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半|轮渡归来
朝天门至弹子石码头轮渡船正在靠岸,如今轮渡本身也成为了重庆的城市新景观。记者 石涛 摄
22日上午,大竹林至朝天门轮渡开航。记者 石涛 摄
“呜——”熟悉的汽笛声响起,一艘轮渡开出码头,微风轻拂,磁器口、轨道李子坝站等沿江景点一一掠过。1月22日,大竹林至朝天门轮渡开航。加上12天前朝天门至弹子石码头轮渡航线复航,自此主城轮渡航线增至4条。
以江为媒,作为山城特色交通工具——轮渡串联起沿江洪崖洞、千厮门大桥、轨道李子坝站等热门景点,形成江上与岸上互动,助力城市品质提升,彰显山城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
轮渡正归来,它,将如何蝶变?
辉煌
凌晨5点到深夜24点的喧哗
朝天门至弹子石码头轮渡近日复航。记者 石涛 摄
乘客在大竹林至朝天门的航线上拍摄轨道交通二号线李子坝站“轻轨穿楼”。记者 石涛 摄
1月22日下午,山城迎来久违的冬日暖阳,大竹林凤栖沱码头,一声汽笛鸣响,“交运轮渡06”缓缓靠近码头。随着玻璃门打开,趸船上等候的游客纷纷涌上船,脚步里透着兴奋。有的人抢占了一层靠窗的座位,更多的人则奔向甲板二层。
轮渡缓缓开出江面,船尾划出水波荡漾,磁器口渐行渐远,轻轨穿楼景象映入眼帘,千厮门大桥慢慢靠近……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不停地拍着。
轮渡上的热闹,把申泰贵的思绪拉回到36年前——那时候,两江上的轮渡也如千厮门大桥上的汽车一样,往来频繁。
1983年,20岁的申泰贵进入重庆市轮渡公司,在过江轮渡上当上了一名水手,先后在朝天门至野猫溪、朝天门至江北城、朝天门至弹子石等多条轮渡线上做过。
每天早上5点过,轮渡的甲板上船员已开始忙碌,进行开航前的检查。此时,码头边,第一批乘客已在等候开船。
5点30分,第一班轮渡准时从朝天门起航。满满一船乘客或坐或站,轮渡发出突突的马达声,让人说话都得扯着嗓子。六七分钟后,轮渡到达南岸,等待又一批乘客上船,返回朝天门。
每一次过江的过程,都还那么清晰——对上世纪80年代的轮渡,申泰贵有着深切的记忆。他说,那时不到30米长的轮渡船,载满着乘客往返两岸,每15分钟就有一班船发出,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一天跑32个来回,64趟。晚上10点后,还有夜班轮渡开到次日零时30分。除了起大雾或涨水封航,日日如此。
重庆市客轮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1938年1月,重庆主城有了第一条轮渡航线——储奇门至海棠溪航线。同年,朝天门至南岸弹子石、朝天门至江北觐阳门、望龙门到南岸龙门浩等轮渡航线陆续开通。在抗战时期,轮渡是老百姓去往南山,躲避日机轰炸的“生命线”。
上世纪80年代,是重庆轮渡最辉煌的时候。当时,市客轮公司总共有轮渡近40艘,过江航线多达19条,通达主城各区及沿江一些乡镇,平均每天的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
寂寞
每天搭轮渡的乘客“消失了”
上世纪80年代,轮渡上下客场景。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蒸汽轮渡102轮。
“以前排队坐轮渡,其拥挤程度一点不比现在轨道交通逊色。”说起轮渡曾经的辉煌,申泰贵仍记忆犹新。
但随着城市发展步伐加快,主城桥梁增加、轨道线网延伸,曾经人声鼎沸的轮渡码头渐渐冷清下了。
1980年,石板坡长江大桥通车,轮渡公司一下就停开了储奇门至海棠溪、菜园坝至铜元局、望龙门至黄葛渡等3条航线。
“曾经菜农担着满挑子蔬菜,一早等轮渡的景象没了;掐着点坐轮渡的上班族日渐减少。”申泰贵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选择轮渡过江的人越来越少,到后来每趟往往只有三五个乘客,甚至经常出现“放空”情况。
到2010年,过江轮渡还有4艘,航线萎缩为朝天门至野猫溪、磁器口至桂花园这2条。申泰贵也从原来的轮渡线调到跑磁器口至桂花园轮渡线。
上世纪90年代,朝天门轮渡码头。
上世纪90年代夜游船通达302轮。
“那时还有极少的人坐着轮渡去上班,等候发班时我都爱和他们闲聊几句,摆上几句曾经轮渡的热闹。”申泰贵说,一来二去,他和乘客都成了熟人,哪天谁没来坐轮渡他都能发现。
有一个乘客,申泰贵印象特别深,当时这名乘客近50岁,每天早上,他都要在桂花园坐首班轮渡到磁器口。男子话不多,上船看到他点头打个招呼。“可有一天起,我发现他好几天没来坐轮渡,听其他乘客说起,他是搬家了,家离码头太远,而当时公交也增多,换坐车出行了。”申泰贵愣愣有些出神,他知道,熟悉的乘客也在渐渐和轮渡说“再见”。
