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申制造实施智能化改造后,生产线上节省的人力去哪儿了——
60多名工人“充电”后有了新岗位
四月四日,经过智能化改造的宗申制造1011生产线正在作业,被换下的六十多名工人全部安置到该企业其他一线岗位。记者 夏元 摄
在重庆宗申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宗申制造”),蒋文彬的岗位变了——由一名摩托车发动机生产线的装配工,转岗为物料配送工。出乎蒋文彬意料的是,如今工作强度减轻了,每月工资还比以前多拿300元。
蒋文彬今年40岁,在宗申制造摩托车发动机1011生产线从事一线操作已有8年。以前,他的工作是为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电机,工人们称之为“拧螺丝”——每装配一台电机耗时约25秒,他每天最多可以装配1500台,工作强度很大。
去年11月,蒋文彬被企业告知,由于1011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他将被调往另一条生产线从事物料配送。
与他一起调整到新岗位的,还有1011生产线上的60多名工友,他们都被转岗到了宗申制造其他一线操作岗位。
“当时心里有些忐忑。”日前,蒋文彬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方面即将离开熟悉的生产线,去一个新岗位工作,难免为“新饭碗”担忧;另一方面也在暗自琢磨,这些智能化的“铁坨坨”,真能比他这样在装配工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师傅更管用?
很快,智能化改造的效果便让蒋文彬心服口服——相比传统生产线,改造后的1011生产线,操作人员减少了一半,同时生产效率提高14%,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6%,运营成本降低17%,单位生产能耗降低29%。
宗申制造总经理陈耀军介绍,1011智能制造装配生产线使用了大数据、数字模拟和工业物联网等技术,由智能装配、智能物流、智能信息等三个系统组成。其中,仅智能装配就有12个自动化单元,配备近200台全自动专机、机器人、机器手、电动伺服压装缸等智能设备,通过运用激光检测、扭矩检测、伺服压装等前沿工艺,使生产过程实现了工艺单元化、通讯标准化、制造协同化、生产数据价值挖掘等。
陈耀军说,以前1011生产线需要120多名工人“两班倒”,而现在这条智能生产线只需60多名人工,不仅产品制造量更大,而且品质、耐用度、降噪音等指标大幅提高,产品趋于“零缺陷”。
智能化改造后,蒋文彬和工友们并没有下岗,而是经过岗前培训后,在新岗位上找到“用武之地”。
经过为期一个月培训,如今蒋文彬在另一条摩配生产线上从事物料配送工作,即生产线上不合格的零部件经工人筛查剔除后,交给他统一收纳处理,再去库房找合适的替换零件,交送到生产线上。
“新岗位让我对摩托车发动机制造有了新的认识。”蒋文彬说,做物料配送看似容易,但对于工人所掌握的技术知识要求更高更全面。
以前,蒋文彬从事装配这个单一工种,只需明白发动机电机装配原理即可,而现在他必须熟悉了解发动机的100多个零部件,这样去库房找替换配件时才会“更准更快”。这项在培训中获得的新技能,让蒋文彬目前的工资比之前多了300元。
陈耀军表示,因为企业订单充足,多条新上马的生产线人手紧缺,此前从1011生产线换下的60多名工人,目前都已找到其他合适的岗位,无一人下岗,并且工艺技能也普遍得到提升。
重庆日报记者 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