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暖暖温情传递深深期许
11月22日晚,范哲晨收到了父亲写给他的书信,妈妈正念给他听。记者 杨铌紫 摄
范正鹏随第九批援巴布亚新几内亚医疗队执行卫生援外任务。(受访者供图)
“爸爸离你很远很远,在南半球靠近澳大利亚一个叫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家……”
这是一封典型的中国式家书,来自万里之外的南洋岛国,并迅速引爆了朋友圈。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写作这封家书的重庆市中医院主治中医师、针灸专家范正鹏,此时的他正随第九批援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简称“巴新”)医疗队执行卫生援外任务。他的儿子范哲晨今年6岁,刚刚上小学一年级。
一封引爆朋友圈的家书
“为中国援外医师点赞。他们好样的。”
“你不仅是一名热心助人的好医生,还是一位好爸爸。”
“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期望,一个丈夫对妻子的心疼怜悯,这就是一个男子汉对国家对工作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
……
对在万里之外的岛国收获如此之多的朋友点赞,范正鹏连连说,自己没想到。
巴新时间10月28日下午6点至当晚12点这段时间,范天鹏的朋友圈对话记录下了一切。
中国和巴新,一个在北半球,一个在南半球,相隔千山万水,何止万里。这条微信,何以能在万里之外引爆朋友圈?其实,微信仅是这封家书的部分内容。
对儿子充满愧疚
范正鹏作为援外医生,是今年6月来到巴新首都莫尔兹比港的。数月来,他在医院每天要接诊10多位病人,在驻地每周也要接待5、6位前来就诊的华人,任务比较重。
在巴新时,每天都要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忙得无暇思念。但离家时间长了,难免会想念家乡和家人,尤其是缺席了儿子初入小学的时光,他很愧疚。
但中国和巴新,远隔重洋。父亲和儿子,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
虽然也能通过手机跟家里人联系,但范正鹏总觉差了点什么,他决定写一封家书。
“如今通信技术发达,大多数人早已忘了如何写家书。”范正鹏说,“这封信饱含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亲人来说弥足珍贵,对孩子的影响也会更加深远。”
带着万千思绪,范正鹏写下了这封家书,但写完后他又十分感慨——不知该如何寄出。
巴新的邮政业很不发达,曾有援外队员给家里寄明信片,直到援外工作结束回家,明信片都还没收到。于是,范正鹏就把家书的部分内容发到了朋友圈,他没想到,这封信火了。
大多数朋友的评论都是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也有人提出为何不写电子邮件或是直接打电话?
面对质疑,范正鹏特别认真地回应道:写信的方式能给孩子一个印象深刻的回忆,意义更深远,尤其是他刚入小学,需要一种正能量来启蒙。
考虑到孩子看不懂信的情况,范正鹏也在信中提到了,不认识和不懂的地方可以请老师或妈妈帮忙。
儿子要学爸爸当男子汉
家书在朋友圈发布后,引来了朋友的围观和热议,但最应该看到的人还不知道这封信的存在。
近日,市政府外事办得知这封书信漂洋过海到孩子身边也许需要好几个月,便第一时间以服务驻外人员“娘家人”的名义,在顺访期间取得范正鹏写的家书,回国后转交给他在重庆的儿子。
11月22日晚,范哲晨收到了一枚信封,虽然不太明白里面装着什么,但他认识信封上“范哲晨收”四个字。
“这是爸爸寄给我的吗?”范哲晨一脸疑惑地望向一旁的妈妈。
“你打开看看不就知道了?”妈妈陈丽一边回答着,一边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拿出了3页信纸,一字一句念给儿子听。
“亲爱的饭饭,离开你并不是因为不爱你,而是爸爸要为咱们国家执行医疗援助任务。”
信中,范正鹏向儿子道出了不在家的原因。妈妈朗读至此,小范也跟着点了点头,似乎懂得了爸爸在外面做的事情。
陈丽说,儿子刚上小学,在课堂上有些好动。但读信的过程中,小范一直端坐着,眼光跟随着妈妈手指在信纸上移动,聚精会神地听着爸爸写给他的每一句话。
“饭饭,你现在已经是小学生了,你要学着做一个男子汉,善良、上进、勇敢、诚实、有责任心,长大后也能像爸爸这样,甚至比爸爸更厉害,为咱们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听到这里,小范笑了笑,妈妈以为他没听懂,正准备向他解释,但小范脱口而出:“爸爸是男子汉,我长大了要跟爸爸一样当个男子汉!”
一时间,陈丽明白了丈夫给儿子写信的初衷:“他想用言传身教感染孩子,这比一通电话更有意义。”
家书部分内容
“饭饭,很抱歉爸爸缺席了你初入小学校园的时光,希望你能理解爸爸。”
“爸爸第一次离开你这么远,这么久,真的很舍不得你,可是爸爸又不得不暂时离开。”
“爸爸所在的这个国家很贫困,这里的老百姓不像我们那么幸福,他们缺医少药,他们需要帮助。而正好爸爸是一名医生,爸爸到这里来可以为他们治病,为他们减轻痛苦。”
“在家里,要照顾好自己和妈妈,要多关心妈妈,为妈妈分担家务。你要听妈妈的话,不要让妈妈太操心你,因为妈妈每天上班也很累,回家还要辅导你做作业呢。”
“饭饭,爸爸希望你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也希望你能努力做一个乐观自信、正直善良、品学兼优的小男子汉,长大以后也能像爸爸这样,甚至比爸爸更厉害,为咱们国家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