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碟菜,有着大梦想。历经百年沧桑,涪陵榨菜已经发展为百亿产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民下饭菜”。眼下,正是榨菜原料“青菜头”收割的季节,田间地头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走进有“中国榨菜第一村”之称的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放眼望去,山坡上,田野里全是绿色的青菜头。农户们一手拿刀、一手拿菜头,踩着泥、弯着腰,砍、剔一气呵成,菜头装满了一筐又一筐。
涪陵榨菜的原材料就是青菜头,每年白露前后播种至寒露后开始移栽,次年立春前后即可收获。到了3月份,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榨菜风干脱水的加工。
“今年收成好,10多亩青菜头地,每亩产量大概有5000来斤,眼下收购价还涨了约三分之一,算下来要增收三四万元哟。”51岁的张启荣曾是一名建卡贫困户,不仅靠着一棵棵 “青疙瘩”脱了贫,还年年增收。
看着个头饱满的青菜头,张启荣喜上眉梢。他说:“这些青菜头让一家四口的生活有了新模样、新奔头。”
田间地头,农户们正在娴熟地为青菜头剥皮,然后快速将处理好的青菜头串成一串,再有序地将成串的青菜头搬运上车拉去晾晒……
村民就地取材,以木材为檩,以竹篾为绳,竖起这一座座风干架,田间地头的绿色也从平面变得立体起来。
每到收割季都是当地村民最忙碌的时候。一棵棵青菜头就是这片水土对坚韧勤劳乡民们最直接最熨贴的抚慰。
农户把收割好的青菜头卖到榨菜厂。据介绍,涪陵区2020年秋季播种的青菜头种植面积为72.9万亩,产量约160万吨,产值约14亿元。
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里有国内唯一一家系统研究榨菜的科研机构——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通过建立全国最大的榨菜良种繁(制)种基地,有效保证了重庆市特别是涪陵区早市鲜食青菜头和榨菜优质原料生产。同时,这里还建立了榨菜核心示范基地23个,年带动推广应用40万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7200余万元。
种植青菜头、腌咸菜都是涪陵人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技艺。二渡村以创新榨菜产业“三变”改革为切入点,推动农民增收、集体创收。2019年,全村集体资产达103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00元、高全区平均水平33%。
走进涪陵榨菜集团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为菜头剥茎,工人告诉记者:“把腌制后的菜头木制茎剥掉,口感不粗糙,榨菜也会更脆更好吃。”
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涪陵榨菜的诞生要经历清洗、切分、脱盐、脱水、拌料、包装、灭菌、装箱、打包等过程。
“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咸菜饭”。这句俗谚就是中国榨菜之乡百姓对榨菜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涪陵人来说,饭桌上若是少了一碟榨菜,心里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120多年来,一碟碟榨菜从最初长江两岸百姓餐桌上的佐餐小食,再到如今走进商场,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国民下饭菜”。或许就像一首榨菜诗歌中所说 “种撒白露间,移栽寒露田,经冬蕴采原,春获翡翠千。习风送露走,腌榨土窖坛,育得百味长,开坛万家香”,涪陵榨菜也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更香、更有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