2011年,主城轮渡只剩下朝天门—江北嘴—野猫溪这一条航线。
轮渡依旧往返两岸,它萧条的背后,却是另一种兴盛——江上新建起一座座大桥,桥上无数车辆来来往往。
对轮渡,申泰贵心里有落寞,也有不舍。
回归
首航的近百张船票被“秒空”
重庆市客轮公司申泰贵。记者 石涛 摄
旅客在朝天门至弹子石码头的轮渡上兴奋分享刚拍摄的纪念照。记者 石涛 摄
“轮渡就这样消失了吗?”曾经,申泰贵反复问自己。
重庆的轮渡开始向两江游转型。申泰贵也从轮渡船长成为了一名轮渡调度员。让申泰贵惊喜的是,不少外地游客开始青睐坐两江游。
此后朝天门到洋人街的观光轮渡开通。2014年国庆假期,乘坐观光轮渡的游客单日突破1万人。
今年1月12日,朝天门至弹子石轮渡复航。
轮渡依旧跑着曾经的航线,但轮渡船已悄然升级:船身更长,船内增加座椅,还有空调、电视机、卫生间等设施。
站在甲板上,轻轻倚靠栏杆,望着船尾荡出的水波,陈曦竟看得有沉醉。
陈曦今年37岁,从小在江北城长大。她还记得,走过一坡长长的石梯,下到江边,坐着轮渡过江,去朝天门。后来搬家离开,最让她怀念的就是轮渡。这次,得知朝天门至弹子石轮渡复航,她专门跑来打卡,“站在船上,江风拂面,仿佛又回到儿时。”
游客们结伴体验朝天门至弹子石码头的轮渡。记者 石涛 摄
有人在轮渡上“怀旧”,也有人专程来“尝鲜”。
登上轮渡,山东来渝旅游的苏杰不时拿起手机拍照。作为重庆的特色交通工具——轮渡,让他换个角度看立体山城美景,他也追寻着重庆水上公交的历史。
来自重庆市客轮公司的数据显示:刚刚复航不久的朝天门至弹子石航线,一周以来日均客流量有五六百人。
1月22日,主城再增一条轮渡——大竹林至朝天门轮渡航线开通。
“没想到大家对轮渡的热情这么高,准备的近百张轮渡票,不到下午2点就被一抢而空。”大竹林凤栖沱码头,轮渡工作人员旦婷婷告诉记者,轮渡首航当天,从中午起就陆续有游客来码头乘船。
轮渡,渐渐重回人们视野。
蝶变
旅游热让轮渡焕发“新生”
朝天门至弹子石轮渡客票。记者 石涛 摄
大竹林至朝天门轮渡一层船舱有落地窗和舒适的沙发等设施。记者 石涛 摄
轮渡的回归,让一度被“闲置”的申泰贵也重新忙碌起来。他的生活又有了改变。
在朝天门交运二码头,申泰贵忙着调度轮渡进出。“此前调度公司的两江游船,主要是夜间忙,现在轮渡回来了,我早上7点不到就要到码头,开始忙着4条轮渡的调度,夜间还有两江游船,遇到节假日,有时要到深夜12点才能到家。”虽然忙碌,但申泰贵却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这种日子盼了好多年了。”
不只申泰贵,重庆轮渡的蝶变,正在开始……
伴随着重庆全域旅游的发展,曾经山城的特色交通工具轮渡,也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向“交通+旅游”融合,迎来新的春天。
落地玻璃、沙发软座、木质长凳……新开通的大竹林至朝天门轮渡船上,游客无论在乘坐还是观景上都有了更舒适的体验。一层船舱顶灯上绘上了双子塔等重庆元素,船上还为游客提供盖碗茶。
重庆市客轮公司总经理程霞讲起了轮渡下一步的规划,客轮公司准备以朝天门为中心,开通至广阳岛、马桑溪古镇等具有特色的轮渡航线,既保持通勤功能,又打造新的城市观光线,让乘客体验不一样的风情。日前开通的大竹林至朝天门轮渡航线就具有通勤功能,“我们此前曾测算过,从大竹林到朝天门,按公交+轨道方式,路程为1.5小时左右,坐轮渡只需60分钟左右。”
重庆市客轮公司总经理程霞。记者 石涛 摄
不仅如此,市客轮公司还将加强和旅游社、携程等合作,丰富轮渡购票渠道。
在此前市政府公布的《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中也提到,要注重江上与岸上互动,开发多种“两江游”游览方式,串联“两江四岸”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带。结合主城过江通勤交通需求量大等特点,基于现有轮渡码头,启动水上巴士线路与站点研究,启动嘉陵江索道选址复建,形成以旅游功能为主、兼顾通勤功能的两江特色交通系统。
轮渡归来,未来可期。作为重庆的一张特色名片,轮渡也将继续见证重庆的发展。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刘艳/文 石涛/图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重庆市客轮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