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有你⑥:阳坝村来了“男保姆”
编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当前,重庆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全面冲刺、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庆正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脱贫攻坚进行时——学论述抓整改促落实”系列报道,首先推出“脱贫路上有你”子栏目,来看驻村第一书记、基层干部如何扎根扶贫一线,整合资源、科学施策、构建多元化脱贫路径。
相关新闻:
脱贫路上有你①:修路、通水、种李树 第一书记牵头“共同富裕”不掉队
脱贫路上有你②|这个走路带风的女人,每天接200多个电话走近3万步
脱贫路上有你③:第一书记的流动“百宝袋”,为山里娃变出爱与希望
脱贫路上有你④:种桃种李种希望 农业升级让贫困户两年摘掉“穷”帽子
脱贫路上有你⑤:产业扶贫撒下致富金种子 也让山里娃有了大梦想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4日6时讯(记者 林楠)重庆市奉节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龙桥土家族乡阳坝村则是距离县城最远的贫困村之一。冉松是阳坝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负责全村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他刚到阳坝村那时候,全村每7个农户中就有一个是建卡的贫困户,他的工作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来,忙起来“脚不沾地”。
冉松帮农户检查水表。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工作队不是“淡扯扯”
冉松是个“食人间烟火”的干部,接地气、真实,说话很直接,不太会打官腔。在阳坝村待了几年,冉松的姐姐从外地回奉节,专程到阳坝去看他,看到他是生活工作环境,连连说不敢相信。“我弟因为小我们十几岁,从小都是一家人宠着的,算是没吃过苦,而且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我都不信他能在这地方一直待着。”在他的房间,一个脸盆架、一张床,是全部的家具,阳坝村冬天零下的天气,洗澡还得下楼,而且只能烧水舀着洗。
他觉得,自己的坚持是老百姓的功劳。“不是跟你说啥冠冕堂皇的话,正儿八经的,就是因为要给老百姓证明我们工作队是真的在做工作。”冉松说,老百姓的认可,就是他做这个工作最值得地方。
2016年,冉松刚去阳坝村没多久,一天,他去阳坝村三社开群众会议,没想到,一个80多岁的老爷子当着众人的面,毫不留情地破口大骂。“你们工作队都是些‘淡扯扯’(当地土话,不干正事的意思)!”冉松心里第一反应就是:老爷子肯定有觉得我们办得不好的地方。他没有气恼,反而在会议结束后,主动跑到老爷子家里去了解情况。
果不其然,老爷子曾经是村干部,虽然早已不再工作,但对村里的事却每件都很在意,对工作队的造访并没有任何的信任。于是,在长达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冉松几乎一有时间就往老爷子家里跑,给他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给他“汇报”工作队的工作进展,还时常向他请教村里的大事小情。以至于两人逐渐有了点“忘年交”的意思,老爷子渐渐对工作队改观。
后来,冉松再到三社开群众会议,老爷子都很积极,早早就跑到会场。有别的村民打趣他:“你为啥子不决(骂)人了也?”老爷子说:“我才不好意思呢!”
就在当年,阳坝村实现整村脱贫。
冉松和工作队同事与老百姓们一起开群众会议。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上了央视的后的遗憾
冉松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上电视,而且还是央视1套和13套。2017年,阳坝村作为奉节县脱贫工作的先进村,被全国多家媒体关注到,央视记者更是到阳坝村与驻村干部们同吃同住一个月,把挖掘到的扶贫故事搬上电视荧屏,这其中,就有以冉松为主角的纪录片《曾家父子的难题》。
纪录片共10分钟,讲述冉松帮助身患重病的曾家父亲开通贫困户借助通道,并联系帮扶医生和帮扶责任人,让其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有效救治。而后,冉松并没有就这样结束这次帮扶,他得知曾家儿子待业在家不愿意工作,便多次和其谈心,为其找工作,直到把其送到工作岗位上才放下心。
直到现在,提及这件事,冉松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就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想的就是怎么把老百姓的事情去好好解决了,哪个想过还会有记者来报道呢?”
唯一让他遗憾的是,最疼爱他的父亲没能在电视上看到他。“我老汉(父亲)40几岁才有我,特别疼我,他对我的好我几辈子都还不完”。冉松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也是父亲最寄予厚望的一个。“他是老党员,上过多次战场,党就是他的信仰,”冉松回忆,在父亲最后的时光,即便记忆衰退时常对身边的人和事混淆不清,但央视新闻联播他却一天两遍一遍都不会落下,“如果他活着的时候能在新闻联播里看到我,一定会很骄傲。”
冉松与帮扶对象。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40多岁的“男保姆”
冉松是个“女儿奴”,因为妻子长期在外地工作,女儿打小就是他一手带大,做饭、洗衣服、梳头、接送、辅导功课。女儿眼里,冉松是个全能老爸;冉松眼里,女儿是比秀兰邓波尔还要聪明可爱的存在。而去阳坝村的头两年里,冉松一年也没能跟女儿待上几天。
他把这些时间,给了其他的孩子。
一天中午,一个农妇急急忙忙跑到办公室,站在门口就大声问:“谁是冉队长?”冉松说:“我是。”“都说冉队长能解决事情,是不是?”农妇又问道。冉松知道,准是遇上难事儿了。
原来,农妇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她本人常年生病没有工作能力,家里两个孩子念书,全家仅靠丈夫一人在外打零工支撑。本来加上补贴,日子也能将就过,可大女儿严万椿却因为在学校时腿部意外受伤急需救治,虽然已经在上学当地接受了手术,但后续的治疗对他们家里来说依然是个难事。
术后生活无法自理,严万椿只得休学回家。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严父在工地上受伤也进了医院。严母来找冉松,就是这个时候。她得去县里看丈夫,家里两个孩子,一个才10来岁,另一个卧病在床。
了解到这件事后,冉松立刻去了严家,安顿好严万椿以后,就把弟弟送去上学,等放学又去接到办公室给他做饭。说起这件事,冉松觉得平常极了,“人家说我一天像个保姆,这有啥子呢?熟门熟路!带娃娃嘛,我会!”
严万椿对后来的一件事记忆犹新。“我在家里杵拐杖不小心摔了,要去医院,我家在二楼,我自己没法下楼,是冉叔把我背下去的。”她有些不好意思:“我太胖了,冉叔背得特别费劲儿。”后来,她要去县人民医院做第二次手术,冉松再次伸出援手,往返县城与村子,联系医生,探望、接送……手术后,冉松依然隔三差五到严家坐坐,和姐弟俩聊聊天,问问他们的近况。
严万椿觉得,2017年那一年,如果没有遇到冉松,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重返校园。“躺在床上的那半年时间,困顿于那方寸之地,我焦虑、急躁,觉得未来渺茫,看不到半点希望,冉叔对我家的所有帮助,让我觉得极其温暖。”
一年多过去了,严万椿已经已经是大三的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了困惑,她总是第一时间想到要咨询冉松,于她而言,冉松不是冉队长,是冉叔。两人最近的一次微信聊天,严万椿面临考研、考公务员还是找工作的选择困顿不已,冉松告诉她:“顺从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你的家人、我都会支持你。”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发稿前,收到严万椿发来的一条信息,上面写着:“我对冉叔,除了感激,更加向往、而且急迫地想要成为他那样有能力的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