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征信修复”乱象 构筑金融安全屏障
在巨大非法利益的驱使下,金融领域“灰黑产”链条早已形成产业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的态势。“灰黑产”团伙利用消费者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通过其所谓的专业优势,为消费者伪造虚假材料,向金融机构进行施压,但其产生的法律后果反而会被转嫁到消费者本身。

打击“征信修复”乱象 构筑金融安全屏障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3-18
征信乱象治理

长期以来,诸如贷款诈骗、个人信息泄露、非法暴力催收、非法代理维权、恶意逃废债等金融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背后暗藏着庞大的金融“黑产业链”,严重侵害金融安全运行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以公民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问题为例,《经济参考报》在去年4月的报道中援引专家观点表示,泄露在“暗网”的个人信息60%以上来自金融行业,金融业已经成为黑客最青睐的攻击目标。记者在暗网获得某证券机构资金50万以上优质股民信息页面截图,显示25969条数据,标价168美元,涉及姓名、开户证件号、性别、年龄、籍贯、手机号、浮动盈亏等9个数据维度。发帖者表示:“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可自行验证,数据不多,贵在真实。”

在巨大非法利益的驱使下,金融领域“灰黑产”链条早已形成产业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的态势,每一环节都有专业的“灰黑产”团伙在操纵和交易,侵蚀金融系统各个环节的安全。公民个人信息买卖、网络黑客攻击、各类虚假材料制作、围猎金融企业内部员工已成为“灰黑产”团伙的常用手段。以2021年发生的一起典型案例为例,某银行的一名员工误入假冒“上海公安”的诈骗圈套,在大约两周时间里,将千余名中国客户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最终因涉嫌触犯金融犯罪被刑事立案。

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和网络搜索不难发现,相关事例并非个案, 有些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因利益驱使甚至成为“灰黑产”链条中的一环。如去年地方银保监局的一张罚单揭露了某支行员工涉嫌倒卖客户信息的违法事实,该员工遭到终身禁业的处罚。另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在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将在业务活动中获取的数万条银行客户账户信息非法出售,从中赚取收益,最终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

公民个人信息或其他隐私数据的泄露,又成为贷款诈骗、恶意逃废债、电信诈骗、非法修复征信、恶意投诉等下游“灰黑产”团伙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素材”。此类违法犯罪的“灰黑产”乱象对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信用声誉、运营成本都造成了长期困扰,危害金融行业的健康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灰黑产”除了会对金融机构的运行安全带来威胁外,金融消费者权益也属于被其侵害的“重灾区”。近年来,在电信诈骗、假冒身份骗贷、各类骚扰电话等直接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基础上,“灰黑产”团伙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打着“服务消费者”名目而进行的违规协商还款、非法修复征信、反催收联盟等行为更是直接“触动”和迷惑消费者。而因此发生的对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者双向“敲诈”或消费者被二次伤害的事件更是甚嚣尘上。

据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相关安全人员透露,目前在微信、抖音、论坛等各大社交平台上有大量起着“债务协商服务”“征信修复法律咨询”“反催收软件销售”名称的账号,宣称能帮助金融消费者办理减免贷款费用、修复逾期征信、防止催收打扰等服务。实际上此类“灰黑产”团伙套路无外乎两种。其一是“纯骗”,利用消费者解决相关事项的急切心情,以售卖课程或者软件的方式收取费用。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软件及课程不仅毫无帮助,消费者付出的金钱也难以退回。其二是以“非法手段”达到目的。相关“灰黑产”团伙会通过钻政策空子、制作虚假证明材料、制造舆论压力等非法代理维权方式,胁迫金融机构减免债务或者删除逾期征信记录等。

对于第二类情况,早期部分金融机构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妥协,但这反而助长了“灰黑产”的日益猖獗。这类非法违规操作,对金融机构的声誉和财产造成了损失。

同时“灰黑产”团伙利用消费者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通过其所谓的专业、信息、组织等不对等优势,为消费者伪造虚假材料,向金融机构进行施压,但其产生的法律后果反而会被转嫁到消费者本身。

2021年,杭州一起虚假诉讼罪案件显示,犯罪嫌疑人郑某因以捏造的事实为依据提起民事诉讼,构成虚假诉讼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法院在审理这起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发现,郑某提供的与催收员的短信聊天记录截图存在虚假可能性,因此未支持其主张。郑某随即提起撤诉,但法院未允许,而是将该案件移交给了公安机关。经警方调查发现,郑某受到来自从事反催收专业人员的指点,对银行发送的催收短信进行篡改,加入侮辱、威胁性的字眼转发给自己。随后又伪造带有威胁、侮辱性内容的大字报,并以在家门口贴大字报被发现为由分别编造了与男朋友、未来婆婆、妈妈、邻居、合作伙伴等的聊天记录等,并将这些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向法院起诉,以此碰瓷银行逃掉所欠款项。最终郑某的债务不仅没有免除还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金融“灰黑产”虽然盛行,但监管机构也在不停发力,力争全面围剿金融业非法行为。2021年11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防范“代理退保”等风险的提示》,同年9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关于防范银行业金融领域“非法代理投诉”风险的公告》,此外,重庆、广东、湖南、辽宁等多地监管机关也发布了同类通告,推进打击金融领域“灰黑产”工作。

此外,金融机构中也不乏成功打击“灰黑产”事件的案例。

马上消费向华龙网信用频道透露,自2021年成立打击代理维权专项工作小组以来,马上消费已配合全国各地警方打击非法代理维权案件16起,其中7名涉案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名被治安拘留。

