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0 期
内容监制:孙柯 页面监制:韩耀聪 栏目主持:林楠 编辑:熊世华
第 690 期
结缘——那些患上抑郁症的“孩子”,让她心痛
满墙的手工作品都出自田桂兰和“孩子”们之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王珏 摄
早上9点过,田桂兰就来到了工疗站,将桌子一一擦过后,整理起穿好的珠串作品来,动作缓慢,格外认真。
几张桌子,十几把椅子,虽然简陋却整洁,这个小小的工疗站,是社区里独特而温暖的存在——每周两次,社区里一群特殊的“孩子”,都会来到这里,跟着田桂兰学习编织。
说是“孩子”,其实并不恰当,因为他们中最大的已经40多岁,最小的也有25岁了。但在田桂兰的眼里,他们都是令人心疼的“孩子”。
她和“孩子”们的缘分,始于20年前。
彼时,田桂兰刚退休,在单位活跃了一辈子的她,在家里根本闲不住。作为老党员,她总希望自己还能发光发热。看到社区招募志愿服务者,她就报了名,因为积极帮社区做宣传、组织活动,她被推选为社区文兴一支部书记。
有一天,一个邻居向社区工作人员吐起了苦水,“我那个娃儿老是呆在家里不出门,我们大人稍不注意,他就用烟头烫自己手臂,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前来参加活动的田桂兰正巧听见这番话,她心里一动,和这位邻居攀谈起来,才知道“孩子”患上了抑郁症。
“这事,我得管!”为啥?原来田桂兰的二儿子也患有抑郁症,成天吃药,却依旧日渐消沉、情绪变幻莫测。
她太知道抑郁症患者家长心里的痛了!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患者,拒绝与人交流,不愿意做任何事情,自杀率也比一般人要高出数倍,当父母的,每天几乎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
后来,田桂兰打听到,这样的“孩子”社区里有十几个,都有或重或轻的抑郁症。上门走访后她发现,他们除了吃药,基本没有接受其它治疗。而且,有很多家长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帮他们康复。
田桂兰四处打听,了解到大渡口区残疾人联合会开了培训班,专门教人如何帮抑郁症患者康复。她立即去报名上课学习,晚上回家后,继续上网了解抑郁症相关知识。
查资料、咨询专家,看到其它地方的成功案例,田桂兰萌发了建立残疾人工疗站的想法。
所谓工疗站,其实就是找社区腾出的一个小办公室。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锻炼手脑,同时也让他们能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或许还能让他们找到朋友。
2006年,一个小小的工疗站成立了。从此,社区里这十几个“孩子”,有了另一个温暖的家。
尝试——给“孩子”们找到最合适的天空
田桂兰一丝不苟地串珠,为国庆后开课做准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王珏 摄
“孩子”们在工疗站里做啥?
一开始,工疗站请了一位编织老师,教他们编织中国结。但很快,田桂兰发现“孩子”们逐渐不耐烦,有些甚至会突然发脾气,把东西摔在地上。
渐渐地,有些“孩子”退出了活动,回到家后整天把自己封闭起来,病情更是没有好转。
田桂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琢磨着,编织中国结可能对他们来说太难了,连她自己有手工基础,也学了好长时间。
找到症结就好办了。有一次,田桂兰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手工串珠,精美漂亮,买的人还不少。
“这不难啊!”对照网上的图片,田桂兰买来珠子和细铁丝,尝试自己制作。
二十分钟不到,一支“花”便做好了。“当时做好后,20块钱一支,还卖了好几支。”田桂兰从柜子里翻出她的处女作展示着。
随后,田桂兰就在工疗站里教“孩子”们学串珠。面对陌生的串珠,“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但学起来异常吃力。光是“直串”,田桂兰已经记不清手把手教过多少次了。
一次,学员小杰在多次学不会“直串”后,便直接放弃,怎么说都不愿继续学习。面对内心脆弱的他们,田桂兰总是“连哄带骗”。“小杰你看哈,这几颗珠子是不一样的颜色和形状,你可以分别帮老师串在一起吗?”“这朵花的制作多亏了小杰帮我串珠,田老师才能顺利完成!”
因为长期照顾自己孩子的原因,田桂兰更懂他们,她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们的自尊心,从“直串”到编出形状,由易到难,几节实践课下来,“孩子”们的兴趣更浓了。
她趁热打铁,每天跟着视频学习串珠,与专业手编老师交流心得,制定授课方案,再链接社区资源定期开展手工编制课堂。
孩子们为田桂兰庆生。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有时,田桂兰觉得手机视频里教得太慢,而且有点难。她就干脆在网上搜商品图,看着图自己做。
十五年来,田桂兰指导抑郁症患者及家人开展手编教学2000多人次,编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光辉百年路,奋进新征程”、花瓶、钥匙扣、自行车、大桥等手工作品1100余件。
成果——“孩子”们的世界亮了
田桂兰把做好的手工作品挂在墙上。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王珏 摄
“红灯笼、小金鱼、钥匙扣、十二生肖……这些都是我们卖得最火的。”田桂兰指着墙上挂着的串珠作品,自豪地介绍着,“每次卖完,我们都要赶着再做一批出来。”
田桂兰记得,第一次义卖是在2019年国庆后。刚开始,不要说“孩子”们了,田桂兰也是第一卖东西,张不开嘴叫卖。
不过,关键还是“货硬”。路过的行人注意到摊子上的串珠,主动停下来挑选。
慢慢地,摊子前的人越来越多,田桂兰认真地向客人介绍着。忙不过来时,“孩子”们竟也开始怯怯地帮着招揽生意。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田桂兰知道,在陌生人面前开口,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不易。这才是义卖最大的收获!
而且,有了义卖这些收入,她就可以多带“孩子”们出去玩,创造机会让他们多与人接触,锻练胆量、展现自我,让他们慢慢重拾信心。
2019年中秋会上,田桂兰亲自为“孩子”们编排了一场《礼赞祖国母亲》的诗朗诵。“小杰很喜欢现在的手编课,他每周都去,自从有了田嬢嬢,他性格开朗多了。现在的他都敢登台表演了。”小杰的母亲看着“孩子”的转变,内心由衷地高兴。
“孩子”们的作品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王珏 摄
工疗站的顺利运营,让“孩子”们愈发信任和依赖这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田阿姨,不知是谁起了头,大家都开始喊她“田妈妈”。2019年,社区还特意组建了以田桂兰牵头的助残志愿服务队,帮她找资源、搭平台,让她和“孩子”们能走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
“现在,他们的生活很充实,也得到了他人的认可,病情也得到有效控制。”田桂兰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抽纸盒”,这是她新学的样式,等到国庆开课后,就能教“孩子”们做。
这几天,已经不少家长打电话来问:“什么时候开课?”
想见她,“孩子”们都迫不及待了。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梁浩楠/文 王珏/图 视频 林楠/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