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改革让长春村变了模样
4月8日,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五社露菲专业合作社内,杨胜前(左)与合作社理事长李绍君正在观察羊肚菌生长情况。 记者 栗园园 摄
编者按
为进一步深化拓展“走转改”精神,充分挖掘我市革命老区干部群众为推动老区建设而奋斗的故事,连日来,重报集团组织青年记者,前往城口、石柱、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涪陵7个革命老区深入采访。今日起,重庆日报开设“青年记者革命老区行”栏目,聚焦革命老区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生动实践,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4月8日下午,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五社一片黑色塑料大棚内,空气格外闷热,金溪镇党委副书记杨胜前正与合作社理事长李绍君,蹲在大棚内查看羊肚菌生长情况,脚边的桑树苗已有0.4米高,枝头冒出了嫩绿的新芽。
很难想象,以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土地,杂草丛生。通过盘活村里70%以上的闲置土地,一年多以来,长春村集中力量发展桑蚕产业,目前已形成了桑蚕套种羊肚菌、生姜、辣椒等的“桑蚕+”产业模式,并建设半自动化养蚕大棚近25000平方米。
“新官”上任
涣散的民心被凝聚起来
“如今的局面来之不易,以前说起长春村,那可是人人摇头!”杨胜前说,曾经的长春村,干部不团结、民风也不好、发展动力不足、干群矛盾突出,是当地出了名的“后进村”,村党支部连续两年被评为后进党支部。
2015年,镇上决定派驻村干部到长春村,不少人一听说要去长春村都摆手拒绝:“矛盾多,不好管,管不了。”
问到时任副镇长杨胜前时,他却一口答应下来,“既然组织信任我,我就认真去做。”2015年4月,杨胜前正式进驻长春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熟悉情况的他,进村后便提出了一切工作公开、透明、公正的建议。
2016年,长春村对贫困户进行了一轮动态调整。在杨胜前的建议下,村里制定了村组摸底、村干部审议、驻村干部核查3个工作步骤,对贫困户交上来的申请书层层把关、仔细筛选。保证最终评议结果公平公正的同时,也对村干部的工作作风进行考察。
“经过核查,最终交到我们手里的13份申请书中只有1份符合纳入贫困户的要求。”杨胜前说,这次动态调整的结果让村民们看到了村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决心,也让部分作风不正的干部有了警醒。
随着各项政策、村务的公开,慢慢地,长春村有了转变,干部作风硬了,涣散的民心渐渐凝聚了起来。再加上村里每年拿出2.2万元专项经费帮助群众渡过生病、受灾等困难,更是让村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干群关系极大缓和。
大胆尝试
“三变”改革试点花落长春村
但是,村里产业散而小,没有稳定增收渠道,始终是长春村人的一块心病。
长春村坡地多且陡,土地含沙量高,保水保肥保湿能力差,在产业发展上的局限性较大,因此也造成了土地大面积闲置。
经过再三考量,村里瞄准了黔江区的特色产业之一——桑蚕业。该产业除了适宜当地的土质和气候外,还具有抗风险性高,见效快,产业“寿命”长的优势。
就在准备推进产业发展的时候,长春村再遇瓶颈:配套的产业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必须完善,但这会占用不少村民的土地,推进工作受阻。“为什么不能把村里的土地由村集体统一流转,进行科学规划使用呢?”杨胜前在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想法得到了许多村干部的认同。
但大家心里也明白,这个工作不好做。“不好做也得做,时间不等人。”杨胜前与村干部一面入户走访,一面召集院坝会给大家“算账”。
“土地闲置也可惜,流转给村集体,每年不仅有流转费还能享受产业保底分红,你们还可以就近找点‘活路’做,村里肯定不会让你们吃亏的!”村干部们反复承诺,并给村民们算了桑蚕产业的预期收益。听到盛产期亩均3000元以上的收入,部分村民心动了。
以土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划分,2017年11月,3家合作社在长春村成立了,并由村民们投票选举产生了各自的理事会、监事会。
不久后,我市“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启动,长春村被列入试点之一,并获得财政补助150万元。这令长春村的干部群众信心大增,30余公里的产业路、灌溉水池、蚕棚、电力设施等也随之建设完善。
探索“桑蚕+”
产业发展让村民尝到甜头
2018年7月,长春村首批栽下的1460亩桑树迎来了收获期,一亩桑树养蚕平均产茧7斤左右,9月,第二季收获,亩均产茧8斤左右。“这对于初期栽种的桑树来说还算比较成功的。”杨胜前说,预计今年全年可收获4季,年均亩产茧约80斤左右,“我们已与一家丝绸公司建立了合作,以收购价20元/斤计算,一亩收入1500元以上没问题。”
亲眼看到了产业发展效果,村民都放心了,纷纷表示要拿出土地入股,参与产业发展。“我们露菲合作社的土地面积为1000亩左右,入股的村民共99户403人。这段时间又有不少村民找到我,想加入,估计今年面积还要扩大。”李绍君笑着说。
桑蚕产业对人工的需求较大,这又为不少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村民李振孝靠务工去年收入1万多元。“村里一天给劳务费100元,加上分红和土地流转费用,去年我一共赚了2万多元。”李振孝说,如今家中欠账已还清,老伴的医药费也有了保障,实现了稳定脱贫。
得益于产业发展,去年村里共拿出33万元用于分红,支出劳务费180多万,村民们都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明年村里的桑蚕将开始进入盛产期,收益将翻倍,再加上树下套种的羊肚菌等产业,预计产值可达700万元以上。”杨胜前说,“我相信长春村的‘桑蚕+’产业发展一定会‘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