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十年磨一剑 重庆文理学院打造出4支高水平科研团队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8-03-24

  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种苗研究团队在与农民交流生姜种植。(重庆文理学院供图)

  近日,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李洪雷博士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这是《Nature》首次发表我国系统发育生态学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系统进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重庆日报3月23日10版曾做报道)。

  这背后,与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和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密不可分。该校近十年来围绕怎样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哪些专业建设和人才引进的举措,才能成功打造出4支在国内外具备领先水平的科研团队?3月21日,重庆日报记者赴重庆文理学院进行了采访。

  提供一层楼做实验室

  海归博士带来的科研团队迅速成长

  李洪雷是2017年3月来到重庆文理学院的。此前,他在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师姐到重庆文理学院参加过一次会议,印象很不错。”李洪雷回忆,后来自己在网上查了一下学校的情况,发现学校的特色植物研究跟自己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团队的实力也很强。于是李洪雷就动了心思:“为什么不到这样的团队里去呢?”

  但,李洪雷的夫人只是本科学历。按照重庆文理学院招聘教师的条件,达不到要求。怎么办?

  “学校也不能直接给编制进人。”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周洪亮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后来,学校根据李洪雷夫人的工作经历和实际科研能力,将其安排在药学科研团队。“虽然在编和不在编,待遇差别很大,但是在科研团队,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相应待遇。”

  重庆文理学院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李洪雷的经历只是其中一例。

  用事业、待遇、感情留人,这正是重庆文理学院引进人才的法宝。也正是在这样的工作思路和灵活多样的用人政策下,学校建立起了4支高水平科研团队: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特色植物种苗研究团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学术领军人才,学校有长期聘用、项目聘用、柔性引进等多种用人方式。”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孙泽平介绍,如今在4支科研团队里,通过这几种方式,已汇聚了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内外高层次人才120名,创造出不少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对青年人才如博士,近年来我们切实提高相关待遇,学校对他们的安家费,从10年前的3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0万元。”周洪亮说。

  但,待遇绝不是重庆文理学院能留住人才最主要的因素。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的负责人陈中祝,2013年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后毕业,他一心想在靶向药物领域做出点成绩,在选择回国工作时也对接了一些学校。

  “他的要求很简单,给他们团队(当时3个人)一间500平方米的实验室。”周洪亮回忆,但有的学校不相信他们能做出成果,然而,重庆文理学院很豪爽地拿了格物楼的一层楼(2000平方米)给他!

  如今,陈中祝带领的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抗ED新药已获得美国发明专利,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在抗癌新药领域也有重大突破。

  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的李璐也深有感触地表示,团队2008年在柔性引进的涂铭旌院士带领下建立,成立之初只有3人,现在有63人,除有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地回来的海归外,还有来自中科院、复旦大学等名校的多名博士。“大家选择加入这个团队,最重要的是学校致力于发展相关专业,为这个平台整合了很多资源,大家可以一起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目标。”

  按照工作业绩考核给待遇

  讲师的待遇可以是教授工资的2倍

  正是通过多种人才引进方式和加大平台建设的力度,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发展迅猛,蒸蒸日上。

  “5年来,学校从中科院、北大、清华、牛津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博士100余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0余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百人计划’‘巴渝学者’等市级以上人才称号获得者19人。”重庆文理学院副校长谭宏介绍,随着高层次人才的不断聚集,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成绩非常明显。

  据悉,近年来,学校已建成材料工程、环境工程、园艺学、社会学等4个市级重点学科,新建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中心、市级人文社科基地等市级科研平台20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1项,省部级项目693项,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日益扩大。

  而在2008年以前,这一切几乎是空白。“我们基本是零起步。”孙泽平介绍,学校的前身为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和渝州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渝西学院,2005年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2008年,学校在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强调学科建设。2017年在第三次党代会上,更是确定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

  孙泽平表示,“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和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意味着一是要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二是要走应用型发展道路。“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加强学科科研基础能力的建设,打造出一批特色优势学科;同时要开展科技成果的应用型转化,紧密对接国家、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

