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上班的医生 坚持每周看诊每月开讲座 把儿保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93岁上班的医生 坚持每周看诊每月开讲座 把儿保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19-04-19

   郑惠连

  ▲上世纪80年代,郑惠连给小朋友看诊。

   她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退休后,也不停钻研。

  93岁高龄,依然坚持每周看诊,每个月做一次讲座,给广大辣妈奶爸传授育儿经。

  她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原儿保科主任郑惠连。她说,要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把毕生总结的儿保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朱婷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她93岁仍坚持每周看诊

  4月15日,记者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见到了郑惠连。郑教授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说起话来也有条有理,完全不像90多岁的高龄老人。

  院方工作人员介绍,郑教授从事儿保工作几十年,有着大量儿童保健方面的宝贵经验,一直在医院工作到70岁才正式退休。退休后,她也没闲着,主动为儿童健康服务,一直活跃在重庆各区医院的儿保科。直到如今,郑教授仍然坚持每周上门诊,传授育儿经。

  记者了解到,除了看诊,郑教授每月还会坚持做一场关于儿童保健方面的讲座,讲座上用到的幻灯片,也是她自己在电脑上亲手制作的。

  “年轻人做幻灯片都觉得头疼,你做幻灯片不累吗?”记者问。

  “不累,让自己头脑动起来,可以预防老年痴呆。而且,把我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家长和儿保工作者,也是一件高兴且有意义的事。”老人说,只要身体允许,她就会坚持看诊和做讲座,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她是儿童医院创始人之一

  说起郑惠连与医学的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1944年,身为上海人的她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50年毕业时,被分配到上海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工作。

  上海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较为优越,但1955年,为响应祖国号召,29岁的她毅然放弃了繁华大都市的生活来到重庆,投身支援西部建设的热潮之中,并成为重庆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前身)儿科医院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她回忆,那个时候,来到位于袁家岗的重庆医学院时,她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像是到了郊外。”

  1956年,郑惠连被委以重庆医学院儿科医院院办主任,面临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将原来的政府办公大楼改建成一所儿科医院。无论从房屋改建,还是医疗设备、服装采购,不到30岁的她全都亲力亲为,并前往重庆、四川各大医院吸取经验。

  1956年6月1号,重庆医学院儿科医院顺利开诊。同年9月,重庆医学院开始正式办学招生。

  参与建院并见证了重庆医学院的发展,郑惠连满是感慨:“我们从最初的二三十张床位、30多位工作人员,发展壮大到如今的规模,我感到很自豪!”

  她是医者仁心

  建院后,郑惠连先后主管过医院新生儿科和血液科,后又被派到儿保教研室从事儿保工作。作为一名医生,郑惠连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并通过临床积累了大量经验。

  在行医和阅读过程中,她发现儿童保健其实也是一个筛查疾病的过程,可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为此,她率先牵头组织编辑教材,成功出版了卫生部全国高等教材《儿童保健学》的第一版,并得到了卫生部高教教材二等奖,为中国的儿童保健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方便医生快速诊治,提高效率,她还开创了儿保电脑诊断系统。

  记者还了解到,退休后每到一个医院,郑惠连都会亲自带教儿保医生,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授,让自己的技术能够后继有人。

  医者仁心。在给医生们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她还会教他们道理。她说:“病人需要什么就用什么,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对待病人要讲诚信,有耐心、负责任。”

  2006年,郑惠连被评为全国优秀儿保工作者;2012年,她还获得全国儿童保健终身成就奖。

  个人档案:

  郑惠连,女,1926年6月出生,1980年10月加入农工民主党,大学本科,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原儿保科主任。全国儿童保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儿保工作者、卫生部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首部《儿童保健学》主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创始人之一。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93岁上班的医生 坚持每周看诊每月开讲座 把儿保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2019-04-19 09:08:15 来源: 0 条评论

   郑惠连

  ▲上世纪80年代,郑惠连给小朋友看诊。

   她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退休后,也不停钻研。

  93岁高龄,依然坚持每周看诊,每个月做一次讲座,给广大辣妈奶爸传授育儿经。

  她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原儿保科主任郑惠连。她说,要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把毕生总结的儿保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朱婷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她93岁仍坚持每周看诊

  4月15日,记者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见到了郑惠连。郑教授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说起话来也有条有理,完全不像90多岁的高龄老人。

  院方工作人员介绍,郑教授从事儿保工作几十年,有着大量儿童保健方面的宝贵经验,一直在医院工作到70岁才正式退休。退休后,她也没闲着,主动为儿童健康服务,一直活跃在重庆各区医院的儿保科。直到如今,郑教授仍然坚持每周上门诊,传授育儿经。

  记者了解到,除了看诊,郑教授每月还会坚持做一场关于儿童保健方面的讲座,讲座上用到的幻灯片,也是她自己在电脑上亲手制作的。

  “年轻人做幻灯片都觉得头疼,你做幻灯片不累吗?”记者问。

  “不累,让自己头脑动起来,可以预防老年痴呆。而且,把我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家长和儿保工作者,也是一件高兴且有意义的事。”老人说,只要身体允许,她就会坚持看诊和做讲座,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她是儿童医院创始人之一

  说起郑惠连与医学的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1944年,身为上海人的她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50年毕业时,被分配到上海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工作。

  上海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较为优越,但1955年,为响应祖国号召,29岁的她毅然放弃了繁华大都市的生活来到重庆,投身支援西部建设的热潮之中,并成为重庆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前身)儿科医院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她回忆,那个时候,来到位于袁家岗的重庆医学院时,她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像是到了郊外。”

  1956年,郑惠连被委以重庆医学院儿科医院院办主任,面临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将原来的政府办公大楼改建成一所儿科医院。无论从房屋改建,还是医疗设备、服装采购,不到30岁的她全都亲力亲为,并前往重庆、四川各大医院吸取经验。

  1956年6月1号,重庆医学院儿科医院顺利开诊。同年9月,重庆医学院开始正式办学招生。

  参与建院并见证了重庆医学院的发展,郑惠连满是感慨:“我们从最初的二三十张床位、30多位工作人员,发展壮大到如今的规模,我感到很自豪!”

  她是医者仁心

  建院后,郑惠连先后主管过医院新生儿科和血液科,后又被派到儿保教研室从事儿保工作。作为一名医生,郑惠连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并通过临床积累了大量经验。

  在行医和阅读过程中,她发现儿童保健其实也是一个筛查疾病的过程,可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为此,她率先牵头组织编辑教材,成功出版了卫生部全国高等教材《儿童保健学》的第一版,并得到了卫生部高教教材二等奖,为中国的儿童保健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方便医生快速诊治,提高效率,她还开创了儿保电脑诊断系统。

  记者还了解到,退休后每到一个医院,郑惠连都会亲自带教儿保医生,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授,让自己的技术能够后继有人。

  医者仁心。在给医生们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她还会教他们道理。她说:“病人需要什么就用什么,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对待病人要讲诚信,有耐心、负责任。”

  2006年,郑惠连被评为全国优秀儿保工作者;2012年,她还获得全国儿童保健终身成就奖。

  个人档案:

  郑惠连,女,1926年6月出生,1980年10月加入农工民主党,大学本科,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原儿保科主任。全国儿童保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儿保工作者、卫生部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首部《儿童保健学》主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创始人之一。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