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向"要求 中国新闻奖评委唐绪军谈如何写出优质新闻

华龙网4月21日21时30分讯(见习记者 王玮)“人民关注什么,我们就应该报道什么,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心系人民才能做到让人民认可和信赖。”今(21)日,在重庆工商大学举行的《把握“四向”要求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专题讲座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奖资深评委唐绪军教授为现场记者们支招,怎样做一个好记者、怎样才能写出好作品。
坚持“四向”要求 做合格的新闻人

新闻工作者怎么做才能让党和人民都信赖呢?唐绪军指出,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先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媒体融合时代已经到来,舆论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把关意识;应该努力把新闻从一种职业变为志业,拥有新闻抱负和理想,同时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要始终牢记社会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发扬职业精神,时刻心系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
同时,唐绪军在讲座上还强调:“作为新闻工作者,还应当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放在心中,牢记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要想写出优秀作品 提升自身技能是关键

中国新闻奖是国内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也是很多记者的追求。作为中国新闻奖的资深评委,唐绪军调侃道:“大家都称我是中国新闻奖的'刽子手',因为我总在提交的作品中挑刺儿,而且总能发现很多错误。”
谈及第26届中国新闻奖的审核情况,唐绪军告诉记者,在申报的1204件作品中,提交给审核委员会的参评作品共891件,其中发现了381件作品存在928处各种差错,有差错的作品占参评作品总数的42.8%。最终决定撤销217件作品的参评资格,这其中文字类作品占62.7%,达到136件。
唐绪军就这些存在差错的部分文稿内容与现场的新闻工作者、学生进行分享。在10个分享案例中,有些差错闹出笑话,例如事实性差错、同音词误用、语意不明、表述矛盾等,大家在笑过之后不禁陷入深思。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提高自我技能,这是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一点达不到,在新闻创作中出现这些错误,即使再好的新闻题材,再好的内容也无济于事。”唐绪军讲到。
此外,唐绪军提出,想要在中国新闻奖上有所突破、做到在全国有影响力,地方媒体必须要把地方新闻做到全国影响。
新媒体时代 记者要让真实更接近于事实真相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人人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媒体渠道更加多样,信息也膨胀起来,部分新闻工作者担心,记者的存在还有价值吗?
唐绪军在讲座中充分肯定了记者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信息像海洋一样,造成了真相的稀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传递的信息可能都是事实,却不是完整的事实,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媒体人站出来,对发生的新闻进行核实,如何使真实更接近于事实真相,这才是职业媒体人需要做的。”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记者怎样才能顺势发展、有所成就呢?“掌握数字化的设备和工具,学习使用新媒体的表达语言,多上网了解民意,知道大家在关注什么、需求什么,这样才能调整我们的工作方向。”唐绪军表示,除了加强受众的获得感之外,获取新闻的方式要简单、便捷,新闻媒体还要做到方式新颖,让受众喜闻乐见。
本次专题讲座吸引了来自市内各个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及工商大学新闻专业的师生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