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营造舒心满意环境
我市建立人才“近悦远来”新机制
“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非常感谢!”重庆某科技型企业董事长陈先生说。
陈先生是渝北区创业人才,所创企业的研发团队有14人,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因无法提供有效抵押物,融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了解到陈先生的困难后,市、区两级服务平台联动,利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政策,推动合作银行为其发放了12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帮助企业渡过初创期难关。目前,该企业已入选渝北区金融办OTC上市后备企业名单。
这仅仅是我市关心关爱人才的一个缩影。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的要求,着力破除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为人才营造舒心满意环境,建立人才“近悦远来”新机制,取得积极成效。
创新编制岗位管理,让人才管理机制活起来
“长期以来,高校存在‘有编难用’和‘无编可用’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已影响到人才队伍建设。”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有关人士说,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市创新推出了编制周转和岗位动态调整制度。
出台高校试行编制周转制度实施方案,建立“基数不变、存量整合、精准投放、保障急需”的编制管理新模式。有关方面经过认真分析和测算,保留今后3年人员正常更替的必要余编后,将部分长期不能发挥使用效益的“闲置编制”唤醒,集中起来阶段性借给急需的高校,不改变、不调整、不减少各个高校编制核定数。
据介绍,周转编制主要用于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周转编制的使用期限原则上为3年,期满进行考核和评估,重新确定周转编制数量,对使用效率不高的予以收回。
针对一些单位专业技术高级岗位不够用、初级岗位无法用等情况,我市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实行动态调整,适当提高其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新增投放200个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专业技术中、初级岗位由高校自主设置管理,以满足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设置事业单位周转岗位,与周转编制衔接,进一步盘活岗位资源。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一律使用特设岗位聘用,不挤占现有人才职业发展空间,避免出现“引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
创新评价激励机制,让人才活力释放出来
重庆某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兼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张帮奎,因业绩突出、发明专利多,帮助企业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今年上半年通过特殊人才“绿色通道”直接被评定为高级工程师。
针对反映突出的唯论文、唯职称、唯资历等问题,我市改革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切实让专家人才放开手脚,树立鲜明的干事创业导向。我市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创新评价机制,分类制定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畅通特殊贡献人才、留学归国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职称评定“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同时,下放人事管理权限,对市属高校自主开展的教授、副教授评审,市级有关部门不再审批评审结果,不再行文和发证,实行事后备案管理。
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需要好的激励机制。我市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导向作用,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原来的“绩效工资+高出部分”调整为“基础绩效+超额绩效”,对超额绩效实行一年一核,上下浮动。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扩大高校等事业单位自主分配权,允许尝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自主分配。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绩效工资考核分配突出向临床一线、高风险岗位、业务骨干等医务人员倾斜,体现医疗卫生人才的技术劳务价值。试点医院较改革前,职工绩效工资水平增长了5%-20%,有效调动医疗卫生人才的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
据了解,我市在原事业单位14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的基础上,新增引进具有博士学历人才的一次性补助、市外各级(含国家)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的间接费用绩效支出等项目,单列管理项目达到20项,进一步加大激励力度。
同时,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实行两个“不低于50%”的激励政策,即对科技人员的奖励不低于净收入的50%,主要贡献人员获得的奖励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同时,探索在项目立项之初或之前,明确科技成果权益分配比例,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如西南大学智能传动工程中心薛荣生教授团队研发的AAT技术(电动汽车自适应自动变速器),获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内发明专利近100项,在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金属切削机床等领域成功转化,项目转让合同金额达3亿元。
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机制,让人才留下来
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为了让人才愿意来、留下来,我市聚焦各类高层次人才发展需求,着力从平台建设、金融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发力,大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人才生态。
在平台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高端研发机构、高新园区、创投机构等,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目前,我市拥有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教育资源,如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建设重庆学院,积极推动与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战略合作,联合共建学院、研发平台等。
在强化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方面,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市的种子、天使、风投3支引导基金直接参股组建子基金累计达到77只、总规模207.1亿元,3只引导基金累计投资项目931个、金额约126.25亿元。全市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范围进一步扩大,437家科技型企业共获贷款11.91亿元。
在团结引领和服务保障方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人才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与专家交朋友、结对子,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同时,深入实施人才服务证制度,为持证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包括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居留许可及签证办理、优先申报人才项目、学术沙龙、休假疗养等便利服务。建立市、区两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全程代办服务。目前,除“看病就医”等个别项目需持证人到现场办理外,其他事项均可代办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人才服务证594张,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服务3127人次,营造了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
前不久闭幕的2018重庆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吸引了诺贝尔奖获得者、50位中外院士、13位知名企业家以及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余名高层次人才参会;大会正式签约引进人才268人、落地项目163个,引起广泛关注。
如今的重庆,人才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正在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蔚然成风,正以更加开放的理念聚集人才、更加灵活的机制服务人才、更加优越的环境成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