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县城餐桌上的折耳根三分之二来自这个村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8-02-22

  曹礼云正在田里挖折耳根。记者 陈维灯 摄

  清早的霜,白了屋瓦,也白了山野。正月初四,虽已是雨水时节,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涂市乡地灵村依旧寒冷。

  山野间,三组村民、47岁的曹礼云扛一把锄头,走过满是白霜的田坎,来到自家的田里。田地间到处都是枯草,看似一片荒芜。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看种什么才能找到钱”

  在田地里,曹礼云挥起锄头挖开了一块草根裹着的黑色泥土,一股鱼腥味扑面而来。她捋去草根上的枯叶,抖落泥土,将一把把草根放在身后。

  “等一会有人来拉,要100多斤,得赶紧挖出来。”曹礼云挖出的“野草”草根,学名蕺菜,又名鱼腥草或折耳根,川渝黔等地的人们常将其作为蔬菜。

  如今,这种原来只在山野间生长的折耳根,已不仅仅是人们餐桌上的蔬菜,更是地灵村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春节期间,折耳根价格要高些,1斤10块钱,而平时只有4块钱左右。”天寒,挖完一畦折耳根的曹礼云将锄头横放,坐在锄柄上休息,喘出的气凝成一团白雾,“去年种了两亩多,有近3万元的收入;今年准备种6亩。”

  曹礼云的丈夫因务工受伤,丧失劳动力,一家三口的生活就靠她一人,她家也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尽管生活艰难,但曹礼云却不甘于贫困,她说:“种苞谷、洋芋、红苕,只能填肚子,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看种什么才能找到钱。”

  这个问题困惑着曹礼云,也困惑着当地的干部:在海拔800多米、交通不便的地灵村,如何才能让村里63户、248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想不到,这野草根还管钱呢”

  村民张洪涛在无意间推开了一扇门。

  “前些年在湖北宜昌打工,看当地人种折耳根,一亩能产万把斤,销路也好。”张洪涛想着,酉阳人也喜欢吃折耳根,而且老家地灵村满山遍野到处都有野生的折耳根,自己能不能也种折耳根呢?

  这么想着,在打工的间隙,张洪涛就特别留心观察宜昌当地人种植折耳根的情况。一年下来,他发现,只要水源充足、肥料充足,折耳根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在地里长8个多月就能收。”

  2013年年初,张洪涛在老家试种了5亩折耳根,“和蔬菜间种,种苗都是我到山上去挖的。”

  整土、掏沟、施牛粪等有机肥,张洪涛细心呵护着折耳根。8个月后,这5亩折耳根为他带来了近6万元的收入,“亩产3000斤左右,批发价1斤4块钱。”

  第二年,村民张如意、张洪灯效仿张洪涛,每户种了10亩折耳根,剔除肥料和劳务等支出,每亩纯收入近5000元。

  2015年,更多的村民加入了种植折耳根的队伍。

  2016年,曹礼云也试种了1亩多的折耳根,当年收入1万多元。

  “想不到,这野草根根,还管钱呢!”阳光,从山巅露出,像曹礼云的笑驱散着寒意。挖完两畦的曹礼云将挖出的折耳根打捆,空气里满是折耳根扑鼻的鱼腥味,“背回去清洗,分成小把扎好,一会儿车子就来拉了。”

  有市场调查为依据,种植折耳根不愁销

  地灵村折耳根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会不会影响折耳根的价格和销路?地灵村村干部专门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

  “野生折耳根由于肥料不足,茎和叶细小,吃起来口感较差。家种的折耳根因选择肥沃的土壤进行种植,再施以农家肥,根茎粗壮,吃起来也更加香脆,很受市民欢迎,市场需求较大,行情较为稳定。”地灵村扶贫专干冉相介绍,有了市场调查为依据,再加上种植折耳根不费重体力,妇女、老人都可以参与生产,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助于村民增收,地灵村村干部一商量,组织村民成立了酉阳春露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家抱团种植折耳根,并把销售触角延伸到涪陵、吉首、怀化及重庆主城等地。

  “曾经的山间野草,已成了村民的致富草。”冉相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如今,地灵村折耳根的种植面积已有近百亩,年产量超过30万斤,每年给村民带来了150多万元的收入,“酉阳县城吃的折耳根,三分之二都是由地灵村供应的。”

  现在,已经有52户农户加入了春露农业专业合作社,其中有21户是贫困户。

  地灵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张洪灯介绍,今年,村里将扩大折耳根种植面积至120亩。同时,针对地灵村折耳根亩产量较低的情况,村里将组织专人到湖北等地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争取亩产量能翻一番,达到6000斤左右,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村民的收入。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县城餐桌上的折耳根三分之二来自这个村

