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春奎:重庆脱贫攻坚战发起春季攻势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总书记指出,今后两年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要咬定目标不放松。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
在重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在这个春天已在巴渝大地广泛展开:市领导以上率下,带头到区县蹲点“促改督战”,奔着问题去,揪着问题改,问题不解决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决不罢休。
按照总书记要求的“尽锐出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要求,“促改督战”,已经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凝聚成了强大的力量。
变化,犹如春天的种子,已经悄然萌芽。
摘帽不摘责任、政策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表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讲话,对巫山的工作非常有针对性。
全国两会期间,李春奎在休息时间,通过微信了解巫山县领导深入开展“促改督战”调研活动的情况。他说,全市开展“促改督战”以来,巫山也有了新变化。
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要实现双赢
巫山朝阳坪水库由两个水源点组成,由于水库库容量小、渗漏严重,导致骡坪、竹贤、两坪、巫峡等乡镇70278人饮水无法保障,群众用水困难。
李春奎说,7万群众的饮水问题,也是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指出的问题。
从2月12日开始,为了促整改、督攻坚,重庆市领导相继深入18个区县,开展蹲点“促改督战”,其中也包括巫山。
李春奎说,通过市领导蹲点“促改督战”,市级部门现场办公,群众期盼的饮水问题即将得到解决。该水库将利用现有库容,加强水库管理,完善管网等基础设施设备,同时开展朝阳坪水库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和五里坡自然保护区五年正常调规工作,努力缓解周边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的同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实施植被复绿等工程,确保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一体推进,实现双赢。
下一步工作重点:“123456”
“在参加全国人代会前,我们专门开会安排部署巡视整改工作。”李春奎说,巫山每个县领导都有自己联系的乡镇。会议期间的休息时间,他通过微信了解县领导“促改督战”的情况,大家都在农村协调解决问题。
李春奎说,目前,初步确定了巫山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具体包括“123456”:一是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二是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三是制定了巩固脱贫成果的三年行动计划;四是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五是做好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调动全社会形成合力;六是聚焦深度贫困、聚焦临界人员、聚焦因病致贫、聚焦特殊人群、聚焦产业扶贫以及聚焦小康目标。
比如摘帽不摘帮扶,巫山抽调县级部门347名、乡镇461名干部组成驻乡驻村工作队,12866名干部按照“54321”结对帮扶,贫困对象户户有干部、人人有帮扶。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陈翔
全国人大代表蒲彬彬:
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之路 机构改革后 帮扶任务不悬空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和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垫江县委书记蒲彬彬告诉记者,目前,垫江正以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为契机,抓好脱贫攻坚工作、促进乡村振兴。垫江结合自身特点,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之路,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高质量打造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脱贫增收
蒲彬彬介绍,垫江是非贫困县,但是目前还有871户、2289人未脱贫。“把垫江县贫困发生率降到0.31%,贫困群众有获得感。”
说到垫江,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牡丹花。其实,垫江还有油菜花值得大家去观赏。
“我们垫江县在十多年前就有油菜花的基础,但是没有坚持下来。”蒲彬彬说,在沙坪镇的毕桥村和李白村,原本就有很好的油菜种植基础,目前这两个村还有零散的贫困户。
县里引入了龙头企业,将村里的部分土地流转连片,种植油菜。“优先考虑贫困户的土地,优先聘请贫困户来公司打工。”蒲彬彬介绍,让贫困户深度融合到全村的产业中来,帮助他们脱贫。
关于油菜产业,从旅游的角度看,游客增加可以帮助村民致富。另一方面,将原有的冬闲田种上油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可以增加农户收入。
蒲彬彬说,毕桥村、李白村的油菜花,仅仅是垫江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垫江县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彰显优势和特色,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
