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9 期
内容监制:孙柯 页面监制:周梦莹 栏目主持:林楠 编辑:陈丹丹
第 669 期
考上美院,却交不起学费
1983年,徐小松出生在重庆开州满月镇。这里海拔约两千米,进一趟城要走90公里的山路。
“以前山里的小学哪有美术课,我对画画一窍不通。”
1999年,他考入原开县师范学校,遇到美术启蒙老师谢栋庭。美术课上,他画了一个长方体,谢老师夸赞画得好,给出98分的高分。这一下点燃他对美术的热情。
毕业后到满月小学任教,但学校不开美术课。他找到校长毛遂自荐:“我想教美术,自愿免费!”于是,他成为这里唯一的美术老师。
“我想把美术教得更专业点。”2004年,徐小松参加成人高考,被四川美术学院录取。
“我那时每月工资593元,川美的学费却要八千多元。”
面对高昂的学费,再看看父母因供他上学欠下的外债。他默默收起录取通知书,选择停薪留职,成为四川美术学院一名旁听生。
“相比毕业证,我更渴望开拓眼界、提升专业素养。”
旁听历时一年半。他拜访名师,学习素描、油画、手工、雕塑,肆意畅游在艺术的海洋里。
没有颜料画笔,怎么办?
2006年,他回到满月小学。
“那时候,孩子们一支铅笔都要省着用,更别说绘画材料。”让每个孩子拥有画板、颜料和画笔,是一件奢侈的事。他开始思考,怎样就地取材,把乡村常见的东西搬进美术课。
没有画笔,不怕!可以把树枝烧成的炭条!
没有画纸,也不怕!大地、石头、瓦片、麻袋……样样都可以画!
仔细发现,乡村还有稻草、枯枝、玉米须、羽毛、树根……
徐小松和孩子们一起,把乡村的一草一木,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农村是一片沃土,孩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双变废为宝的巧手。”
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用破瓦片创作瓦片画,用枯树根做根雕,用破麻袋做壁挂,用旧簸箕做贴画,还用废纸版创作出仿古青铜纸板画……
美术课有啥用?这答案真好
“桃子”是徐小松早年的一名学生,她身在困难的单亲家庭,浑身长满斑点。印象里,小女孩内向自卑,极少说话。
但在美术课上,“桃子”有一双巧手。重庆市留守儿童才艺大赛,她一人先后获奖三次。
“获奖后,她变得好自信!”徐小松惊叹,“桃子”终于敢抬头说话了,她甚至敢穿着裙子跳舞,不再在乎身上的斑点了!长大后,她成为一名化妆师,靠努力改变了困难的家境。
更多的“桃子”长大了——
仅徐小松知道的,就有14名学生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毕业后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比如,彭燕、王恩燕也成为美术教师,刘军是广告设计师,朱杰是雕花厨师……
这些名字,徐小松如数家珍。学生们也把他当朋友,逢年过节回到满月镇,会喊他一起小酌。
至今,徐小松指导学生完成的3000余件手工艺作品,先后在重庆市融创杯中小学生才艺大赛、重庆市留守儿童才艺大赛、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等比赛中,斩获数百项大奖。
最令人骄傲的是,2019年4月,他带领学生走出重庆,到苏州参加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
“我们的孩子,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这可是大山里的父母想都不敢想的事!”他回忆起那一幕,依旧激动。
美术课究竟有啥用?徐小松给出了答案——美术课让孩子们和乡村的一草一木对话,让他们发现家乡的美,升腾起对家乡的热爱,这种热爱,是快乐和自信的源泉,也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
这堂美术课,竟让困难家庭增收
重庆开州,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最偏远的满月小学,1000多名学生中约三成家庭困难。
“手工艺品,是可以卖钱的。”在徐小松的指导下,学生王悦一家人,用枯枝创作花钵、花盆,用树根、竹子创作工艺品。徐小松帮忙联络到山东影视基地等销售渠道,每年能卖上万元。
陈科贵曾是贫困户,徐小松帮他出了个“金点子”,用枯树桩创作兰草绿植,每年也能创收上万元。
“卖药材,品相越好,收购价就越好。”他指导农户,把中药材做成盆景等工艺品,以此吸引收购商的目光。在2019年首届“三峡道地中药村交易博览会”上,他指导创作的灵芝盆景,展览当天成交额就达3万多元。
徐小松的本事,很快传出开州区。2020年,他被城口县、巫溪县邀请,为村民开展手工艺品技能培训,指导农家乐用艺术元素提升品味。
2017年,徐小松在满月小学任教长达15年后,接受组织安排,成为大德镇大慈中心小学唯一的美术老师。
令人欣慰的是,满月镇的孩子,已经不再短缺画纸、颜料和画笔。他们的成绩感动了社会各界,公益组织为其捐赠了几十万元的美术创作物资。
据开州区教委介绍,徐小松主持成立了开州第一个美术教育工作坊“乡拾乡韵工作坊”。他和全校师生一同努力,围绕自然物语、乡村景致、农用器具、儿时玩具开发课程,并编写了校本美术教材《贝海拾遗》。
徐小松的家中,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好人”等各种荣誉证书。但在他心里,最美的还是学生的作品,他最得意的时刻,是带领参观者,一遍遍观摩学生的作品。
“我们山里的孩子,真的很棒!”徐小松说这话时,眼里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