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黄爱龙:“医联体”让资源下沉,社区医院也能“看”儿科
“看病几分钟,排队数小时。”一场流感,让免疫力低的儿童更容易“中招”,不少医院儿科人满为患,儿科医生人手紧缺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儿科医生的培养也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
全国儿科医生缺口达20万
据国家卫计委相关统计显示,我国0-14岁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20%,而目前儿童专科医院仅有99家,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0.01%。
2014年,每1000人拥有执业医师为2.12人,而每1000名儿童仅拥有0.53名儿科医生。目前儿科医师有11.8万人,“这意味着中国儿科医生缺口已达到20万人。”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黄爱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这么大的缺口,重庆医科大学作为医生的培养基地,对儿科医师的培养情况如何?
黄爱龙称,重庆医科大学从建校起就成立了附属儿童医院,“我们的儿科是上海医学院整个儿科系分迁来渝组建的,基础是非常好的。重医大儿科方面招生,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也是重庆医科大学出来的儿科医生多的原因之一。”
建议提高儿科医生待遇
“儿科医生稀有是事实,但谈不上‘贵’。”黄爱龙表示,儿科医生压力大,待遇不高,使得不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放弃进入到儿科医生序列。
“儿科医生面对的都是小孩子,他们不会很准确的描述病情,问诊很困难,加上小儿病情变化快,风险就比较大。双重压力之下待遇也不是太好。”黄爱龙解释,和成人比较起来,“儿童用药的剂量类型都比较少,门诊收费也不高,像儿童医院,每天几千人的门诊量,但医生数量又非常有限,医生的工作强度也非常高。”黄爱龙说,要吸引更多的儿科医学生到儿科行医、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儿科学习,“建议提高儿科医生待遇,让他们付出有相应的回报。”
建“医联体”让资源下沉
在黄爱龙看来,虽然重庆有重庆医科大学不间断的输送儿科人才,也有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儿科医疗资源相对其他地区要好些,“但是重庆也和全国的其他地区一样,大量的儿科医生,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而美国70%-80%的儿科医生在基层,在社区。我们要把资源下沉。”黄爱龙说,可以通过建立“医联体”让儿科医疗资源下沉。
“比如让我们这个区域内的儿科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儿童医院和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等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发烧感冒这些就不用再挤向三甲医院,实现在社区就能进行儿科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