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世界状况
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的年轻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从全球范围来看,自杀在众多死因排序中高居第13位。 据WHO的统计数字,2000年全球约100万人自杀死亡,自杀未遂者则为此数字的10至20倍。[详细]
根据专家对中国自杀者进行心理解剖分析,发现中国自杀者有以下特点:农村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五成八的自杀者为服用农药或鼠药,六成二的自杀者曾寻求医疗帮助;六成三的自杀死亡者曾患有各种精神疾病,但接受过精神科医生诊治的不到一成。
属于这种类型的自杀者,由于缺乏集体的温暖与支持,产生了孤独感、空虚 感、悲观 绝望感受而造成自杀。
个人为了坚持某种信念、张扬某种主义或效忠某一团体而舍生自杀,则属于些种类型。
这种自杀行为,多发生在社会大动荡时期,也就是在动乱的社会条件下,某些人由于失去改造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信心而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在自杀人群中,有近8成的人患有抑郁症。
如何预防
对每一个自杀事件的致死性程度进行足够的估价。
充分认识绝大多数自杀者的矛盾心理,即在同一时间内既想死、又欲生。这时最需要去营救他们。
充分认识移情的重要作用,希望的移入和他人的帮助会使自杀者重新鼓起生存的勇气。
在对病人进行诊治时,应逐一地了解病人的心理障碍及挫折、孤独无助、愤怒等等。
医务工作者要主动接近病人,切不可疏远回避。
帮助病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动员病人的亲属如配偶、情人、父母兄弟姐妹等与病人多接触,这种接触是最理想的辅助治疗。
历届主题
2013——歧视:自杀预防工作的绊脚石
2012——全球预防自杀:加强保护因素,唤醒生存希望
2011——多元文化社会之自杀预防
2010——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全球携手预防自杀
2009——社会文化因素与预防自杀
2008——全球化思维、全国性计划、地方化行动
2007——终生预防自杀
2006——理解激发新希望
2005——预防自杀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2004——拯救生命,重建希望
2003——自杀一个都太多
 
重要预防人群
老年人
老年人自杀在中国自杀人群中居前4位,人步入老年后,往往贫、病、孤独接踵而至,再加上老年人脑部的变化,很容易产生轻生念头。
青少年
调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在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他们的情感往往起伏较大,心理素质不高,有可能诱发自杀。
经济条件、社会角色急剧下降的阶层
一些“白领”和高级“蓝领”的自杀意向和自杀企图在升高,很值得社会关注。
预警信号
1、经常谈到自杀(要杀死自己);
2、总是谈到或想到死亡;
3、对绝望、无助或无价值感发出议论;
4、经常说"我不在这里就好了"或"我要离开";
5、日渐严重的抑郁(深度悲伤、兴趣丧失、睡眠和饮食问题);
6、突然的、出乎预料的由悲伤情绪转为平和安详,甚至表现出愉快的样子;
7、有“死的愿望”,并尝试导致死亡的冒险行为;
8、对过去在乎的事情失去兴趣;
9、拜访或打电话与别人告别;
10、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妥当、整理要丢掉的东西、更改遗嘱;
11、专心考虑自杀的方法,寻找付诸实施的有关信息(如互联网),同时寻求获得自杀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