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2 期
内容监制:刘颜 页面监制:李天春 栏目主持:林楠 编辑:熊世华
第 662 期
八元钱的奶瓶喂了两个娃
“曾垂秀在吗?”驱车前往永川区卫星湖街道凤龙村,在山上绕了几个弯,记者一行终于找到了曾垂秀的家。
“在在!我就是曾垂秀!”从旁边的小路传来浑厚略带沙嗓的声音。顺着声音瞧去,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左肩扛一把锄头,两手自然地搭在木柄上,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儿。她大步流星朝我们走来,热情地说道:“走嘛,进屋,大爸和幺爸都在屋头。”
曾垂秀有四个爸爸的事要从35年前的一个茅房边说起。1986年,曾家因为贫穷,四兄弟都未婚,老大曾维帮已经年近五十,就连老幺也已三十六岁。为了维持生计,四兄弟每天除了种田、帮人做工外,老大曾维帮还要抽空帮人挑粪挣钱。
7月的一个午后,曾维帮挑起两桶粪还没走出茅房,就听到角落里传来“哇哇哇”几声啼哭。“不会又是孩子吧”,他心里嘀咕。
两年前也是在茅房,他已经拾过一个孩子了,再养一个着实很难,可他狠不下心不管。放下粪桶绕着茅房边找了一圈,看到一旁的草丛里,一个小小的婴儿被破烂的布包裹着,露出皱巴巴的小脸。他赶紧把婴儿抱起来,轻轻地拍了拍,说来奇怪,孩子立马就安静了下来。
他本来想着等等看有没有人回来认,左等右等都不见人影,他只能把孩子抱回了家。这个孩子,曾维帮给她起名曾垂秀。至于两年前捡回来的那个婴儿,四兄弟叫她曾垂芬。
四兄弟当初收养大姐曾垂芬时,就花了兄弟们的大部分积蓄。“全家上下能凑出来的也只有几十块钱,一个奶瓶就要八元,还得买奶粉、小衣服,算下来要花二十多元。”
站在村里的小卖店里,曾维帮第一次有点犹豫,抠了抠裤兜,盯着那个八块钱的奶瓶看了足足2分钟,狠狠心把钱给了老板,拿起东西头也不回往家里走。
四个男人从最初笨手笨脚地学着抱,到每天晚上起夜喂奶、换尿布、哄睡……终于熬到了曾垂芬2岁,算是轻松些,没想到大哥又捡一个回来,老三曾维家嘟囔着发起牢骚。性格和顺的老大曾维帮自觉有点对不起家人:“不能让娃儿在茅房等死吧,屋头还有芬儿的奶瓶瓶,先喂两天,不行再……”他的话没说完。
老三也是刀子嘴豆腐心,没往下接茬。
两份零花钱的秘密
就这样,那个花八元钱买来的奶瓶又派上了用场。大家一边忙着农活,一边轮流照顾两个孩子,有时农活多,就牵一个背一个拿着农具去田里干农活。
从此,曾垂秀的名字也出现在了曾家的户口本上,她有了四个把她当宝贝的爸爸。
幼年时,大爸和二爸即便去田里干活也总是带着曾垂秀。在她记忆里,自己常常坐在大爸的背篓里,大爸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稀泥里,她也跟着摇摇晃晃。后来长大了一些,大爸会把她背到田坎上,让她乖乖坐着等待,大爸一边干活,一边不时地回头看她。
刚上学的那段时间是曾垂秀觉得最难捱的时光。“小孩不懂事,当面背面都说她没妈,是没有人要的野娃儿,她都低着头。”曾垂秀的小学同学夏宗顺如今是凤龙村的村支书,回想起小学的时光,夏宗顺说。她慢慢变得自卑,不愿意跟同学们一起玩,常常一个人远远地站着看着同学们追逐玩闹。
“二爸,班里那个同学的妈妈给他买了一个圆球球……”一天放学后,曾垂秀拉着二爸曾维崇试探地问,还没等她说完,曾维崇就掏出兜里的一块钱递了过来:“好多钱?够不够?别个买了我们也去买!”