  于是,近年来,围绕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和“8 3行动计划”,重庆文理学院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领域,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4大科研团队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如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研发的柔性触摸屏技术,属国际领先水平,并已自主建成年产量2000吨的纳米涂料生产线,产值约1000万元;特色植物种苗研究团队研发的脱毒生姜,已在重庆20多个区县推广种植1.2万亩,总产值达1.2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并成立了重庆市唯一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与学校有效的激励机制也不无关系。周洪亮介绍,对于青年人才,学校采用的是“低职高聘”的方式(每3年评一轮)。“有的青年学者,虽然达不到国家评定教授的要求,但学校可以根据其科研水平和成果,为其提供匹配的待遇。”

  比如,在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有一位郭朝中老师,只是讲师,但由于他已在SCI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科研水平很高,于是学校为其提供学校特聘二级教授的待遇。“这是教授岗位工资的2倍。”

  “学校对教职工采取激励政策,按照相关成果进行考核,提供待遇。这样很合理,可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李璐介绍,比如最开始团队一年只争取到五六十万元的项目经费,但大家齐心协力、奋发有为,最近几年每年都能争取到近2000万元的项目经费,其中包括一些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课题。

  实施“海棠人才”计划

  未来3年 学校拟再引进150名博士

  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和“新工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理念。

  在这方面,创新靶向药物研究院和机电工程学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里,有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的陈芬儿教授,以及美国阿肯色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等名校的多名在医学、生物、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在抗ED和抗癌方面都研发出国际领先的成果。机电工程学院则整合了计算机、自动化、机械、电子等学科的融合发展,并在去年开设了教育部第一批、也是西南片区唯一的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此外,近5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已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外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目前已共建3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实质性开展多项重大项目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

  “人才,无疑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未来,学校将继续实施‘海棠人才’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庆文理学院校长许洪斌介绍,未来3年,学校拟再引进150名博士,围绕学校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学科领域进行建设,为重庆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学校今后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大数据等多个领域,都会探索更新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学校的发展势头,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许洪斌表示。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十年磨一剑 重庆文理学院打造出4支高水平科研团队

2018-03-24 06:23:24 来源: 0 条评论

  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种苗研究团队在与农民交流生姜种植。(重庆文理学院供图)

  近日,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李洪雷博士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这是《Nature》首次发表我国系统发育生态学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系统进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重庆日报3月23日10版曾做报道)。

  这背后,与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和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密不可分。该校近十年来围绕怎样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哪些专业建设和人才引进的举措,才能成功打造出4支在国内外具备领先水平的科研团队?3月21日,重庆日报记者赴重庆文理学院进行了采访。

  提供一层楼做实验室

  海归博士带来的科研团队迅速成长

  李洪雷是2017年3月来到重庆文理学院的。此前,他在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师姐到重庆文理学院参加过一次会议,印象很不错。”李洪雷回忆,后来自己在网上查了一下学校的情况,发现学校的特色植物研究跟自己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团队的实力也很强。于是李洪雷就动了心思:“为什么不到这样的团队里去呢?”

  但,李洪雷的夫人只是本科学历。按照重庆文理学院招聘教师的条件,达不到要求。怎么办?

  “学校也不能直接给编制进人。”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周洪亮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后来,学校根据李洪雷夫人的工作经历和实际科研能力,将其安排在药学科研团队。“虽然在编和不在编,待遇差别很大,但是在科研团队,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相应待遇。”

  重庆文理学院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李洪雷的经历只是其中一例。

  用事业、待遇、感情留人,这正是重庆文理学院引进人才的法宝。也正是在这样的工作思路和灵活多样的用人政策下,学校建立起了4支高水平科研团队: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特色植物种苗研究团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学术领军人才,学校有长期聘用、项目聘用、柔性引进等多种用人方式。”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孙泽平介绍,如今在4支科研团队里,通过这几种方式,已汇聚了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内外高层次人才120名,创造出不少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对青年人才如博士,近年来我们切实提高相关待遇,学校对他们的安家费,从10年前的3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0万元。”周洪亮说。

  但,待遇绝不是重庆文理学院能留住人才最主要的因素。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的负责人陈中祝,2013年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后毕业,他一心想在靶向药物领域做出点成绩,在选择回国工作时也对接了一些学校。

  “他的要求很简单,给他们团队(当时3个人)一间500平方米的实验室。”周洪亮回忆,但有的学校不相信他们能做出成果,然而,重庆文理学院很豪爽地拿了格物楼的一层楼(2000平方米)给他!