2018-02-22 09:27:08 来源: 0 条评论

  曹礼云正在田里挖折耳根。记者 陈维灯 摄

  清早的霜,白了屋瓦,也白了山野。正月初四,虽已是雨水时节,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涂市乡地灵村依旧寒冷。

  山野间,三组村民、47岁的曹礼云扛一把锄头,走过满是白霜的田坎,来到自家的田里。田地间到处都是枯草,看似一片荒芜。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看种什么才能找到钱”

  在田地里,曹礼云挥起锄头挖开了一块草根裹着的黑色泥土,一股鱼腥味扑面而来。她捋去草根上的枯叶,抖落泥土,将一把把草根放在身后。

  “等一会有人来拉,要100多斤,得赶紧挖出来。”曹礼云挖出的“野草”草根,学名蕺菜,又名鱼腥草或折耳根,川渝黔等地的人们常将其作为蔬菜。

  如今,这种原来只在山野间生长的折耳根,已不仅仅是人们餐桌上的蔬菜,更是地灵村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春节期间,折耳根价格要高些,1斤10块钱,而平时只有4块钱左右。”天寒,挖完一畦折耳根的曹礼云将锄头横放,坐在锄柄上休息,喘出的气凝成一团白雾,“去年种了两亩多,有近3万元的收入;今年准备种6亩。”

  曹礼云的丈夫因务工受伤,丧失劳动力,一家三口的生活就靠她一人,她家也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尽管生活艰难,但曹礼云却不甘于贫困,她说:“种苞谷、洋芋、红苕,只能填肚子,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看种什么才能找到钱。”

  这个问题困惑着曹礼云,也困惑着当地的干部:在海拔800多米、交通不便的地灵村,如何才能让村里63户、248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想不到,这野草根还管钱呢”

  村民张洪涛在无意间推开了一扇门。

  “前些年在湖北宜昌打工,看当地人种折耳根,一亩能产万把斤,销路也好。”张洪涛想着,酉阳人也喜欢吃折耳根,而且老家地灵村满山遍野到处都有野生的折耳根,自己能不能也种折耳根呢?

  这么想着,在打工的间隙,张洪涛就特别留心观察宜昌当地人种植折耳根的情况。一年下来,他发现,只要水源充足、肥料充足,折耳根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在地里长8个多月就能收。”

  2013年年初,张洪涛在老家试种了5亩折耳根,“和蔬菜间种,种苗都是我到山上去挖的。”

  整土、掏沟、施牛粪等有机肥,张洪涛细心呵护着折耳根。8个月后,这5亩折耳根为他带来了近6万元的收入,“亩产3000斤左右,批发价1斤4块钱。”

  第二年,村民张如意、张洪灯效仿张洪涛,每户种了10亩折耳根,剔除肥料和劳务等支出,每亩纯收入近5000元。

  2015年,更多的村民加入了种植折耳根的队伍。

  2016年,曹礼云也试种了1亩多的折耳根,当年收入1万多元。

  “想不到,这野草根根,还管钱呢!”阳光,从山巅露出,像曹礼云的笑驱散着寒意。挖完两畦的曹礼云将挖出的折耳根打捆,空气里满是折耳根扑鼻的鱼腥味,“背回去清洗,分成小把扎好,一会儿车子就来拉了。”

  有市场调查为依据,种植折耳根不愁销

  地灵村折耳根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会不会影响折耳根的价格和销路?地灵村村干部专门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

  “野生折耳根由于肥料不足,茎和叶细小,吃起来口感较差。家种的折耳根因选择肥沃的土壤进行种植,再施以农家肥,根茎粗壮,吃起来也更加香脆,很受市民欢迎,市场需求较大,行情较为稳定。”地灵村扶贫专干冉相介绍,有了市场调查为依据,再加上种植折耳根不费重体力,妇女、老人都可以参与生产,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助于村民增收,地灵村村干部一商量,组织村民成立了酉阳春露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家抱团种植折耳根,并把销售触角延伸到涪陵、吉首、怀化及重庆主城等地。

  “曾经的山间野草,已成了村民的致富草。”冉相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如今,地灵村折耳根的种植面积已有近百亩,年产量超过30万斤,每年给村民带来了150多万元的收入,“酉阳县城吃的折耳根,三分之二都是由地灵村供应的。”

  现在,已经有52户农户加入了春露农业专业合作社,其中有21户是贫困户。

  地灵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张洪灯介绍,今年,村里将扩大折耳根种植面积至120亩。同时,针对地灵村折耳根亩产量较低的情况,村里将组织专人到湖北等地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争取亩产量能翻一番,达到6000斤左右,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村民的收入。

[责任编辑: 李仙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