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项目全面拆除 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石柱水磨溪湿地重现滩涂
● 51个项目基本完成整改,并在相关专家的现场督导下,进行了县级验收销号。
● 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原则,在专家指导下,分类别、分区域推进湿地生态修复。
● 围绕“生态+”“湿地+”“康养+”战略,聚焦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商贸物流发展,以此加快西沱镇发展。
自去年5月4日新华社报道石柱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遭破坏相关问题以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围绕“半年内取得初步成效,一年内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任务,大力进行整改。通过“一案一策”“靶向施策”的方式,确保限时整改落实到位。
如今,半年多时间过去了,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整改效果如何?1月23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位于西沱镇的该保护区,入眼所见,土坡洼地到处是绿草,水磨溪两岸栽种了成片的树木,溪水顺着河道蜿蜒流入长江……
51个违建项目完成整改
在该保护区一块松软土地上,点缀了不少绿草。很难想象,几个月前,这里还建设着庆豫建材的生产厂房。
“当时这里是园区最大的一个在建项目,占地2万平方米。”石柱县长左军表示,该保护区内排查出的51个违规违法项目,基本上是同步推进整改。其中,对37个问题项目进行了拆除和退出处理,累计拆除建筑物13.6万平方米、河道混凝土挡墙1.5万立方米,清理土石方3.6万立方米。
同时,经专家论证,综合生态、民生、公益、脱贫攻坚等因素,对排查出的方便群众出行和防洪的1个箱涵项目,进行防洪论证后予以保留;对只进行了场平的广场等3个项目,进行自然修复;对位于湿地核心区和缓冲区外的学校、安置房、敬老院、供电所等9个项目,按要求完善相关手续;对保留的1个量劲科技厂房,作为湿地宣教基地等公益项目使用。
目前,51个项目基本完成整改,并在相关专家的现场督导下,进行了县级验收销号。
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拆除违规项目,只是整治的第一步。保护区整改的重点是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环境。石柱县邀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重庆石柱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方案》,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原则,在专家指导下,分类别、分区域推进湿地生态修复。
在东北部原工业园区域,实施生态重建工程,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拆除区域全部进行覆土、复绿;在177米水位线以上水磨溪两岸及长江沿岸区域,建立了29.77公顷生态林保护带;在保护区东侧边界安装围网4.6千米,对275.24公顷自然修复区域实施封山育林。
在保护区中部水磨溪沿岸区域,实施河流湿地修复工程,栽种香樟、枫杨、垂柳等1062.3亩生态修复人工林,对河道堆积物进行彻底清理,对水磨溪两侧河岸进行微地貌处理,恢复滩涂湿地形貌;强化汇水区和消落带水环境生态保育,全部清退水磨溪河道所有渔船,全面杜绝毁林开荒、采砂取土、倾倒垃圾污水等。
在保护区西部和南部,实施生态综合保育工程,主要围绕荷叶铁线蕨等珍稀植物的核心分布区域周围100米范围,建立生态缓冲保护带,开展附近居民生产生活污染防控治理。
在保护区的水磨溪两岸,记者看到,原本溪水两岸的防洪堤防已经全部拆除,后期进行的覆土让溪水和岸坡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滩涂,在斜坡上,成片的树木向着水磨溪两岸不断延伸。
而今,除自然修复区域外,石柱县已基本完成人工林栽种区的生态修复,共栽植香樟、枫杨、垂柳等苗木13.2万株。
转型推动绿色发展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总体思路,聚焦重点产业,我们编制了《石柱县西沱镇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石柱副县长王露波说,这一产业发展方案充分考虑了保护区及周边的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围绕“生态+”“湿地+”“康养+”战略,聚焦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商贸物流发展,以此加快西沱镇发展。
在旅游方面,加快西沱古镇的发展,使古镇文化景区与湿地保护区这一生态区实现良性互动,实现文旅融合;在商贸物流方面,完善交通配套,加快西沱镇商贸物流发展,实现商旅融合;在保护区周边,加快朱家槽特色休闲农业示范片建设,突出农产品特色品牌,实现农旅融合;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则利用原有厂房进行湿地宣讲基地建设,并通过与南京林业大学、重庆经纬林业签订的合作协议,设立林木种苗研究院及细胞育苗繁育中心。
据介绍,这个林业科技基础性创新平台,不仅将为长江沿岸各地的林木种苗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其附加建设的国家储备林等项目,还将进一步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重庆日报记者 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