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次筛选确定6种搭载生物 做月球“旅客”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
6种生物构成一个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微型生态系统。重庆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记者现场直播。记者 李裕锟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5日10时讯(记者 林楠)此次,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搭载马铃薯、拟南芥、油菜、棉花、果蝇、酵母6种生物,构成一个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微型生态系统。那么,这6种生物是如何通过层层筛选成为“幸运儿”登陆月球的?今(15)日,重庆大学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公众揭秘。
在这6种生物中,植物生产氧气和食物,供所有生物“消费”;作为消费者的果蝇和分解者的酵母,通过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外,酵母可以分解植物和果蝇废弃物而生长,酵母又可以作为果蝇的食物。
重庆大学副校长、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介绍,看似简单的6种生物能成为首次登上月球背面的“幸运儿”,经历了上百次物种筛选和无数次生物实验。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太空生物学研究团队承担了本次科普载荷生物模块研制任务,自接到任务到生物物种确定直至载荷封装,课题组历经两年,从云南深山悬崖到新疆沙漠地区,寻找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生物物种,挑选了上百种植物进行实验、筛选。
本次搭载的生物物种筛选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因为“罐子”里资源有限,要求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哪些“旅客”能登上月球,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其次,由于月球表面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极端条件限制,因此要求动植物能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和抗干扰。本次载荷生物种类的筛选除了实现在月球表面环境下植物种子发芽或幼虫成长的最低目标,更重要的是基于未来进一步开展太空生物学研究的长远考量,而这也是为以后人类进入月球乃至地外星球生存提供保障。
为了给载荷内生物营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载荷罐体分别装置了“空调系统”、光导管和水仓室。罐子外的保温层,能经受月表面剧烈温差的考验;内部装有自动调节温度的“空调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保证环境在25摄氏度左右。罐体内,植物可通过载荷顶部盖板上的光导管吸收月面自然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水仓室携带了一个装有18ml生物专用水的水袋和电磁泵,着陆器落月并加电后,接到地面指令让电磁泵工作,将水袋中的水通过水管释放到生物舱表面,为生物生长提供水分。
点击图片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