  如今,陈中祝带领的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抗ED新药已获得美国发明专利,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在抗癌新药领域也有重大突破。

  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的李璐也深有感触地表示,团队2008年在柔性引进的涂铭旌院士带领下建立,成立之初只有3人,现在有63人,除有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地回来的海归外,还有来自中科院、复旦大学等名校的多名博士。“大家选择加入这个团队,最重要的是学校致力于发展相关专业,为这个平台整合了很多资源,大家可以一起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目标。”

  按照工作业绩考核给待遇

  讲师的待遇可以是教授工资的2倍

  正是通过多种人才引进方式和加大平台建设的力度,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发展迅猛,蒸蒸日上。

  “5年来,学校从中科院、北大、清华、牛津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博士100余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0余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百人计划’‘巴渝学者’等市级以上人才称号获得者19人。”重庆文理学院副校长谭宏介绍,随着高层次人才的不断聚集,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成绩非常明显。

  据悉,近年来,学校已建成材料工程、环境工程、园艺学、社会学等4个市级重点学科,新建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中心、市级人文社科基地等市级科研平台20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1项,省部级项目693项,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日益扩大。

  而在2008年以前,这一切几乎是空白。“我们基本是零起步。”孙泽平介绍,学校的前身为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和渝州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渝西学院,2005年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2008年,学校在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强调学科建设。2017年在第三次党代会上,更是确定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

  孙泽平表示,“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和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意味着一是要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二是要走应用型发展道路。“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加强学科科研基础能力的建设,打造出一批特色优势学科;同时要开展科技成果的应用型转化,紧密对接国家、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

  于是,近年来,围绕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和“8 3行动计划”,重庆文理学院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领域,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4大科研团队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如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研发的柔性触摸屏技术,属国际领先水平,并已自主建成年产量2000吨的纳米涂料生产线,产值约1000万元;特色植物种苗研究团队研发的脱毒生姜,已在重庆20多个区县推广种植1.2万亩,总产值达1.2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并成立了重庆市唯一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与学校有效的激励机制也不无关系。周洪亮介绍,对于青年人才,学校采用的是“低职高聘”的方式(每3年评一轮)。“有的青年学者,虽然达不到国家评定教授的要求,但学校可以根据其科研水平和成果,为其提供匹配的待遇。”

  比如,在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有一位郭朝中老师,只是讲师,但由于他已在SCI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科研水平很高,于是学校为其提供学校特聘二级教授的待遇。“这是教授岗位工资的2倍。”

  “学校对教职工采取激励政策,按照相关成果进行考核,提供待遇。这样很合理,可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李璐介绍,比如最开始团队一年只争取到五六十万元的项目经费,但大家齐心协力、奋发有为,最近几年每年都能争取到近2000万元的项目经费,其中包括一些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课题。

  实施“海棠人才”计划

  未来3年 学校拟再引进150名博士

  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和“新工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理念。

  在这方面,创新靶向药物研究院和机电工程学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里,有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的陈芬儿教授,以及美国阿肯色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等名校的多名在医学、生物、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在抗ED和抗癌方面都研发出国际领先的成果。机电工程学院则整合了计算机、自动化、机械、电子等学科的融合发展,并在去年开设了教育部第一批、也是西南片区唯一的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此外,近5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已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外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目前已共建3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实质性开展多项重大项目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

  “人才,无疑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未来,学校将继续实施‘海棠人才’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庆文理学院校长许洪斌介绍,未来3年,学校拟再引进150名博士,围绕学校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学科领域进行建设,为重庆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学校今后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大数据等多个领域,都会探索更新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学校的发展势头,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许洪斌表示。

[责任编辑: 韩曜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