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课堂上 常常让学生们“玩手机”
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韦晓兰
4月的重庆,气温已经逼近30℃,而午后的闷热也让人昏昏欲睡。但在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教室里,学生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听韦晓兰教授讲课。
虽然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但是韦晓兰却不愿意过多谈起此事。“我的荣誉是大家给我的,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强者很多,在科研上的牛人也很多,我只是做得比较全面而已。”
甚至当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告知这是全重庆市仅有10个名额的殊荣时,韦晓兰也低调地表示,她只是在做自己热爱并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她的教学方法很特殊
学生可在课堂上 使用手机扩充知识
今年48岁的韦晓兰是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明星教授,因为她承担着食品、化工等多门专业主干、基础课程。除此之外,韦晓兰还是重庆市生物工程学会理事。
在教学工作中,韦晓兰已经连续三年在学生评教成绩中达到优秀。而这样看似简单的成绩,做起来却很难。因为这不但意味着老师要有一定的教学实力,还要有个人的魅力让同学们心服口服。
“要让学生知道我内心很在意和尊重他们,并给他们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实际上我也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更愿意主动去认识他们。”在综艺节目《最强大脑》 里,曾经有选手能通过自己的观察记住成百上千张不同的人像,而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超凡记忆,韦晓兰也有。
“其实我也是经过长期强化自己的记忆,才有了今天能在第一堂课就能准确记住40多人名字的办法。”韦晓兰坦诚地表示,记忆的方法就是观察,找出每个人的特点,这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比,还真算不上特殊技能。
在韦晓兰的课堂上,记者看到,她会让同学们拿出手机,通过现代互联网手段来学习知识体系,查找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对知识的内容进行延伸。
而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课堂的气氛可以被带动起来,同学们在学习和讨论中对其中的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那么学生玩手机会不会影响学习呢?韦晓兰认为,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单纯地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且能避免单纯学习的枯燥感。
“我很喜欢韦老师的上课方式和风格,每次上课之前她都会跟我们分享时事新闻,并从中为我们找到与课堂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让人学习起来兴趣盎然。”翁怡薇是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学生,在她看来,韦晓兰的上课氛围十分轻松,让人在欢笑之中掌握了知识重点。
韦晓兰还在课堂内容里加入了交流、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们自主交流、发现、实践。“其实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有主人翁的参与感”。
“工作最初几年,我比学生只大五六岁,那时候的我是他们的姐姐;后来我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学生眼中我成了妈妈级老师,以后的我将成为他们的奶奶级。”韦晓兰喜欢这样的变化,在这样的岁月中,学生和她的交流从未断过,毕业后的学生专门打电话给她,向她倾诉自己毕业后的状态,分享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她一边为学生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一边又在学生的困惑之处给予指点,“我很愿意去聆听和分享他们的快乐,我也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的需要。”韦教授眉眼之间尽是对学生的爱意。
她的研究成果颇丰硕
20余篇刊物论文 3项发明专利
在韦晓兰的履历上,生物传感与细菌生物膜、细胞力学与药物开发、生化工艺与物质分离是其主要研究的方向。
同时,韦晓兰还曾主持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等省部级项目5项,重庆市催化与功能有机分子重点实验室等开放基金项目2项,在《Colloids and Surfaces B》、《Anal.Methods Issue》、《Micro & Nano Letters》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16篇,文章《Disruption of HepG2 cell adhesion by gold nanoparticle……》至今已被Biomaterial、ACS Nano、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等国际权威刊物论文引用40余次,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较高认可,并获得发明专利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过程中,韦晓兰一直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工作基础,提高方案的可行性。2011年,韦晓兰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年,又申请到了“西部计划”来到美国访学。
而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里困扰着韦晓兰,甚至让其对电话产生了恐惧感。
“就是不敢接电话,哪怕是推销电话都不行。”为了更方便与外国科研伙伴交流,韦晓兰利用3个月的时间强化英语。3个月后,韦晓兰可以清楚得听懂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做到了无障碍交流。在这一年里,她每天都和身边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科研工作者们一起交流、探索研究,既获得了成果,也交到了朋友。
回国后,韦晓兰便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了创新和改动,从肿瘤细胞到现在研究的微生物细菌生物膜, “微生物细胞更贴合于目前我们学校的平台,对社会的实用度也会更大。”韦晓兰一直都希望将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她不断地要求自我创新,通过阅读最新文献,尤其注意文献之中没有被特意提出的地方,挖掘那些文献中没有的、谈得少的东西,以此来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和以后的创新方向。
七年后,韦晓兰终于再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他人眼里,韦晓兰教授似乎很容易就获得别人梦寐以求的成就,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每一个项目申请都耗费了她三四年的心血。“我从读博士时就开始了科学研究,到现在已经有17年了。”韦晓兰感叹道,“这是我热爱生活的选择,而现在,我觉得科研已经成为了我对自己的一份要求,一份责任。”
她的工作重点有实效
打造“样板支部” 发挥带头作用
2016年,韦晓兰教授作为支部书记获评重庆工商大学“优秀党员”。2018年又获评重庆工商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同时所带支部获评2018年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排头兵。
“我对样板支部的理解就是说选一个基础较好的支部,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好让我们能够建设得更好,然后能够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样板。”在对样板的理解上,韦晓兰给出了不一样的回复。
在常规工作上,韦晓兰健全了组织机构,积极创新了管理机制,提出了“制度+”管理法,用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制度+”管理法是韦晓兰带领支部的特色管理法,一方面是指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加上适合本支部内的特色制度,例如考勤制度、学习制度、谈心谈话制度等。另一方面就是类似于“互联网+”,有了基础的制度保障,无论是常规工作、重点工作还是特色工作,都有了良好保障,以此来推动支部的发展。
记者注意到,“两学一做”是韦晓兰支部内的特色工作。“学是基本”,所以从一开始, “做”便成了环境与资源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的工作重点。于是韦晓兰教授安排了食品党小组和环境党小组进入社区开展服务工作。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加强了科研和生活的联系。又向大众展现了我们支部的风采,成效很好,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环境与资源学院教师唐晓旻表示,支部内还有“企业联谊”的活动形式,为年轻党员提供了了解企业的机会,也增强了支部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让每一位支部成员都争取在自己专业范围内学以致用,真正地服务于社会。
2019年,韦晓兰教授支部工作的重点就是打造真正的“样板支部”。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韦晓兰教授所在支部将汇编自己支部的档案材料,建立支部学习资源库,高标准高规格地展示支部的各方面建设与成果。
“韦教授所在的支部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在这些制度保障下开展的党员活动和重点工作都很有成效。”环境与资源学院分党委书记王竹青说,在他看来,环资学院教工三支部在韦晓兰教授的带领下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支部里的各位组员也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充分发挥了“样板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曲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