逆避害栽培和冷链贮运关键技术,实现了5个月鲜果供应,拓宽了市场空间,为脆李产业超高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六年来,熊伟带领团队创建“巫山脆李”地理标志产品1个、获新品种权1个,面积达到130.1万亩、增幅221.2%,产量64.3万吨、增幅145.4%,累计增收59.4亿元,将小李子做成了高寒山区大宗高效产业,有力支撑万州、开州、云阳、奉节、巫溪和巫山脆李6大优势区县整体脱贫。

智慧赋能绿色发展 远瞻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未来发展的形态,不仅需要在技术上的升级,更需要以装备化、数字化、智慧化来武装。

在谈到重庆农业未来发展的时候,熊伟提到了“智慧赋能”和“绿色发展”两大方向。

“往前推进2到3年,我们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的支持下,先期在开州试点建设智慧无人柑橘基地,试验示范无人机、无人拖拉机和肥水一体灌溉为重点的“天地一体”无人作业技术与装备,推动机器换人和柑橘产业全程数字化、智能化,减轻农村劳动力压力。”熊伟对重庆山地智慧农业发展充满信心。

熊伟团队将继续投入对山地智慧果园的研究,推进无人农业机器为代表的智能装备的运用,帮助农户降本增收、提升管理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同时,还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完善全方位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从监测方面做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数字化、信息化,提高生产管理服务效率。下一步,则重点推广营养诊断“精准施肥”和生物物理防控技术,支撑化肥农药减施;牵头制订国家《农用沼液》标准,积极推广畜牧废污沼液还田,支撑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推广果园树盘秸秆覆盖行间绿肥免耕综合技术,实现农村废弃秸秆、果枝的装备化还田和大规模回收利用;试点农膜和旧果箱回收利用,生产再生果箱,推动废弃农膜的基本利用,着力把传统农业建成三峡库区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谈及农业的“智慧赋能”,熊伟表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凸显了推动农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性。他提到,不仅要做到技术上的升级,更是要注重变更农业生产的模式,形成以数字化为基础,以智慧化为方向的农业发展。

上游新闻 唐艺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