机构改革后,重新明确帮扶责任
目前,各地都展开了机构改革,垫江县也在今年的县两会后铺开了,一些机构重组了,一些机构撤销了,但是,每一个对口帮扶的任务都没有因为机构变化而停止。
蒲彬彬说,在机构改革后的第一时间,就根据机构改革后的情况重新明确帮扶责任,不留空当。
“不管机构如何变,每一个村每一户,帮助的五位一体不悬空,每一户的结对帮扶干部,每一个村的帮扶单位都不悬空。”
不仅如此,垫江还建立了“五位一体”责任体系,每个贫困户都有县领导、帮扶部门干部、驻村工作队、县域内干部职工和乡镇干部五方力量负责帮扶。同时,加大督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罗永攀
图/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全国人大代表谭建兰:
天天都有贫困户给我打电话 回去就跟他们搞“致富果园”
“天天都有贫困户给我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去。”全国人大代表、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建兰说。
近一个月来,谭建兰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干劲更足。他们主动参与到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中,跟着谭建兰做大特色产业,要种出一片“致富果园”。
“懒汉”走上“甜蜜”脱贫路
石柱县中益乡是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也是谭建兰的老家。在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前,谭建兰特意回了一趟老家。“大家都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她说,中益乡的春意正浓,田间地头处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贫困户谭启黄以前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现在,他住进了新房,家门前的小院子里还有蜜蜂飞舞。
“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他不仅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自己家里还养了猪和蜜蜂。”谭建兰告诉记者,这个春天,谭启黄将会有一笔“甜蜜”的收入。
今年2月底,在驻村干部的指导帮助下,谭启黄增加了蜜蜂的养殖规模。随着油菜花的盛开,蜂箱里的油菜花蜜也越来越多。驻村干部还帮忙找销路,已经有不少人预订了谭启黄家里的蜂蜜。
贫困户主动参与“三变”改革
去年年初,谭建兰在石柱县桥头镇的三个村探索农旅文融合的特色水果产业,种下了2000亩的脆李树。
一年下来,这个特色水果产业让378户农户(其中包括37户贫困户)的户均收入增加了近万元。
今年年初,谭建兰想要继续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却遇到了没有土地的尴尬。谭建兰说,部分贫困户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将土地入股一起发展特色水果产业。
“为了这个事,驻村干部到贫困户家里去了很多次,给他们介绍脱贫攻坚的进展,发展特色产业带来的变化,做了很多工作。”谭建兰说,一个月来,她明显感受到了贫困户们思想的变化。
北京参会期间,他接到不少贫困户的电话,主动找谭建兰咨询土地入股的保底分红方式,以及在特色特色产业发展中务工的收入。
谭建兰说,回到重庆后,她就要赶到桥头镇,在新增的土地上种植脆李树,和贫困户一起种出一片“致富果园”。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全国人大代表李绍玉:
节后干部蹲村“促改督战” 扶贫、扶志、扶智一起抓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玉民族服装厂苗家刺绣技术员李绍玉,是彭水县扶贫队伍中的一员,作为“彭水苗绣”的非遗传承人,她的方法是将非遗技艺传授给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依靠“手艺”脱贫致富。
学刺绣,月增收1000元以上
去年,李绍玉在彭水县4个乡镇教300余名妇女刺绣,其中,位于彭水县城西南方向的大垭乡,是重庆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李绍玉分析,大垭乡曾是渝黔边界古盐道必经之地,有发展农旅文化的基础,加上当地政府多年培养中蜂品牌、培育经果林、种植中草药、打造特色农业,并成立了特色苗寨新村。
很快,李绍玉便联系上了当地乡政府,她提出两个希望:第一,希望驻乡扶贫人员为她筛选一批贫困妇女,需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精神面貌好,能起到带头作用;第二,希望在培训苗绣期间,驻乡扶贫人员能到场陪同,让学员们感受到被重视,从而增加干劲和信心。李绍玉的希望很快得到落实。
李绍玉说,她和爱人在当地乡政府附近租了一间约60平方米的民房,作为临时培训班用地。首批学员25人,均为30至50岁年龄不等的农村妇女,其中有12名为建卡贫困户。经过去年一个月精心培训,大垭乡的首批刺绣学员全部顺利结业。而今,大家通过绣鞋垫和香包,每月增收1000元以上。李绍玉继续兑现着帮购帮销的承诺,并随时提供技术支撑和针线物料。
扶贫人员蹲点“促改督战”
“今年,我听说新春上班第一天,彭水县政府便派扶贫人员深入贫困村,开展蹲点‘促改督战’专项行动,推动脱贫攻坚走深走实。”李绍玉说,大垭乡也包括在内,这些扶贫人员通过宣传宣讲、座谈交流、入户走访、现场检查等方式,密切联系群众,对当地环境整治情况、高山蔬菜发展、农村通畅公路建设等情况逐一进行记录和调研。
记者从彭水县扶贫办了解到,今年2月,县扶贫办人员不定时前往大垭乡,对全乡驻村工作队队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排查台账建立、到户资料填写、村级档案建立等方面,同时,对扶贫相关政策和工作注意事项作了认真细致的讲解。
“扶贫、扶志、扶智三方面结合,大垭乡的扶贫工作越做越精准,我看在眼里,也参与其中。”李绍玉说,今年,她计划在大垭乡增设一场后续培训,将农村绣娘们的技艺提高到新阶段。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