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黔江山沟沟里出了三张“金”招牌

脱贫攻坚 黔江山沟沟里出了三张“金”招牌

来源:华龙网-重庆商报2019-04-15

“金溪护工”田维仙

“金溪被服”刘延荣(左)

“金溪山货”叶世奇(右) 本组图片受访者供图

重庆商报-上游新闻记者 韦玥

两年前,出生于黔江区金溪镇的刘廷荣还在湖北省做着服装生意,产品销往贵州、四川等多地。同样来自金溪镇的田维仙,在沿海一带打工,当过护工,从事过美容,除了过年过节很少回乡。而远在杭州的叶世奇,已在电商领域打拼多年,她甚至没来过黔江。

2017年下半年,一场脱贫攻坚工作将他们三人联系起来。

根据全市统一部署,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黔江区金溪镇,由市卫健委扶贫集团(以下简称:扶贫集团)对口实施脱贫攻坚。扶贫集团在不到两年时间,打造出“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山货”这三块“金”招牌。田维仙、刘廷荣、叶世奇等创业者,也以一系列行动助力打响“金”招牌。

被动员回乡 她成为“金溪护工”

身着统一工装、胸带工牌,田维仙和同事们进出于黔江及重庆主城的大小医院,帮病人翻身、按摩、喂食。他们代表着金溪镇三块“金”招牌之一的“金溪护工”。

4月8日,记者在黔江区见到了田维仙,她刚刚结束护理工作不久,还未来得及换下身上的制服。她向记者谈起她成为“金溪护工”的经历。

田维仙早年曾在广州的一家医院工作过,懂护理知识也了解运营管理。虽然意识到护理市场的巨大需求,可她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创业者,如今还管理着120余人市场化、专业的护工团队,并帮助贫困老乡增加了收入。

“我是被扶贫集团扶贫工作队动员回乡的,成为第一位‘金溪护工’。”田维仙说道。

2017年9月,扶贫集团的扶贫工作队入驻金溪镇,协助当地制定脱贫攻坚规划。经过实地考察,扶贫集团决定将金溪镇的产业优势,与来自医疗行业成员单位的资源结合,谋生发展“护工”产业的想法。即培训留守妇女做护工,组织成员单位协助培训、协调就业,力争做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随后,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开始多方寻找产业牵头人。就这样,田维仙被动员回乡。

2017年10月,金溪镇的第一批护工试岗成功,收入不错,加入的村民多了起来,有婆媳、姊妹,还有堂兄弟。为此,扶贫集团请来业内专家,黔江区每年投入50万元举办培训班,村民们结业后能领到从业资格证和健康证,还协调就业。

田维仙牵头的护工团队还成立了黔江区山之坳康复护理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统一组织培训、试岗、组织就业等。“我一边做护工,一边还负责护工管理,主要是查岗,看看护理流程是不是规范,收集用户反馈来改进,以便公司长久的发展。”

回乡办服装厂 他助力扶贫

和田维仙一样,被金溪镇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动员回乡的还有退伍军人刘廷荣。

“我退伍后就进入服装行业,从销售做起,到后来开了服装厂,主要是生产民族服装、校服等,年产值能达到五六千万元。”1985年出生的刘廷荣,已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

“当时刘书记到我的厂调研,并告知相关情况,我一听是为家乡扶贫出力,很快就答应了。”刘廷荣告诉记者,被服制品是刚需,市场需求大,而且相关技术培训不算太难,村民们容易学会,加上他多年积累的经验,他很有信心能在家乡搞好被服产业。

去年底,刘廷荣把湖北省的服装厂交给家人打理,回乡创业。在扶贫集团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以较低的租金找到一处符合条件的闲置用房,创办了重庆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并于今年2月开工。他们采取“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

记者走进扶贫车间,几十台机器运转着,120余名工人按照各自分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中有40%为贫困户。

刘廷荣说,今年他的目标是针对特色行业要求,实现标准化生产,目前正积极奔波于各地投标,促进销售。另外,他还将拿出每年利润总额的5%捐赠给金溪镇8个村,用于壮大各村集体经济。

巧用电商经验 畅通山货出山

在“金溪被服”诞生之前,羊肚菌、干豇豆、土鸡蛋、香猪肉等农产品已被打上“金溪”的招牌,跳出“农门”走进大都市。

据介绍,扶贫集团利用集团43个成员单位,3.6万名员工消费市场的优势,引进吉之汇公司,开发“金溪农场”电商平台,畅通山货出山的渠道。

金溪镇村民田伟是该电商平台受益人之一,他把自己以及村民们的土货收起来交给平台,销往主城甚至外省。“以前村民的东西没渠道销不出去,价格也比较低,去年叶掌柜他们过来了,帮大家销‘土货’。”

叶掌柜全名叶世奇,原在杭州从事互联网营销工作,对电商销售的各种模式了如指掌。她跟着一个公益活动来到金溪镇,用了约半年时间实地考察,制定“土货”营销方案,将“金溪农场”电商平台实现商业化运营。

“我们线上主要通过公众号销售,线下则是去扶贫集团成员单位设点销售。”叶世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产品的营销有诀窍,线下推广做社群,线上推广讲故事。

叶世奇利用丰富的电商经验,让“金溪农场”电商平台做到零差评,并把产品品类增加到30多种。通过电商,2018年平台共销售黔江区农产品3000多万元,其中销售金溪镇农产品近1800万元,带动金溪当地1845户5354人增收致富。

