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产业+扶贫”之路 农民一份土地有多份收入

走“产业+扶贫”之路 农民一份土地有多份收入

来源:华龙网-重庆商报2019-04-23

贫困户黄登碧在田间劳作 记者 韦玥 摄

重庆商报-上游新闻记者 韦玥

我们以土地入股,每年不仅可以领固定分红,还让我们贫困户在基地里务工,等到后年结果的时候,我们又可再领分红了!”4月16日,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永和村的“吴茱萸种植基地”,65岁的贫困户黄登碧高兴地说,在基地干活,他每天能领70元的工资,还包饭,加上土地流转金,如今的收入比以前高多了。

这是三河镇“产业+扶贫”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通过对各村产业深度调研,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因地制宜培育产业,走“产业+扶贫”之路,使镇域贫困人口从795户2939人下降到142户460人。

持续调研优化扶贫路

三河镇幅员面积101平方公里,距县城6公里,辖13个村(社区)57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29372人。虽然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当地许多老百姓依然靠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过日子,一年到头赚不到几个钱,日子也过得紧巴巴。

离县城较近,条件也好,老百姓怎么会富不起来?自2015年起,当地政府开始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探索产业+扶贫之路。

“2016年,最初是根据群众自己意愿来发展产业,他们种辣椒等经济作物,政府补贴肥料钱、种子钱等,2016年才正式开始产业扶贫费用。”三河镇党委书记秦翠华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鼓励老百姓自己发展产业,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为了稳定增收,把老百姓和产业深度“绑定”,镇上开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比如有自然景观的,地方就搞乡村旅游,打造休闲山庄。又比如,靠近县城的,立体气候明显的,地方就建设四季水果采摘园,作为乡村旅游的配套产业。另外,他们选了一些适宜的区域,建成中药材基地等。

加上镇上原有的辣椒、蔬菜种植产业,三河镇的三大支柱产业渐渐有了雏形。

“要进一步升级,规模化种植,形成产业集群。”秦翠华说,2017年底,三河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又去蹲点调研,最终决定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种长效经济作物,特别是扩大全镇中药材、水果的种植面积。

引进企业带动老乡共增收

在新的调整下,仅依靠老乡们自己,规模化种植不太可能实现。那么谁来种?几经讨论,一些专业化的企业进入了他们视野。石柱县旺咖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石柱的人,以前在医疗系统上班,熟悉中草药行情,2009年到2011年短暂种过中药材,也有经验。”石柱县旺咖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冉林说,他们2017年就做过市场调研,种植吴茱萸的人少,规模化种植更少,加上近几年该药材需求旺盛,他们早就打算种吴茱萸了。

去安徽等地考察时,冉林他们学习吴茱萸种植技术,看到家乡海拔、气候都适宜,他们打算在石柱县找个地方建吴茱萸种植基地。

没想到,冉林和三河镇政府的想法一拍即合。

2018年前后,冉林所在公司决定在三河镇东部的永和村计划投入600余万元,建立产销一体的吴茱萸产业示范基地。

在基地,记者看到吴茱萸种植地,现场有十几位农民在除草、翻土。基地进行了套种,上种吴茱萸,下种三叶草,部分三叶草已开花。今年夏天,他们将引进中蜂200-300箱,中蜂从三叶草花上采蜜,增加基地经济效益。

目前,该基地已投入150余万元,种植吴茱萸1200余亩,三叶草800余亩,覆盖农户182户574人,包括8户贫困户。据永和村驻村第一书记向世祥介绍,截至2018年年底,该产业带动村里农户每人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

“吴茱萸等到2021年就会有经济效益,而中蜂只要一引进就有经济效益。”冉林预计,按照吴茱萸今年300元/公斤的价格,等到了2021年,基地吴茱萸估计能亩产35公斤,整个基地产值上千万,加上中蜂一箱还能卖上6000元,基地的前景很好。

产业普惠当地贫困户

“我们以土地入股,前三年每年得到固定分红,吴茱萸结果能销售之后,我们能按比例得到二次分红,现在他们还优先雇我们在基地干活,还包午饭。”正在吴茱萸树下翻土的贫困户黄登碧高兴地说:“一份土地多份收入,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

记者了解到,石柱县旺咖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正探索企业+农户的分红发展模式。

“我们公司摈弃传统的土地流转模式,让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建立固定分红+效益分红的模式,每年农户可以得到田300元/亩、地200元/亩的固定分红,效益分红是企业占50%,农户分40%,村级分10%。”冉林说,此举主要是为了确保农户的基本保障,以及最大效益。

同时,基地优先聘用贫困户劳动力务工,从事除草、施肥、翻地等生产管理,让贫困户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按每人每天70-100元且包饭的价钱来算,来务工的贫困户一人每月差不多有1500元的收入。

去年下半年开始,黄登碧就在基地务工,到了年底,加上固定分红,他赚了5000多元。“以前自己种点蔬菜、玉米、辣椒,一年也才挣1000-2000元,现在一年算下来能有一万多的收入。”他用去年赚的钱购置了一张新床,还买了桌子、柜子等。

采访中,谈到今年赚的钱怎么用,黄登碧挠挠头,笑着说:“还没想好,但今年挣的钱肯定能买新物件。”

永和村的中药材基地只是三河镇“产业+扶贫”模式的缩影,在其他村、社区,三河镇还在大力发展其他产业。例如在川主社区、大林村、拱桥村和鸭庄村打造出城郊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核心区,发展以观光旅游和采摘、休闲垂钓为主的城郊乡村旅游。在红明村、拱桥村和大河社区集中打造辣椒示范园。

“三河镇围绕产业纵深,已建成并运行辣椒深加工工厂,即将投用的中药材加工工厂,以及预计今年建设的水果深加工工厂。”秦翠华说道。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走“产业+扶贫”之路 农民一份土地有多份收入

