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4月18日6时讯(记者 周梦莹)她本想成为记者,却成为三尺讲台上的老师。她上课很是特别,不带书和教案,给语文课堂做减法,但听说读写一个都不少。更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文弱的女老师,却曾是自由搏击专业选手。今(18)日,华龙网“寻访重庆最美女教师”活动带你走近重庆七中的语文老师杨渝蓉。
差点成为媒体人 最终她选择站上三尺讲台
采访杨渝蓉,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她很忙。由于她同时担任高中语文老师以及校党政办副主任,几乎每隔十分钟都有事情送上门,办公室的椅子似乎就从没有坐热过,记事本上的待办事项就有密密麻麻好几页。尽管如此,她却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我性格就是这样,喜欢这样忙忙碌碌的状态,很充实。”杨渝蓉笑着说。正是因为外向的性格和家庭氛围的影响,从大一开始,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在重庆多家媒体实习,跟着老师跑新闻,从没有抱怨过一句。
“我生日就是记者节,11月8日。”杨渝蓉告诉记者,“特别想当记者,为了理想奔波的感觉畅快淋漓。”
可这一想法没得到母亲的认同。原来,杨渝蓉就读于当时的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母亲希望她能够顺理成章成为一名老师,而不是在外风吹日晒。
真正让杨渝蓉决心走上三尺讲坛的,是她当时的老师、现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的言传身教。
“完全是被李老师的渊博所折服,才明白原来当老师也可以这么让人崇敬。”杨渝蓉至今都记得李老师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成为了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太阳之下,还有什么比教化生命更加神圣与崇高?
给语文课堂做减法 但听说读写一个都不少
杨渝蓉总结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的三个目的,首先是高考的考点要落实到位,其次是要传承好中国文化并有所创新,最后是对学生的人生有积极引导。
在她看来,如果学生们大学不学中文系相关专业,那么这一生中很有可能就只剩下高中三年是在系统学习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对于人儒雅性情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因此,杨渝蓉决定“用教材教方法”,而不是单纯给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我的每堂课都会有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没有‘写’的课堂就是伪课堂。”杨渝蓉说,“一篇课文我会设定两个问题进行深入,不会多也不会少,重要的是研读教材,抓住最有力度的地方,教给学生们精华的部分。”
上课不带书和教案 所有内容都记在了心里
杨渝蓉上课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几乎不带书和教案,却丝毫不影响她上课的质量,照样行云流水,逻辑清晰,从不会出一点bug。
能做到这一点,全凭她在备课阶段下的功夫。“我备课都会备得很仔细,然后反复练习几遍。最开始两三年,可能我还会带着书去上课,但后来所有的内容几乎都在我脑子里了。”杨渝蓉说,“如果作为老师,自己都对教学内容都不熟悉,还怎么能自如地教好学生?”
杨渝蓉的好记性显然也适用于点名这个环节。只要是点过一次名,她就能记住学生的样子。当然,之后也能记住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更有利于和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
是自由搏击全能冠军也是钢琴十级选手
如果不说,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个语文老师竟然曾是自由搏击的专业选手。“学生时代还得过当时四川省青运会自由搏击的全能冠军。”杨渝蓉笑着说,“练自由搏击纯属兴趣爱好,后来喜欢钢琴,就去考了个业余钢琴十级;喜欢画画,也成了个小画家。”
也许正是由于杨渝蓉丰富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特别的教学理念,让许多学生哪怕已经毕业多年,还是会经常跑回来和她聊聊天、唠唠嗑。前不久,就有学生回来给杨渝蓉发喜糖,笑着谈起了上学时杨老师说过的让他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甚至有学生转到外地念书后,家长深夜还打电话告诉杨渝蓉,说孩子刚刚哭着说想杨老师了。
谈到这些年的教学生涯,杨渝蓉坦言,最悲伤的事情是“带的每一届学生都是花季或者雨季少年,而自己却在花季雨季的轮回中渐渐老去”。但是,好在最幸福的事情是“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人生中最青春美好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