拿到钱的曾垂秀开心极了,赶紧跑去跟姐姐分享。姐俩的对话被幺爸曾维明听到了,“以后不看别个的,想买啥子给幺爸说。”话毕,曾维明也递给她一块钱。
曾垂秀从来没像那天一样高兴,“原来二爸给了我钱买球,幺爸还可以再给我钱买球!”她心想。“两份零花钱”成了她心里的小秘密。
“你们两个莫把她惯坏了!”晚上,两个孩子睡后,老大曾维帮把两个弟弟“数落”了一通。等所有人都睡了以后,他从枕头底下掏出自己攒的角票,又数了一遍,心想着,这些钱差不多够给两个女儿再添一件像样的衣服了。
那天以后,曾垂秀几乎每次要零花钱,都能得到至少两份。也是从那以后,四个父亲给她的爱让她有了足够的勇气,“我没有妈,但是我有四个爸爸呀,我得到的爱比别人更多!”再说到这个话题,曾垂秀一脸骄傲。
每天八九十公里的山路
2003年,曾垂秀嫁给了山下南华村的李远。丈夫老实勤奋,待她真心实意,不久后儿子出生,曾垂秀有了幸福的三口之家。南华村比凤龙村离城区近,交通便捷,曾垂秀盘算着,等儿子再大一点,就要送到城里去读书。
几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儿子一天天长大,爸爸们却渐渐老去。二爸和三爸更是病得三天两头就得去输液打针。大姐曾垂芬已嫁到外省多年,老人们没有人照料,曾垂秀冒出了搬回娘家住的念头。
但此时,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一边是自己的小家庭,一边是养育她长大的四位父亲,曾垂秀无法取舍,只得每天来回奔波。
每天早上6点不到,她就起床做饭,骑摩托车把儿子送到学校后再回村接二爸去卫生院输液,然后再送回家,下午又载三爸去输液。但二爸的身体每况愈下,最后连在摩托车后座都坐不稳。曾垂秀就跑去求家庭医生,每天载医生去家里给二爸看病。一连几个月,风雨无阻。
那段日子,曾垂秀每天要在山路上骑行八九十公里,摩托车生生骑坏了两辆。
眼看着二爸三爸病情没有好转,大爸和幺爸也年事已高,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老人,曾垂秀心一横,带着老公儿子一起搬回了娘家,回到了她从小长大的家。
但这依旧没能换来二爸和三爸的健康,不久后,两位老人相继去世。“子欲养而亲不待”,曾垂秀说自己虽然上的学不多,但这个道理她自小就懂。
100多头白白胖胖的猪
如今的曾家,两间茅草房早已变成了几间宽敞的砖瓦房。
自二爸三爸去世后,曾垂秀和丈夫李远更加勤奋地干活,“得让大爸和幺爸在晚年享福,不留遗憾。”
2015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两口子学习了养殖技术,起早摸黑地搞起了养殖。采访近尾声,又到了猪儿们该喂食的时间。曾垂秀把准备好的猪饲料一桶一桶地提到离屋子不远的猪圈。
走近猪圈,丝毫没有臭气熏天的情景,猪圈里更是出人意料的干净整洁。“都说我跟养宠物似的”,曾垂秀笑道。两口子每天几次定时清洁猪圈,密切注意猪儿们的饮食起居——冬天要保温、夏天要消暑。甚至,未经允许谁都不能进猪圈,就连她自己进猪圈前都要先消毒。多年的养殖,让他们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养殖经验。
也是这样的认真、踏实,曾垂秀夫妇从最初只有几只鸡鸭的规模,到现在不仅鸡鸭成群,还有100多头猪;从最初外出一天挣40元的工钱,到现在每头猪有超过1000元的利润;从最初的茅草屋到现在翻新的敞亮的新房子;从以前的摩托车到现在换上了小汽车……
向猪槽里倒入一桶饲料,曾垂秀笑着大声说道:“为人子女,恩情报不完。他们还在的时候,我就要在他们身边。”曾垂秀忙里忙外地张罗着家里的大小事,也张罗着大爸幺爸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