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8 期
内容监制:王梅 页面监制:宋煦 栏目主持:林楠 编辑:向含嫣
第 678 期
脚下的长征路:32年扎根基层 不知走了多少遍
重庆綦江区石壕镇,香树、高山、皂泥3个村交界处,有一座木石结构、南北走向的桥,横跨于两河口河沟上。桥高10米,宽3米,跨度19米,桥下流水潺潺。
史料记载,这座桥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原名两河口大桥。1935年1月21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大部队长征从此桥经过,到达石壕。
由于这座桥见证了红军长征到綦江的这段历史,后人便将其命名为“红军桥”。此桥如今已是綦江石壕镇的一个著名红色景点,成为学校和各种社会团体进行红色教育打卡地。
每当参观团到来,队伍中间总会有一名中年男讲解员的身影,他四方脸、浓眉大眼,一边走,一边熟练地结合各景点为大家讲解着红军当年过石壕的故事。
他就是赵福乾。今年59岁的他,在綦江区石壕镇从事文化服务基层工作已经32年。带着游客重走长征路,讲解红色文化,是他平时工作的常态。
从“红军桥”到另一个红色景点红军烈士墓大约4.5公里。赵福乾已记不清每个月会带领多少团队在这段“长征路”上走多少次,说多少话了。
而这段路,仅仅是石壕各条“长征路”当中的一段,扎根基层文化战线32年,赵福乾自己虽然没有统计过,但他心里清楚,如果把他走过的“长征路”,以及未来还要继续走的“长征路”加起来,不会少于二万五千里。
赵福乾清楚,他几乎每天都在重复走的这些“长征路”,对每一个游客而言,都是新鲜的体验,“如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历史,感受红色文化,哪怕我为此踏破鞋底,磨破嘴皮,心里也是畅快的。” 赵福乾说,哪怕这段路没有终点,但他心里有方向。
父亲的长征路:儿时经历红军过石壕 长大参军报国传承革命精神
赵福乾出生在綦江石壕镇。小时候,父亲常给他讲红军过石壕的故事,从小,他心里就埋下了红色种子。
赵福乾的父亲赵志怀1928年出生,1935年红军过石壕时,他刚好7岁,亲眼目睹了红军的严明军纪,和当地地方军阀的做派“大不一样”。
赵福乾说,父亲经常跟他讲起,在红军来之前,当地军阀经常骚扰老百姓。而红军在石壕期间,纪律严明,深得群众拥戴和赞扬。红军在农民家借灶做饭时,亲自挑水、劈柴,不给主人添一点麻烦,开拔前都要帮老乡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红军走后,石壕民间就开始流传着一首歌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这首歌谣父亲从小就教我,我现在仍记忆犹新。” 赵福乾说,红军的作风和精神深深影响着父亲。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父亲毅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战争中,赵志怀头部、胸部、腿部等多处负伤。由于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获得三等军功章二枚,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赵志怀复员后回到家乡,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民兵连长等职务。上世纪70年代,前往綦江石壕茅坝坪参观瞻仰红军烈士墓的部队官兵、机关干部、工人、农民、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群众络绎不绝,基本上都是由赵志怀做解说工作。
那时的赵福乾已经上小学,学校每年在清明节都要组织全体师生到茅坝坪参观瞻仰红军烈士墓,而给同学们讲解的就是他的父亲。每当看到父亲对当地的红军故事如数家珍,讲得绘声绘色,同学们听得如醉如痴,赵福乾心里就感到特别自豪。
他希望有朝一日,也成为父亲这样的人。
心中的长征路:著书立说弘扬红军精神 路自有方向
1989年,赵福乾进入綦江区石壕镇文化站工作。曾先后担任过羊叉乡广播站、石壕镇广播电视站、石壕镇文化站站长,以及石壕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等职务。
别看名头是“站长”“主任”等,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是“光杆司令”,只有他一个人负责文化站所有的工作。赵福乾说,“做这份工作,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琐碎,有十二分的执着。”
为了把最好的讲解体验留给游客,赵福乾努力纠正方言讲解,选择苦练普通话,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跟着主播念播报词;每天早上一大早起来,站在文化站宿舍楼的楼顶,苦练发音。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名曾经随单位两次来到石壕接受红色教育的中学语文老师说,两次来石壕间隔一年多,明显感觉到赵福乾第二次的发音更标准了,更主要的是,讲解时感情色彩更浓厚了,让前来参观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作为土生土长的石壕人,赵福乾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也深知石壕镇红色文化的珍贵和历史意义,“我有义务把本乡本土的红色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
从2012年3月开始,赵福乾不分白天黑夜,潜心收集、整理大量石壕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资料,他要编写成书。
工作中需要做大量的文字资料,已经年过50岁的赵福乾那时对电脑一窍不通,只能从头开始学习。休息时,他把双腿当作键盘,睡觉前,把被子当作键盘,脑子里背着字根,手跟着在腿上、被子上练习。
赵福乾将收集整理的材料形成初稿,无偿提供给编辑部门。直到2015年,历时3年,两本《红色石壕》相继出版。
在这3年多里,赵福乾记不清自己为了收集相关资料,走了多少遍长征路,看了多少次历史遗迹,也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晚,但是他觉得值得。“每一个夜晚陪伴我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情怀。” 赵福乾说。
如今的赵福乾,日常工作还是继续在“长征路”上走着,讲解着。明年他即将退休,但是,乡镇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的匮乏,让他时刻准备着在“长征路”上继续走下去。
近年来,赵福乾义务为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讲解红军长征过石壕的故事1000余场,受众约50000余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而我的‘长征路’的方向就在我心中。” 赵福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