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捡垃圾”的老板 建成“巴渝文化基因库”
木雕家具馆
▲木雕“连年有余”
▲成龙参观博物馆,刘健(前左)陪同解说。
2019年3月下旬,一群说着普通话、扛着摄像器材的年轻人出现在重庆市璧山区田间乡野里——这里有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天福碗厂”,出产的“天字碗”盛销一时;后改名为“璧山国营瓷厂”,最后因为停产、转让、关闭而成为了遗址。
2013年,民营企业家刘健收购了这个废弃的老厂,对其重新修缮,并进行保护性改造。于是,天福碗厂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重庆大圆祥博物馆。
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这群年轻人在博物馆里进进出出,仔细抚摸这里的每一扇雕花门窗,在家训字版上解读一个家族立身处世和持家治业之道……他们用摄像机记录着博物馆的物件,探寻着这座博物馆的民族密码和精神密旨。
仔细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是盛耀蔚莱(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担纲主创团队启动拍摄纪录片《民间收藏之大圆祥博物馆》。纪录片由盛耀蔚莱副总裁、执行总裁刘心暄担任总制片人,由新锐导演夏孟担任导演,拟邀陈凯歌担任监制、演员濮存昕、靳东、苏柏等参加演出。影片将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物件到大物件,从小家到国家,展现了巴渝地区独有的文化品格。宣传片将在全国影院上映,并准备参加国内外各种电影节。
2017年10月31日,成龙慕名专机专程来参观,名不见经传的大圆祥博物馆一下子被大众所知。成龙离开后,给馆长刘健打来电话说:“你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一定会继续支持你!以后我的电影会来此取景,也会协助拍摄一些相关影片。”这次宣传片的启动拍摄便与成龙的关注支持有关。
这座让成龙赞不绝口的博物馆,位于璧山区城区以南20多公里的健龙镇龙江新石村,是中国唯一一座设立在乡野的博物馆。刘健耗费半生心血,踏遍乡间野岭,收购大量珍品,才建起了这座私人博物馆。博物馆占地约50亩,这里主要收集了十余万件明清和民国时期巴渝地区古建筑的部件,这些藏品可以恢复出数百座巴渝古宅大院,是中国最大的巴渝古建筑构件博物馆,被当地人称为“重庆祖屋”。
目前,共有八个展馆,包括门神门和匾额馆、佛道造像艺术馆、木雕家具馆、石雕艺术馆、精品馆、寻根堂、家训字版馆、红色文化收藏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等都认为,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巴渝文化基因库”。
一切缘于喜欢
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于重庆第二财贸学校的刘健当时是璧山县供销社党办主任兼理事会办公室主任,因从小就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建筑有着特别喜爱,后来辞职下海,做起了广告装饰和房地产生意。
1994年,刘健随一波生意场上的朋友在阆中古城游玩。朋友们找了处院落喝茶,而他独自一人游走在大街小巷。他沉醉于眼前爬满岁月的古建筑。在一座古民居的废墟里,他意外发现了一个残留的戏楼木雕背景构建,那是一块清代木刻“福禄寿”三星,福星手托蝙蝠,禄星手托小鹿,寿星手托麒麟。三星造型绝妙,人物神态逼真,雕刻精美,彩绘鲜艳。这块遗落的雕版,用沧桑和美诉说着逝去的过往。他静静地看了好一阵,实在是太喜欢了,和老板几经讨价还价,最终以8000元的价格带走了这块雕版。
有一年,刘健来到四川剑阁乡下,看见一个刚刚拆掉的大院子,能搬走的都搬走了,这里只剩一道石门坎,深嵌地下,孤零零地。凭借多年经验,他认出石门坎是明代的东西。那一刻,他坐在门坎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发呆:迈进石门坎,就走进了一个家;迈出石门坎,就是远行。门坎是一份坚守,也是一份等待。门坎是家的根据地,也是无言的眺望。在碎石坍泥中,他还发现了一块精美的石头蝙蝠。“这是宅子仅存的,我应该好好保存它。”
他找到当地村民,表达了购买的想法。村民好奇,围观过来,东一句西一句问他:“老板,你买这个东西有啥子用嘛?”那一刻,刘健百感交集,不知如何作答。村民抵不过他的坚持,“好嘛,如果你实在要买,就卖给你。”
