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 重庆财政支出的“优先项”
去年全市近八成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

改善民生 重庆财政支出的“优先项”
去年全市近八成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4-30

4月29日,市财政局发布消息称,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73.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8%。各方关注的民生项目比如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均超过13.8%的平均水平,城乡社区、节能环保支出增幅分别达到24.9%和35.3%。

市财政局负责人介绍,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重庆公共财政优先方向,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保持在80%左右,从吃饱穿暖、衣食住行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既量力而行、更尽力而为。

财政民生支出涉及24类科目

80%左右的钱花在了民生上,这笔账是怎么算出来的?该负责人解释说,公共财政的支出科目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节能环保、住房保障等24类,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涉及一个长长的“账单”。

2018年,全市财政支出4541亿元,其中3579亿元用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乡建设、农林水、交通运输等方面,占总支出的78.8%;其余21.2%、总额962亿元的支出是公共财政必须保障的,也是满足大众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科学技术、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

教育方面,去年全市支出681亿元,其中市级111亿元,增长10.2%,主要用于支持公办学校基本运行,扶持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支撑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

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去年全市支出772亿元,其中市级427亿元,增长12.9%,主要用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水平,促进就业创业,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等。

医疗卫生方面,去年全市支出373亿元,其中市级49亿元,增长29.5%,主要用于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建设基层卫生体系、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困难群众看病就医等。

每项民生政策都有特定的对象

“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农村人也像城里人一样,按月有养老金了。”“看病的开销少了,上个月做了漏肠手术,医保报销后实际支付的费用不到1000元。”“路桥费取消之后,我每年少了2000多块钱的支出。”……

业内人士表示,每项政策都有特定对象,一部分人能够享受到,有些人则享受不到,感受会有所不同。

该人士举例说,取消农业税、补贴粮食种植和农资购买,这些政策是针对农民的,城里人就感受不到。再如,教育资助政策,主要是兜底解决家庭困难学生上学费用问题。政府建设公租房,主要是让住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低收入群体的感觉会强一些。还有,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到5000元,原来的征税起点是3500元,现在3500元至5000元的这部分人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感觉就很明显。

民生投入大幅增加,成效明显——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7%;学前到大学全程有资助,所有困难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5%以上;村村都有卫生室,无论农村群众还是城镇居民,都能够同等享受健康教育、预防接种、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妇幼卫生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年上涨。

集中财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

今年,重庆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有哪些政策措施?

市财政局人士介绍,从今年已经明确的民生政策看,教育方面,市级新增10亿元,用于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高考改革等;社会保障方面,按平均约5%的幅度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医疗卫生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分别提高30元和14元,分别达到每人每年520元和69元。

“加大民生投入是一件好事,要把好事办好更考验智慧。”该负责人谈到,资金上,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违背财政“量入而出”的原则,以及预算法要求的“量力而行、收支平衡”;投向上,守住底线、突出重点,集中财力保障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管理上,体制机制要跟上,只有资金投入和体制机制齐步走,基本民生和托底救急一并保,民生改善才能越来越可持续。

据了解,市财政局正着手建三个机制: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机制,评估区县财力并将其作为出台支出政策的重要依据;支出政策监控机制,探索民生支出政策备案制度,规范过高承诺、过度保障的支出政策;基本民生托底机制,对有困难的区县,通过基本财力奖补等托底,并审核其基本民生预算安排和监管其预算执行。

记者 廖雪梅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改善民生 重庆财政支出的“优先项”
去年全市近八成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

2019-04-30 06:13:25 来源: 0 条评论

4月29日,市财政局发布消息称,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73.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8%。各方关注的民生项目比如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均超过13.8%的平均水平,城乡社区、节能环保支出增幅分别达到24.9%和35.3%。

市财政局负责人介绍,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重庆公共财政优先方向,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保持在80%左右,从吃饱穿暖、衣食住行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既量力而行、更尽力而为。

财政民生支出涉及24类科目

80%左右的钱花在了民生上,这笔账是怎么算出来的?该负责人解释说,公共财政的支出科目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节能环保、住房保障等24类,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涉及一个长长的“账单”。

2018年,全市财政支出4541亿元,其中3579亿元用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乡建设、农林水、交通运输等方面,占总支出的78.8%;其余21.2%、总额962亿元的支出是公共财政必须保障的,也是满足大众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科学技术、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

教育方面,去年全市支出681亿元,其中市级111亿元,增长10.2%,主要用于支持公办学校基本运行,扶持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支撑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

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去年全市支出772亿元,其中市级427亿元,增长12.9%,主要用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水平,促进就业创业,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等。

医疗卫生方面,去年全市支出373亿元,其中市级49亿元,增长29.5%,主要用于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建设基层卫生体系、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困难群众看病就医等。

每项民生政策都有特定的对象

“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农村人也像城里人一样,按月有养老金了。”“看病的开销少了,上个月做了漏肠手术,医保报销后实际支付的费用不到1000元。”“路桥费取消之后,我每年少了2000多块钱的支出。”……

业内人士表示,每项政策都有特定对象,一部分人能够享受到,有些人则享受不到,感受会有所不同。

该人士举例说,取消农业税、补贴粮食种植和农资购买,这些政策是针对农民的,城里人就感受不到。再如,教育资助政策,主要是兜底解决家庭困难学生上学费用问题。政府建设公租房,主要是让住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低收入群体的感觉会强一些。还有,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到5000元,原来的征税起点是3500元,现在3500元至5000元的这部分人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感觉就很明显。

民生投入大幅增加,成效明显——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7%;学前到大学全程有资助,所有困难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5%以上;村村都有卫生室,无论农村群众还是城镇居民,都能够同等享受健康教育、预防接种、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妇幼卫生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年上涨。

集中财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

今年,重庆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有哪些政策措施?

市财政局人士介绍,从今年已经明确的民生政策看,教育方面,市级新增10亿元,用于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高考改革等;社会保障方面,按平均约5%的幅度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医疗卫生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分别提高30元和14元,分别达到每人每年520元和69元。

“加大民生投入是一件好事,要把好事办好更考验智慧。”该负责人谈到,资金上,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违背财政“量入而出”的原则,以及预算法要求的“量力而行、收支平衡”;投向上,守住底线、突出重点,集中财力保障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管理上,体制机制要跟上,只有资金投入和体制机制齐步走,基本民生和托底救急一并保,民生改善才能越来越可持续。

据了解,市财政局正着手建三个机制: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机制,评估区县财力并将其作为出台支出政策的重要依据;支出政策监控机制,探索民生支出政策备案制度,规范过高承诺、过度保障的支出政策;基本民生托底机制,对有困难的区县,通过基本财力奖补等托底,并审核其基本民生预算安排和监管其预算执行。

记者 廖雪梅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