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图说身边脱贫事——耕地“宜机化”改造 助力巫溪中岗乡稳步脱贫
巫溪县中岗乡渔沙村,播种机正在作业,机械化耕作比人工耕作节约了成本提升了效率。重庆日报记者 谢智强 摄
群山中的巫溪县中岗乡。重庆日报记者 谢智强 摄
巫溪县中岗乡茶山村,村民段少余在坡地上收拾着秸秆及枯草。她的这些耕地通过“宜机化”改造后,将用于种植茶树,发展茶叶产业增收。沙坪坝报记者何超 摄
近年来,中岗乡共计新建桥梁8座,新修道路20公里,整修道路100公里,硬化道路120公里,全乡公路里程达480余公里。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也让耕地“宜机化”改造更顺利地推进。九龙报记者周舸 摄
巫溪县中岗乡茶元村,村民们正在管护茶树苗。重庆日报记者 谢智强摄
巫溪县中岗乡茶山村3组老水坝,挖掘机正在进行耕地的“宜机化”改造,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重庆日报记者 谢智强摄
巫溪县中岗乡九坪村,村民们在菜地里满载而归。他们的耕地今年被纳入耕地“宜机化”改造,改造后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入。南岸报记者王雄 摄
巫溪县中岗乡茶元村1组,茶叶合作社的村民正在整地。璧山报记者曾清龙 摄
巫溪县逍遥广场旁一茶叶销售店,顾客正在选购产自中岗乡的茶叶。璧山报记者 曾清龙 摄
“图说身边脱贫事——‘区县媒体记者蹲点报道脱贫攻坚’主题摄影活动”由重庆日报、重庆市扶贫基金会、重庆市新闻摄影学会联合举办,我市部分区县的报社、新闻中心协办,摄影记者们用相机聚焦贫困地区,用新闻图片生动、直观地记录、展现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好精神面貌和鲜活故事。
从8月起,参加活动的记者们每个月举行集中采访活动,重点关注报道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交通瓶颈制约、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绿色生态发展、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等方面的新闻。
立冬已过,海拔800多米的巫溪县中岗乡茶山村,天蓝草枯。
村民段少余手持镰刀,在坡地上收拾着秸秆及枯草,“收拾干净了,好整地。”
段少余的丈夫多年前因务工受伤,丧失了劳动力,两个孩子在重庆城区读书,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她一人肩上。段少余一家也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村里照顾我,让我当了保洁员,还雇我砍山(指收拾山上的杂物和护林),一天能有100多块钱。”生活艰难,段少余却很乐观,“地整好了,种上茶树,日子会越来越好。”
段少余说的“整地”,其实是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在中岗乡推行的耕地“宜机化”改造,目的在于将大小不一、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的不规整地块改造平整,建成适合农业机械下田耕作、播种、收获的标准农田,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目前,茶山村完成了300亩耕地的“宜机化”改造,明年计划完成另外300亩耕地的改造。这些经“宜机化”改造后的耕地,将用于种植茶树,发展茶叶产业。
“中岗乡自古种茶,属中高山茶叶生产区。”中岗乡党委书记张钧平介绍,当地土壤多为微酸性青砂土,适宜茶树生长;当地70%的森林覆盖率,也为生产高品质的茶叶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因为如此,当地很早就开始发展茶叶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达到鼎盛。后来,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原因,中岗乡的茶叶产业逐渐没落,不少村民砍了茶树改种“三大坨”——包谷、红苕、洋芋。
如今,茶山村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挣钱。段少余也加入了合作社,将自家3亩耕地入股,“听说一亩茶叶一年能有3000多元收入呢,可比种‘三大坨’划得来。”
“‘宜机化’改造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便于机械化耕作,也有利于引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市农委派驻中岗乡九坪村的扶贫干部董鹏介绍。
因此,九坪村计划在明年完成1000亩耕地的“宜机化”改造,并引进重庆首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村民签订蔬菜种植收购协议,利用订单农业保障农民利益。
张钧平告诉参加“图说身边脱贫事——‘区县媒体记者蹲点报道脱贫攻坚’主题摄影活动”的记者,作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距巫溪县城120公里的中岗乡除了逐步推广茶叶种植,让茶叶产业重新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之外,还将通过改善交通条件,依托团城风光、生态农业、红池坝接壤区位优势,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名镇,中岗乡正在脱贫的道路上稳步向前。(重庆日报记者陈维灯 张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