从那以后,但凡遇见心仪的老物件,刘健就像着了魔一般,能力范围内,一定要把它们带回家。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二十一世纪,城市化进程加快。刘健从事房地产事业,这个过程中他目睹了一些传统建筑被毁坏、遗弃……每一个古村落的消失,每一座古建筑的陷灭,都让刘健痛心疾首,他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生活过的见证,藏着无数的人文、历史、故事。
很多次,刘健在古建筑里流连,坐在废墟上发呆,沉思。有时一坐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身边只有和他一样沉默的残垣断壁,和废墟里长出来的野草、风中摇曳的野花。偶尔会有一条狗蹲守在老院子。夕阳残照中,刘健像坐在一帧泛黄的老照片里,时光静默如水。刘健起身,手里摩挲握着被他握出温度的遗存。“我们要定了!这些东西,无论多少钱都要带走,否则,它们真会沦为发火柴,变成垃圾,那才是遗憾。”
刘健越来越痴的“收藏癖”,让身边的亲人、朋友颇为不解。每次看到刘健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去搜集这些,朋友就戏谑道:“刘健,你是不是疯了?花这么多钱,一天到处去收垃圾,收发火柴?简直不可理喻!”刘健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报以一笑。他无暇顾及这些闲言碎语,他说:“我的心是自由的,心安则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在这条路上一往无前。
一个乡愁一种文化
刘健从商的25年,也是他坚持收藏的25年。这些年,他耗尽心血,遍访濒危老建筑,抢救性收藏并潜心研究巴蜀古建筑。这些年,他经营娱乐、餐饮、广告装饰、房地产等各行业的收入,几乎全部投入到古建筑等的保护与收藏中。别人眼里的“建筑垃圾”,在他看来都是中华古建筑的“筋骨肉”,是一种“精气神”。他对这些古建筑的认识不断加深,对故土乡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愈来愈深,自然,对这些“宝贝”就愈发珍惜。
2015年,刘健的房地产开发遭遇了困境。一个楼盘以低价的方式已预售出80%,可工程进行到一半,施工老板突然卷款逃跑。那时,他连工资都发不起,更别说接着把楼盘修好。得知他的处境,一个市外基金联系到他,愿意出钱买他的藏品。可刘健没有犹豫,断然拒绝。经过反复思考,他咬牙决定:把自己成熟的商铺五折售卖。单这一笔,后来就损失了上亿元。一个晚上,刘健多年的好友微雕大师、书法家瞿仁伟推门而入,递给他一个塑料袋:“刘总,你现在遇到了麻烦,我帮不了你,我只有三本房产证,你拿去贷款吧!”刘健听了,眼泪一下滚落下来。他一手抓住瞿先生的手,一手推开房产证,激动地说:“老兄,谢谢你!我还没到这一步。”
与此同时,在刘健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员工们自发性用自己的住房为他贷款几百万元。如此艰难险境,刘健没有变卖一件藏品,公司顺利渡过难关。说起这些,刘健难掩内心的激动和感恩。
2015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大女儿刘炜,辞去花旗银行工作成了父亲的帮手,挖掘传统文化,负责藏品分类整理和运营等工作,创办了重庆笑脸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践着父亲对文物理解的这句话——藏品生于收,死于藏,活于放。她立足于古今结合,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将大圆祥博物馆打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交流平台。2018年,博物馆入选“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新开放的“红色文化主题展馆”成为了红色教育基地,是党建主题教育基地。这里开启了“重庆祖屋”——巴渝传统文化游学之旅、文化体验之旅。在这里可以真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先辈祖宗的生活。
“知根脉,行方远。”这是大圆祥博物馆提出的理念。从最初的两个人,到现在的两代人,这一路虽然坎坷艰辛,但在守护文物、传承文化这条路上,刘健痴心无悔,如夸父一般,勇往直前。
重庆晚报通讯员 张鉴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