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市政协工作回眸】委员提案聚焦重庆“文化品牌”建设 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1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近几年,在重庆拍摄完成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30余部影视作品,国内票房、院线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衍生产品收入却十分微薄;四川美术学院的当代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非常高的声誉,而重庆却罕有全国知名的画廊,属于市场的下游段产业链缺失较严重……针对这些文化现象,民革重庆市委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提升重庆城市软实力》的提案,得到重庆市文旅委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重庆文化底蕴丰厚附加值却没有很好开发 委员为此发声
民革重庆市委在提案中提到,近年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打造国家“软实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主打产业。我市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参与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必须走品牌化建设之路,全力打造体现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我市虽然在建设文化强市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仍有许多不足,尤为突出的是文化产业品牌缺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对现有文化品牌的价值挖掘不够,没有将重庆的历史人文优势转化成文化产业的优势。重庆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没有充分挖掘其现代元素市场价值,往往以“毛胚”形式就出卖了,文化产品缺失原创性,真正的文化附加值没有开发,缺乏综合效益。
产业规模小,品牌建设动力不足。全市90%的文化企业是小微企业,国有文化企业大都由文化事业单位转型而来,有的还没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市场目标;我市文化产业品牌的附加值偏低,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萎靡的文化市场消费,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品牌的市场拓展。
为此,民革重庆市委在提案中建议,编制《重庆文化产业品牌报告》,按年度研究国内外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近况,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出现的新问题,指导我市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实践。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充分利用重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现有文化品牌的经济价值,探索文化品牌向产业优势发展的有效路径。二是加强扶持,打造重庆自己的龙头文化企业,让龙头企业的品牌示范效应发挥带动作用。
尽快推动全市各区县形成一个以上规模文化产业园,以产业发展带动文化消费。挖掘市场潜力,通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对原创剧目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和艺术院团创作创新与生产出品一大批传播主流价值,群众喜爱的市场推广作品。
一系列措施出台 为重庆文化把脉对症下药
此提案得到了市文旅委的高度重视,认为提出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对此,市文旅委开展了认真研究和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市文旅委委托重庆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历时近一年时间完成了《重庆市长江文化产业带提升报告》,梳理了我市长江沿线区县文化产业资源和特色巴渝文化品牌。
同时,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将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提升到新的高度。我市先后引进了万达文旅城、深圳华侨城、六旗集团山水小镇等一批总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的超大项目。近期,正在选址建设中国文化装备制造工业园,拟建成年产值超500亿元级的工业园区,筹备川剧驻场演艺、红岩演艺、巴国霓歌、火锅天下等一批都市演艺节目。
另外,市文旅委还与农业银行、中信银行、重庆银行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授信资金额度近400亿元,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题。
从2015年开始,争取市财政每年设立1个亿的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建立起了规模3个亿和15个亿的两只文化产业的股权引导基金,市政府注资10个亿专门成立文投集团,实现了文化产业扶持由“补”向“投”的转变。并且成效明显,2017年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的《战狼2》获得15倍收益。
我市还深入实施“互联网+”“文化+”战略,促进文化创意、动漫、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快速成长小微文化企业800余家、文化企业小巨人83家、龙头文化企业17家,全市上市文化企业总数已达16家。我市还建成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入住的企业已超过6000家。
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加快推进迎龙湖特色小镇、中国土司城、伏羲农耕文化旅游区、中华龙凤宫等一批重点投资项目的落地实施。争取今后每年对远郊区县策划并落地1个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规模项目,撬动各区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