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中华: 不能有了电脑就不动手写字
重庆晨报讯(记者 吴国富)庞中华不仅是书法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第一篇诗歌作品于1963年10月3日发表在《重庆日报》上。去年12月7日,“梦牵童年的地方——著名书法家庞中华与重庆少年儿童代表见面会”在市少年宫举行,他在访谈中分享了音乐与书法的关系。
“指法”与“笔法”相通
上世纪50年代,庞中华作为市少年宫首批学员参加了手风琴和航模制作的兴趣活动小组,并成为市少年宫少儿艺术团的首批小演员之一。
71岁的庞中华回忆说,他是1953年来到重庆读小学的,1957年在求精中学读书时,以乐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少年宫学习手风琴。
“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他恍然看见‘指法’与‘笔法’的‘通道’;在颜真卿的书法、贝多芬的交响乐中,感受到以线条、韵律传达感情的异曲同工。”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
庞中华说,通过对古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人作品的大量临摹,结合到所学的音乐,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形成了“庞”体字。
庞中华告诉孩子们,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因为有了电脑而不动手写字或者不重视写字。
首本书放了15年才面世
“我要出版一本钢笔字帖,为汉字书写竖起一面旗帜!”这是庞中华在青年时代的最大理想。他千方百计找来毛笔字帖,细心钻研毛笔与钢笔在汉字结构上的共通之处,探究中国传统书法的独特美感如何在现代书写工具的广泛使用中得以传承。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写出了第一部书稿《谈谈学写钢笔字》,但没有一家出版社理会。
书稿整整放了15年,绝望时,他遇到了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怀沙和另一名文学大师。“他俩看了书稿后,当即桌子一拍,好书应出版。”庞中华说,上世纪80年代初,这本书一出版就销售红火,接连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