记者了解到,目前“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山货”这三大产业已初具雏形。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做好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带动更多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脱贫攻坚 黔江山沟沟里出了三张“金”招牌

2019-04-15 10:05:33 来源: 0 条评论

“金溪护工”田维仙

“金溪被服”刘延荣(左)

“金溪山货”叶世奇(右) 本组图片受访者供图

重庆商报-上游新闻记者 韦玥

两年前,出生于黔江区金溪镇的刘廷荣还在湖北省做着服装生意,产品销往贵州、四川等多地。同样来自金溪镇的田维仙,在沿海一带打工,当过护工,从事过美容,除了过年过节很少回乡。而远在杭州的叶世奇,已在电商领域打拼多年,她甚至没来过黔江。

2017年下半年,一场脱贫攻坚工作将他们三人联系起来。

根据全市统一部署,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黔江区金溪镇,由市卫健委扶贫集团(以下简称:扶贫集团)对口实施脱贫攻坚。扶贫集团在不到两年时间,打造出“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山货”这三块“金”招牌。田维仙、刘廷荣、叶世奇等创业者,也以一系列行动助力打响“金”招牌。

被动员回乡 她成为“金溪护工”

身着统一工装、胸带工牌,田维仙和同事们进出于黔江及重庆主城的大小医院,帮病人翻身、按摩、喂食。他们代表着金溪镇三块“金”招牌之一的“金溪护工”。

4月8日,记者在黔江区见到了田维仙,她刚刚结束护理工作不久,还未来得及换下身上的制服。她向记者谈起她成为“金溪护工”的经历。

田维仙早年曾在广州的一家医院工作过,懂护理知识也了解运营管理。虽然意识到护理市场的巨大需求,可她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创业者,如今还管理着120余人市场化、专业的护工团队,并帮助贫困老乡增加了收入。

“我是被扶贫集团扶贫工作队动员回乡的,成为第一位‘金溪护工’。”田维仙说道。

2017年9月,扶贫集团的扶贫工作队入驻金溪镇,协助当地制定脱贫攻坚规划。经过实地考察,扶贫集团决定将金溪镇的产业优势,与来自医疗行业成员单位的资源结合,谋生发展“护工”产业的想法。即培训留守妇女做护工,组织成员单位协助培训、协调就业,力争做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随后,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开始多方寻找产业牵头人。就这样,田维仙被动员回乡。

2017年10月,金溪镇的第一批护工试岗成功,收入不错,加入的村民多了起来,有婆媳、姊妹,还有堂兄弟。为此,扶贫集团请来业内专家,黔江区每年投入50万元举办培训班,村民们结业后能领到从业资格证和健康证,还协调就业。

田维仙牵头的护工团队还成立了黔江区山之坳康复护理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统一组织培训、试岗、组织就业等。“我一边做护工,一边还负责护工管理,主要是查岗,看看护理流程是不是规范,收集用户反馈来改进,以便公司长久的发展。”

回乡办服装厂 他助力扶贫

和田维仙一样,被金溪镇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动员回乡的还有退伍军人刘廷荣。

“我退伍后就进入服装行业,从销售做起,到后来开了服装厂,主要是生产民族服装、校服等,年产值能达到五六千万元。”1985年出生的刘廷荣,已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

“当时刘书记到我的厂调研,并告知相关情况,我一听是为家乡扶贫出力,很快就答应了。”刘廷荣告诉记者,被服制品是刚需,市场需求大,而且相关技术培训不算太难,村民们容易学会,加上他多年积累的经验,他很有信心能在家乡搞好被服产业。

去年底,刘廷荣把湖北省的服装厂交给家人打理,回乡创业。在扶贫集团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以较低的租金找到一处符合条件的闲置用房,创办了重庆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并于今年2月开工。他们采取“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

记者走进扶贫车间,几十台机器运转着,120余名工人按照各自分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中有40%为贫困户。

刘廷荣说,今年他的目标是针对特色行业要求,实现标准化生产,目前正积极奔波于各地投标,促进销售。另外,他还将拿出每年利润总额的5%捐赠给金溪镇8个村,用于壮大各村集体经济。

巧用电商经验 畅通山货出山

在“金溪被服”诞生之前,羊肚菌、干豇豆、土鸡蛋、香猪肉等农产品已被打上“金溪”的招牌,跳出“农门”走进大都市。

据介绍,扶贫集团利用集团43个成员单位,3.6万名员工消费市场的优势,引进吉之汇公司,开发“金溪农场”电商平台,畅通山货出山的渠道。

金溪镇村民田伟是该电商平台受益人之一,他把自己以及村民们的土货收起来交给平台,销往主城甚至外省。“以前村民的东西没渠道销不出去,价格也比较低,去年叶掌柜他们过来了,帮大家销‘土货’。”

叶掌柜全名叶世奇,原在杭州从事互联网营销工作,对电商销售的各种模式了如指掌。她跟着一个公益活动来到金溪镇,用了约半年时间实地考察,制定“土货”营销方案,将“金溪农场”电商平台实现商业化运营。

“我们线上主要通过公众号销售,线下则是去扶贫集团成员单位设点销售。”叶世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产品的营销有诀窍,线下推广做社群,线上推广讲故事。

叶世奇利用丰富的电商经验,让“金溪农场”电商平台做到零差评,并把产品品类增加到30多种。通过电商,2018年平台共销售黔江区农产品3000多万元,其中销售金溪镇农产品近1800万元,带动金溪当地1845户5354人增收致富。

记者了解到,目前“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山货”这三大产业已初具雏形。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做好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带动更多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谭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