目前,维护金融安全、促进消费公平工作虽然任重道远,但打击金融领域“灰黑产”已成为行业共识。未来,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金融领域“黑灰产”将被逐渐消除,金融环境也将恢复成健康、可持续的状态。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击“征信修复”乱象 构筑金融安全屏障

2022-03-18 05:06:38 来源:
征信乱象治理

长期以来,诸如贷款诈骗、个人信息泄露、非法暴力催收、非法代理维权、恶意逃废债等金融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背后暗藏着庞大的金融“黑产业链”,严重侵害金融安全运行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以公民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问题为例,《经济参考报》在去年4月的报道中援引专家观点表示,泄露在“暗网”的个人信息60%以上来自金融行业,金融业已经成为黑客最青睐的攻击目标。记者在暗网获得某证券机构资金50万以上优质股民信息页面截图,显示25969条数据,标价168美元,涉及姓名、开户证件号、性别、年龄、籍贯、手机号、浮动盈亏等9个数据维度。发帖者表示:“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可自行验证,数据不多,贵在真实。”

在巨大非法利益的驱使下,金融领域“灰黑产”链条早已形成产业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的态势,每一环节都有专业的“灰黑产”团伙在操纵和交易,侵蚀金融系统各个环节的安全。公民个人信息买卖、网络黑客攻击、各类虚假材料制作、围猎金融企业内部员工已成为“灰黑产”团伙的常用手段。以2021年发生的一起典型案例为例,某银行的一名员工误入假冒“上海公安”的诈骗圈套,在大约两周时间里,将千余名中国客户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最终因涉嫌触犯金融犯罪被刑事立案。

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和网络搜索不难发现,相关事例并非个案, 有些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因利益驱使甚至成为“灰黑产”链条中的一环。如去年地方银保监局的一张罚单揭露了某支行员工涉嫌倒卖客户信息的违法事实,该员工遭到终身禁业的处罚。另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在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将在业务活动中获取的数万条银行客户账户信息非法出售,从中赚取收益,最终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

公民个人信息或其他隐私数据的泄露,又成为贷款诈骗、恶意逃废债、电信诈骗、非法修复征信、恶意投诉等下游“灰黑产”团伙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素材”。此类违法犯罪的“灰黑产”乱象对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信用声誉、运营成本都造成了长期困扰,危害金融行业的健康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灰黑产”除了会对金融机构的运行安全带来威胁外,金融消费者权益也属于被其侵害的“重灾区”。近年来,在电信诈骗、假冒身份骗贷、各类骚扰电话等直接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基础上,“灰黑产”团伙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打着“服务消费者”名目而进行的违规协商还款、非法修复征信、反催收联盟等行为更是直接“触动”和迷惑消费者。而因此发生的对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者双向“敲诈”或消费者被二次伤害的事件更是甚嚣尘上。

据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相关安全人员透露,目前在微信、抖音、论坛等各大社交平台上有大量起着“债务协商服务”“征信修复法律咨询”“反催收软件销售”名称的账号,宣称能帮助金融消费者办理减免贷款费用、修复逾期征信、防止催收打扰等服务。实际上此类“灰黑产”团伙套路无外乎两种。其一是“纯骗”,利用消费者解决相关事项的急切心情,以售卖课程或者软件的方式收取费用。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软件及课程不仅毫无帮助,消费者付出的金钱也难以退回。其二是以“非法手段”达到目的。相关“灰黑产”团伙会通过钻政策空子、制作虚假证明材料、制造舆论压力等非法代理维权方式,胁迫金融机构减免债务或者删除逾期征信记录等。

对于第二类情况,早期部分金融机构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妥协,但这反而助长了“灰黑产”的日益猖獗。这类非法违规操作,对金融机构的声誉和财产造成了损失。

同时“灰黑产”团伙利用消费者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通过其所谓的专业、信息、组织等不对等优势,为消费者伪造虚假材料,向金融机构进行施压,但其产生的法律后果反而会被转嫁到消费者本身。

2021年,杭州一起虚假诉讼罪案件显示,犯罪嫌疑人郑某因以捏造的事实为依据提起民事诉讼,构成虚假诉讼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法院在审理这起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发现,郑某提供的与催收员的短信聊天记录截图存在虚假可能性,因此未支持其主张。郑某随即提起撤诉,但法院未允许,而是将该案件移交给了公安机关。经警方调查发现,郑某受到来自从事反催收专业人员的指点,对银行发送的催收短信进行篡改,加入侮辱、威胁性的字眼转发给自己。随后又伪造带有威胁、侮辱性内容的大字报,并以在家门口贴大字报被发现为由分别编造了与男朋友、未来婆婆、妈妈、邻居、合作伙伴等的聊天记录等,并将这些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向法院起诉,以此碰瓷银行逃掉所欠款项。最终郑某的债务不仅没有免除还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金融“灰黑产”虽然盛行,但监管机构也在不停发力,力争全面围剿金融业非法行为。2021年11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防范“代理退保”等风险的提示》,同年9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关于防范银行业金融领域“非法代理投诉”风险的公告》,此外,重庆、广东、湖南、辽宁等多地监管机关也发布了同类通告,推进打击金融领域“灰黑产”工作。

此外,金融机构中也不乏成功打击“灰黑产”事件的案例。

马上消费向华龙网信用频道透露,自2021年成立打击代理维权专项工作小组以来,马上消费已配合全国各地警方打击非法代理维权案件16起,其中7名涉案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名被治安拘留。

目前,维护金融安全、促进消费公平工作虽然任重道远,但打击金融领域“灰黑产”已成为行业共识。未来,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金融领域“黑灰产”将被逐渐消除,金融环境也将恢复成健康、可持续的状态。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诗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