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直辖啦!”1997年6月18日的山城异常热闹,人们走上街头,欢庆拥抱。

但对于文化和文物工作者而言,则需冷静思考。作为全国最年轻直辖市,随着行政区域变动,重庆文化该如何定位?

巴渝文化应成为一种独立地域文化现象,形成独立体系。”一次学术报告会上,王川平拿起厚厚一叠论文《重庆文化的定位问题》,望望台下,郑重发声。

在他看来,巴渝文化与三峡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近现代文化一道,共同组成了重庆文化。其中,又以巴渝文化为核心。

“按照以往研究,巴渝文化只是巴蜀文化一个分支,现在要将它独立出来,是否妥当?”报告会结束后,几位学者向他走来。

面对质疑,王川平有自己的理由:“巴渝文化与巴蜀文化虽联系紧密,但两者有很大区别。以直辖为契机,将巴渝文化作为独立体系研究,更符合历史文化发展规律。”

观点引发争议,甚至部分重庆本土学者一时无法接受,王川平却并不急于说服对方。“重庆直辖将巴国、巴人、巴文化‘耙’到了一起,用巴渝大地、巴渝儿女、巴渝文化来称呼重庆,像小名一样,很亲切。”他说,相信通过时间考验,市民能逐渐认同并从中找到一种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

 

直辖之初,重庆文化设施严重短缺。“甚至找不出一家像样剧场、博物馆。”面对华龙网记者采访,王川平笑着摇头。

还没来得及规划,一项重要任务就来了。随着三峡工程开工,同年,库区文物保护工作重任落在了重庆肩头。

“三峡工程耗资巨大,不能因为文物保护工作没完成拖延。”根据《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项目和保护方案》,共有1087处文物被列入保护规划,其中70%项目、90%重大项目落在重庆。

面对压力,作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组长,王川平和同事在办公室里挂上一块倒计时牌,天天倒数:距离175米水位还有10天、9天、8天……

“时间不等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和水位赛跑。”

尽管紧迫,对待保护工作,工作人员仍是慎之又慎,仅云阳张飞庙新址选址就花费了近3年时间。“当时,云阳方面希望选在县城,旧址对岸,并以其为依托修建一座公园。”对于这一决定,北京专家并不认同。

“在三峡库区,张飞庙不止这一座。云阳张飞庙之所以著名,真正价值在于它背靠高山,面对大江,门向西方,与县城隔江相望,体现了张飞的忠勇个性。”王川平一边比划一边给记者解读:西方正是蜀国所在地,如果迁往对岸,变为门向东方,成了遥望吴国,岂不变了味?即便迁往对岸,也无法做到背靠高山。

斡旋中,云阳方面表示,若迁往对岸,交通是一大问题。“这个好办,不如修建一座跨江大桥,连接南北,以旅游带动新镇发展。”王川平的提议,让对方眼前一亮。

2003年7月19日,在向西搬迁32公里后,张飞庙保护工程主体部分竣工,并正式开馆。

20多年文物保护生涯中,王川平去过三峡库区300多次。“我对库区很有感情。”谈到这里,他语气变得柔和起来。担任全国政协委员5年里,每年,他都会准备2至4个与库区相关提案,不仅是文化,还涉及民生发展。

“在‘前三峡时代’,文物保护做得不错。但在‘后三峡时代’,如何做好文化保护,值得思考。”王川平说,希望能把三峡库区建成文化生态示范区,在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地质防护等方面下功夫。“这样才对得起三峡移民,对得起三峡百姓。”

在对三峡库区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为重庆修建一座博物馆的念头,在王川平脑海中日渐明晰。最终,筹建三峡博物馆方案成型,而身为筹备组组长的王川平,从一开始,就决定不走寻常路。

“以往大多博物馆是做给专家看的。”在他眼中,这类博物馆展出文物多为考古类,别说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就连其名称、简介中的个别文字,普通市民都看不懂。“我们要做的是一座市民博物馆,通过创新手法,让文化看得到、摸得到、听得到。”

如今,当你步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大厅,就能看到正对楼梯两侧陈列着一座汉阙。5.4米高的主阙,上刻青龙白虎,庄重,肃穆,这就是位居“镇馆之宝”首位的乌阳汉阙。

“发掘出汉阙时,我就决定,要把它放在大厅里展示。乃至整个大厅的设计,都要围绕它展开。”王川平回忆,2001年,一张简报被送到自己手中:忠县乌阳镇将军村十一社,一位外号叫做“王草药”的村民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汉阙。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来了!”经仔细辨别,王川平兴奋地高呼。很快,他随十多位专业考古人员前往现场,主持发掘工作。经警车开道,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自忠县出发,将宝贝直接拉到了博物馆施工现场。

“把汉阙陈列在大厅中央位置,一进门就能看见。再设计4根承重柱,去掉多余装饰,以简代繁。”王川平挽起袖子,向施工人员描述着自己的构想。

一旁有人急了:“这么大块傻乎乎的石头,怎么能放在大厅里?”对此,他笑了笑:“国内发掘出的29座汉阙中,就属这座保存最为完好。我看中的,正是它的文物价值。”

2005年6月18日,作为献给直辖8周年的贺礼,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随着鎏金编钟敲响,穿透千年风尘,悠远的钟声不仅唤醒了人们关于先祖的记忆,更牵动起整座城市的心跳。

伴随摩洛哥马拉喀什市的一锤定音,大足石刻成功跻身《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重庆惟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让观者惊叹。

透过玻璃舷窗,14尾石鱼静静述说着千年水文变幻,也让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成为世界唯一在深水中原址保护古文物的水下博物馆……当巴渝文化一步步登上世界舞台,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号叫得更加响亮。

“文化要想发展,在呈现手段、表达方式上,应走现代化路线。”王川平建议,今后,重庆应修建更多美术馆、剧院以及符合城市品格的其他博物馆,并为各区县、社区提供更多文化设施,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文化魅力。

作为巴渝文化代表人,王川平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在朝天门修建剧院、美术馆、露天剧场。当艺术之水与江水交相辉映,足以让世界惊叹。

☆1997年,重庆承担起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重要任务,并逐步启动三峡博物馆群建设,基本整理出三峡 地区人类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1999年,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升重庆惟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大型纪录片《巴人之谜》、《永远的三峡》、《远祖之谜》等相继投入拍摄并登上央视荧屏,将巴渝文化魅力传向世界;
☆2002年,重庆公布首批20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截至目前,市级名镇已升至27个,其中16个获评国家级,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2005年6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馆,让三峡文物得以找到保护,也成为研究、展示平台,和西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博物馆;

☆2005年9月,重庆湖广会馆开馆,展示了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
☆2005年,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目前已有39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
☆2007年7月,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0103处,首次认定了一批工业遗产、乡土建筑、传统民居、农业遗产、交通、水利设施等新型文物;
☆2009年5月,重庆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开馆,再展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风采;
☆2012年内,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编纂的大型图书《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重庆卷》有望出版,以此梳理清重庆文化发展脉络。
 老地图,新重庆!晒出重庆记忆,晒出重庆巨变!
责任编辑:欧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