2019-04-23 09:04:48 来源: 0 条评论

贫困户黄登碧在田间劳作 记者 韦玥 摄

重庆商报-上游新闻记者 韦玥

我们以土地入股,每年不仅可以领固定分红,还让我们贫困户在基地里务工,等到后年结果的时候,我们又可再领分红了!”4月16日,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永和村的“吴茱萸种植基地”,65岁的贫困户黄登碧高兴地说,在基地干活,他每天能领70元的工资,还包饭,加上土地流转金,如今的收入比以前高多了。

这是三河镇“产业+扶贫”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通过对各村产业深度调研,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因地制宜培育产业,走“产业+扶贫”之路,使镇域贫困人口从795户2939人下降到142户460人。

持续调研优化扶贫路

三河镇幅员面积101平方公里,距县城6公里,辖13个村(社区)57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29372人。虽然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当地许多老百姓依然靠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过日子,一年到头赚不到几个钱,日子也过得紧巴巴。

离县城较近,条件也好,老百姓怎么会富不起来?自2015年起,当地政府开始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探索产业+扶贫之路。

“2016年,最初是根据群众自己意愿来发展产业,他们种辣椒等经济作物,政府补贴肥料钱、种子钱等,2016年才正式开始产业扶贫费用。”三河镇党委书记秦翠华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鼓励老百姓自己发展产业,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为了稳定增收,把老百姓和产业深度“绑定”,镇上开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比如有自然景观的,地方就搞乡村旅游,打造休闲山庄。又比如,靠近县城的,立体气候明显的,地方就建设四季水果采摘园,作为乡村旅游的配套产业。另外,他们选了一些适宜的区域,建成中药材基地等。

加上镇上原有的辣椒、蔬菜种植产业,三河镇的三大支柱产业渐渐有了雏形。

“要进一步升级,规模化种植,形成产业集群。”秦翠华说,2017年底,三河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又去蹲点调研,最终决定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种长效经济作物,特别是扩大全镇中药材、水果的种植面积。

引进企业带动老乡共增收

在新的调整下,仅依靠老乡们自己,规模化种植不太可能实现。那么谁来种?几经讨论,一些专业化的企业进入了他们视野。石柱县旺咖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石柱的人,以前在医疗系统上班,熟悉中草药行情,2009年到2011年短暂种过中药材,也有经验。”石柱县旺咖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冉林说,他们2017年就做过市场调研,种植吴茱萸的人少,规模化种植更少,加上近几年该药材需求旺盛,他们早就打算种吴茱萸了。

去安徽等地考察时,冉林他们学习吴茱萸种植技术,看到家乡海拔、气候都适宜,他们打算在石柱县找个地方建吴茱萸种植基地。

没想到,冉林和三河镇政府的想法一拍即合。

2018年前后,冉林所在公司决定在三河镇东部的永和村计划投入600余万元,建立产销一体的吴茱萸产业示范基地。

在基地,记者看到吴茱萸种植地,现场有十几位农民在除草、翻土。基地进行了套种,上种吴茱萸,下种三叶草,部分三叶草已开花。今年夏天,他们将引进中蜂200-300箱,中蜂从三叶草花上采蜜,增加基地经济效益。

目前,该基地已投入150余万元,种植吴茱萸1200余亩,三叶草800余亩,覆盖农户182户574人,包括8户贫困户。据永和村驻村第一书记向世祥介绍,截至2018年年底,该产业带动村里农户每人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

“吴茱萸等到2021年就会有经济效益,而中蜂只要一引进就有经济效益。”冉林预计,按照吴茱萸今年300元/公斤的价格,等到了2021年,基地吴茱萸估计能亩产35公斤,整个基地产值上千万,加上中蜂一箱还能卖上6000元,基地的前景很好。

产业普惠当地贫困户

“我们以土地入股,前三年每年得到固定分红,吴茱萸结果能销售之后,我们能按比例得到二次分红,现在他们还优先雇我们在基地干活,还包午饭。”正在吴茱萸树下翻土的贫困户黄登碧高兴地说:“一份土地多份收入,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

记者了解到,石柱县旺咖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正探索企业+农户的分红发展模式。

“我们公司摈弃传统的土地流转模式,让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建立固定分红+效益分红的模式,每年农户可以得到田300元/亩、地200元/亩的固定分红,效益分红是企业占50%,农户分40%,村级分10%。”冉林说,此举主要是为了确保农户的基本保障,以及最大效益。

同时,基地优先聘用贫困户劳动力务工,从事除草、施肥、翻地等生产管理,让贫困户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按每人每天70-100元且包饭的价钱来算,来务工的贫困户一人每月差不多有1500元的收入。

去年下半年开始,黄登碧就在基地务工,到了年底,加上固定分红,他赚了5000多元。“以前自己种点蔬菜、玉米、辣椒,一年也才挣1000-2000元,现在一年算下来能有一万多的收入。”他用去年赚的钱购置了一张新床,还买了桌子、柜子等。

采访中,谈到今年赚的钱怎么用,黄登碧挠挠头,笑着说:“还没想好,但今年挣的钱肯定能买新物件。”

永和村的中药材基地只是三河镇“产业+扶贫”模式的缩影,在其他村、社区,三河镇还在大力发展其他产业。例如在川主社区、大林村、拱桥村和鸭庄村打造出城郊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核心区,发展以观光旅游和采摘、休闲垂钓为主的城郊乡村旅游。在红明村、拱桥村和大河社区集中打造辣椒示范园。

“三河镇围绕产业纵深,已建成并运行辣椒深加工工厂,即将投用的中药材加工工厂,以及预计今年建设的水果深加工工厂。”秦翠华说道。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谭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