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自己8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 “巴蜀译翁”杨武能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11月19日,2018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名单公布,获奖的7位翻译家中,最年轻的得主就是80岁的杨武能教授,“他们都比我年长,我最年轻”,他笑言。在今日的分享会上,杨教授分享了他翻译生涯的点点滴滴。

送给自己8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 “巴蜀译翁”杨武能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来源:华龙网2018-11-30

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向杨武能献花。 记者 罗杰 摄

华龙网11月30日16时40分讯(记者 林楠 实习生 张静)“我是农民的孙子,工人的儿子,记住这句话。”今(30)日,在重庆图书馆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内,一位头戴黑色鸭舌帽,身着红色对襟短袄,脚穿深蓝布鞋的老人为在场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有现在这些成绩,要感恩家乡,感恩社会和人民。”他就是杨武能,荣获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80岁德语翻译家。

从事翻译工作60载 曾梦想做个歌唱家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是国内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奖项,成立于2006年,季羡林、杨宪益等18位翻译大师获此奖项。11月19日,2018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名单公布,获奖的7位翻译家中,最年轻的得主就是80岁的杨武能教授,“他们都比我年长,我最年轻”,他笑言。在今日的分享会上,杨教授分享了他翻译生涯的点点滴滴。

还在上高二时,杨武能就下定决心做一个文学翻译家,考上四川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后到南京大学开始了德语的学习生涯,后来成为德语翻译家,从事翻译工作60年。“我一开始其实想做一位歌唱家,这次做报告时,我唱了两首歌还获得了满堂喝彩呢,算是完成了年轻的梦想”,提起唱歌,杨老挥动着双手显得异常开心。这位80岁的老人,拥有着一颗年轻活泼的心。

送给自己80岁生日的三个礼物

“80岁这个年龄是特别的,我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不是一碗长寿面,一个蛋糕,而是很有意义的三个礼物”,杨武能教授告诉记者。这一年,是杨老不断给自己送礼物的一年,今年出版的《译海逐梦录》就是杨老送给自己的第一个礼物,它记载了杨老60载的翻译生涯。“翻译是枯燥的、苦的,并且收入不高,但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不离不弃”,杨老道。出生于重庆的杨武能深受川渝文化影响,“重庆给了我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性格,像重庆的棒棒军,这种吃苦耐劳是融在了每一个巴蜀人骨血的”。

80岁的第二个礼物就是一场在母校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杨武能将川外看做自己的另一个家,“川外是我读书的地方,来来回回几十年,回到川外就像回家一样”,杨老指着文献馆墙上的照片,给大家讲述着在川外的故事。

“我得过很多翻译上的奖项,国外的也很多,但这一次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却是我收获的最好礼物”,杨老用有力的声音告诉在场的每一个人:“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是共产党员,是中国的翻译家。”这是他送给自己的第三个礼物。

杨武能与全国媒体记者交流现场。 记者 罗杰 摄

与翻译工作相处就像在谈恋爱

杨武能对巴蜀的热爱,让他自称为“巴蜀译翁”。他告诉记者,一开始他称自己为“江口译翁”。“江口是武隆的一个镇。后来发现叫江口的地方太多了,有江就有江口啊,容易撞名”,他说道。之后,杨武能就改成了“巴蜀译翁”,他说:“我出生在十八梯,那里给予我的是百折不回的精神。重庆给了我很好的秉性,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所以我的名字先是巴,然后是蜀,蜀是我们文化传承的来源。”

在分享会上,杨老表示,因为自信,因为骄傲,所以自己是压不倒的。不受外界任何干扰,坚持自己,努力做到更好,给大家翻译更多的著作,这也是他的一个梦想。

“面对翻译工作就像谈恋爱一样,一定要爱它,这样才能坚持下去,不离不弃。”分享会临近尾声,杨老呼吁翻译事业需要更多人的关注,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送给自己8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 “巴蜀译翁”杨武能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8-11-30 16:48:06 来源:

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向杨武能献花。 记者 罗杰 摄

华龙网11月30日16时40分讯(记者 林楠 实习生 张静)“我是农民的孙子,工人的儿子,记住这句话。”今(30)日,在重庆图书馆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内,一位头戴黑色鸭舌帽,身着红色对襟短袄,脚穿深蓝布鞋的老人为在场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有现在这些成绩,要感恩家乡,感恩社会和人民。”他就是杨武能,荣获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80岁德语翻译家。

从事翻译工作60载 曾梦想做个歌唱家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是国内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奖项,成立于2006年,季羡林、杨宪益等18位翻译大师获此奖项。11月19日,2018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名单公布,获奖的7位翻译家中,最年轻的得主就是80岁的杨武能教授,“他们都比我年长,我最年轻”,他笑言。在今日的分享会上,杨教授分享了他翻译生涯的点点滴滴。

还在上高二时,杨武能就下定决心做一个文学翻译家,考上四川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后到南京大学开始了德语的学习生涯,后来成为德语翻译家,从事翻译工作60年。“我一开始其实想做一位歌唱家,这次做报告时,我唱了两首歌还获得了满堂喝彩呢,算是完成了年轻的梦想”,提起唱歌,杨老挥动着双手显得异常开心。这位80岁的老人,拥有着一颗年轻活泼的心。

送给自己80岁生日的三个礼物

“80岁这个年龄是特别的,我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不是一碗长寿面,一个蛋糕,而是很有意义的三个礼物”,杨武能教授告诉记者。这一年,是杨老不断给自己送礼物的一年,今年出版的《译海逐梦录》就是杨老送给自己的第一个礼物,它记载了杨老60载的翻译生涯。“翻译是枯燥的、苦的,并且收入不高,但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不离不弃”,杨老道。出生于重庆的杨武能深受川渝文化影响,“重庆给了我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性格,像重庆的棒棒军,这种吃苦耐劳是融在了每一个巴蜀人骨血的”。

80岁的第二个礼物就是一场在母校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杨武能将川外看做自己的另一个家,“川外是我读书的地方,来来回回几十年,回到川外就像回家一样”,杨老指着文献馆墙上的照片,给大家讲述着在川外的故事。

“我得过很多翻译上的奖项,国外的也很多,但这一次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却是我收获的最好礼物”,杨老用有力的声音告诉在场的每一个人:“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是共产党员,是中国的翻译家。”这是他送给自己的第三个礼物。

杨武能与全国媒体记者交流现场。 记者 罗杰 摄

与翻译工作相处就像在谈恋爱

杨武能对巴蜀的热爱,让他自称为“巴蜀译翁”。他告诉记者,一开始他称自己为“江口译翁”。“江口是武隆的一个镇。后来发现叫江口的地方太多了,有江就有江口啊,容易撞名”,他说道。之后,杨武能就改成了“巴蜀译翁”,他说:“我出生在十八梯,那里给予我的是百折不回的精神。重庆给了我很好的秉性,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所以我的名字先是巴,然后是蜀,蜀是我们文化传承的来源。”

在分享会上,杨老表示,因为自信,因为骄傲,所以自己是压不倒的。不受外界任何干扰,坚持自己,努力做到更好,给大家翻译更多的著作,这也是他的一个梦想。

“面对翻译工作就像谈恋爱一样,一定要爱它,这样才能坚持下去,不离不弃。”分享会临近尾声,杨老呼吁翻译事业需要更多人的关注,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春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