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修复”骗局不能止于严厉打击
这种“征信修复”的骗局一旦泛滥,危害将不容小觑。它将使征信系统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受到影响,也会对依赖于征信系统的其他企业造成风险,使征信报告失去意义。这种地下灰产的存在,这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一种潜在的破坏力。

“征信修复”骗局不能止于严厉打击

来源:光明网2022-01-13

“个人征信报告修复价格,一条1000元至2000元。如果修复不成功,可以退款。”据报道,眼下,一部分机构或个人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利用银行与征信报告主体的信息差,混淆征信异议、信用修复概念,以“征信洗白”“征信修复”为噱头,形成一条集征信修复培训、加盟代理、个人信息售卖于一体的灰色产业链。如果是个人修复,一次价格一两千元左右,如果是企业信用逾期修复,一次收费高达上万元。

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在大数据时代,个人征信记录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一些骗子却从中嗅到了商机。从记者的调查看,所谓“征信修复”,玩得不过是空手套白狼的诈术。相关个人或机构,利用银行申诉机制向银行申请撤销记录。这些个人和机构帮助客户编撰生病、失业等理由,博取金融机构的同情,从而达到消除逾期信息的目的。甚至不排除,在撤销环节中,有银行内部人员与骗子串通、篡改资料信息的可能。

这种“征信修复”的骗局一旦泛滥,危害将不容小觑。它将使征信系统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受到影响,也会对依赖于征信系统的其他企业造成风险,使征信报告失去意义。这种地下灰产的存在,也会使得一些恶意的失信行为有恃无恐,滋生出“征信出问题可以花钱摆平”的侥幸心理,这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一种潜在的破坏力。

更不用说,“征信修复”的骗局,往往伴随着各种违法行为。利用征信异议机制,开展所谓“征信修复”的业务,这本身就涉嫌消费欺诈。在“征信修复”中虚构事实,骗取金融机构信任,也可能涉嫌诈骗。倘若有银行内部人员参与,利用自身职权修改客户资料,帮助消除信用污点,这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对这种灰产链条高度警惕,拿出全力进行打击,对金融机构暗藏的“内鬼”严惩不贷。

“征信修复”骗局泛滥,也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和制度缺失。一方面,通过杜撰理由,卖惨博取金融机构同情,就可以消除逾期等征信污点,这说明,金融机构在征信异议申诉中,没有善尽调查核实的责任,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如果是银行内部人员参与,则说明相关监督审核程序形同虚设。所以,有必要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进一步改革征信异议申诉的审核流程。

另一方面,“征信修复”中,不排除确实存在一些合理的诉求,应当更加畅通征信异议申诉的渠道,鼓励民众走正规程序。记得此前媒体曾报道,杭州市民小杨信用卡被盗刷,他及时将上述事实告知银行,但银行并不认可,仍将此异常消费的逾期还款违约金和利息从小杨的银行账户中划扣,且以小杨信用卡逾期未还的理由将他纳入不良征信登记。最终,小杨通过司法渠道,迫使银行撤销逾期记录。从小杨的遭遇不难看出,在征信管理中,也存在金融机构权力过大,管理僵化等问题,这恐怕是“征信修复”需求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

个人征信的目的,是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所以,相关的征信制度管理,理当真实反映公民的信用状况。在对“征信修复”骗局依法打击的同时,对于征信制度本身的漏洞和不合理之处,也要及时修复,这样才能从源头掐断“征信修复”的灰产链条。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征信修复”骗局不能止于严厉打击

2022-01-13 06:20:25 来源:

“个人征信报告修复价格,一条1000元至2000元。如果修复不成功,可以退款。”据报道,眼下,一部分机构或个人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利用银行与征信报告主体的信息差,混淆征信异议、信用修复概念,以“征信洗白”“征信修复”为噱头,形成一条集征信修复培训、加盟代理、个人信息售卖于一体的灰色产业链。如果是个人修复,一次价格一两千元左右,如果是企业信用逾期修复,一次收费高达上万元。

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在大数据时代,个人征信记录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一些骗子却从中嗅到了商机。从记者的调查看,所谓“征信修复”,玩得不过是空手套白狼的诈术。相关个人或机构,利用银行申诉机制向银行申请撤销记录。这些个人和机构帮助客户编撰生病、失业等理由,博取金融机构的同情,从而达到消除逾期信息的目的。甚至不排除,在撤销环节中,有银行内部人员与骗子串通、篡改资料信息的可能。

这种“征信修复”的骗局一旦泛滥,危害将不容小觑。它将使征信系统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受到影响,也会对依赖于征信系统的其他企业造成风险,使征信报告失去意义。这种地下灰产的存在,也会使得一些恶意的失信行为有恃无恐,滋生出“征信出问题可以花钱摆平”的侥幸心理,这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一种潜在的破坏力。

更不用说,“征信修复”的骗局,往往伴随着各种违法行为。利用征信异议机制,开展所谓“征信修复”的业务,这本身就涉嫌消费欺诈。在“征信修复”中虚构事实,骗取金融机构信任,也可能涉嫌诈骗。倘若有银行内部人员参与,利用自身职权修改客户资料,帮助消除信用污点,这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对这种灰产链条高度警惕,拿出全力进行打击,对金融机构暗藏的“内鬼”严惩不贷。

“征信修复”骗局泛滥,也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和制度缺失。一方面,通过杜撰理由,卖惨博取金融机构同情,就可以消除逾期等征信污点,这说明,金融机构在征信异议申诉中,没有善尽调查核实的责任,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如果是银行内部人员参与,则说明相关监督审核程序形同虚设。所以,有必要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进一步改革征信异议申诉的审核流程。

另一方面,“征信修复”中,不排除确实存在一些合理的诉求,应当更加畅通征信异议申诉的渠道,鼓励民众走正规程序。记得此前媒体曾报道,杭州市民小杨信用卡被盗刷,他及时将上述事实告知银行,但银行并不认可,仍将此异常消费的逾期还款违约金和利息从小杨的银行账户中划扣,且以小杨信用卡逾期未还的理由将他纳入不良征信登记。最终,小杨通过司法渠道,迫使银行撤销逾期记录。从小杨的遭遇不难看出,在征信管理中,也存在金融机构权力过大,管理僵化等问题,这恐怕是“征信修复”需求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

个人征信的目的,是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所以,相关的征信制度管理,理当真实反映公民的信用状况。在对“征信修复”骗局依法打击的同时,对于征信制度本身的漏洞和不合理之处,也要及时修复,这样才能从源头掐断“征信修复”的灰产链条。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岳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