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他是鲁渝脱贫攻坚的“战斗员”
鲁渝劳务扶贫协作在14个区县新建(改扩建)就业扶贫车间47个,带动就业1434人
▶城口县沿河乡的竹编工艺培训现场。
◀在黔江区的扶贫车间,张学森(左二)实地了解工作开展情况。
地处西部的渝东山区库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201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山东省与重庆市“结缘”,开展扶贫协作。
通过结对子等方式,两地在教育、农业、劳务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协作,帮扶领域不断拓展。
作为来渝开展鲁渝劳务扶贫协作的一员,现为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的张学森,一直在鲁渝扶贫协作整体工作等方面上下足了功夫。
初入重庆的脱贫攻坚“战斗员”
2017年7月,山东派出19名干部挂职重庆市级部门和14个区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在渝期间,张学森先后挂职担任重庆市扶贫办信息管理处副处长、社会扶贫处副处长,现为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
到任一年多,他去到重庆14个结对区县走访,每个区县至少走了两三遍;18个深度贫困乡镇实现考察全覆盖;足迹遍布重庆40多个行政村的400多家农户。
据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鲁渝劳务扶贫协作取得积极成效。两省市出台转移就业稳岗补贴政策,全年转移重庆贫困人员到山东就业972人,山东帮扶重庆贫困人员就地就近就业2720人,分别完成两省市政府协议目标任务的162%和272%;利用山东援助资金2308万元,在重庆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实施扶贫协作项目79个;遴选出条件成熟、脱贫效果好的创业孵化基地8个,孵化项目300余个,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业3582人,其中贫困人员208人。
扎根重庆谈“创新”
打开张学森的微信朋友圈,可描摹出他在重庆走访考察的路线图。
张学森认为,劳务帮扶工作需瞄准一流业绩,不断提升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在渝期间,其“创新”工作围绕多个方面展开。
他介绍,本着“重庆所需,山东所能”的原则,协作开展了创新“组团式”劳务帮扶工作。针对重庆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实际,充分利用山东帮扶资金,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在渝东南和渝东北分别援建了一处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同时帮扶强化18个深贫乡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大大提升了区域性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为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组织开展了鲁渝创业孵化基地评选认定工作,在重庆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评选等次基础上,遴选出8个运作机制成熟、带动脱贫效果良好的创业孵化基地,助推贫困人员创业带动就业。
张学森说,为顺应“互联网+”趋势,推动鲁渝两地人社部门常态化开展招聘活动,鲁渝劳务扶贫协作还创新转移就业组织化方式,在全国率先搭建起省级间人力社保部门对口支援劳务扶贫协作平台,开通远程面试系统。“这样可实现重庆籍贫困劳动力与山东企业在线远程面试,降低招聘求职成本,提高求职成功率。”
“接地气”的实践探索
“我们把首创于山东菏泽的扶贫车间建设经验搬到了重庆。”张学森说,结合重庆贫困区县及深度贫困乡镇的人员情况、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鲁渝劳务扶贫协作在对口帮扶地区广泛开展扶贫车间建设。“在14个区县新建(改扩建)就业扶贫车间47个,在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就业1434人,其中农村建卡贫困人员526人。”
鲁渝共建的扶贫车间与地方产业结合紧密,各具特色,为灵活就业增收和特色产业发展拓宽了路径。
在转移就业后续服务方面,张学森也有“创新”经验。他介绍,鲁渝劳务扶贫协作探索建立了“行政+市场”工作机制,推动有关部门在山东成立办事机构。此举是以渝籍农民工为服务对象,在劳务输出、维稳维权、培训就业、返乡创业、法律服务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同时,依托驻鲁川渝商会等优势资源,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鲁渝劳务扶贫协作工作。
张学森告诉记者,当前,鲁渝劳务扶贫协作正在积极探索劳动技能培训新途径,跨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非遗技能培训,致力于通过各种途径,助推贫困人员就地就近就业。
据介绍,鲁渝劳务扶贫协作开拓思路,发挥扶贫协作挂职干部的“组团帮扶”效能,创新技能培训组织方式,由鲁渝两省市人社和文化部门联合组织贫困人员参加奉节阴沉木雕、黔江石鸡坨土陶、城口县荣昌夏布织造、开州区旗袍制作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培训,培训贫困人员200余人;同时,跟进援建扶贫车间或扶贫工坊,带动1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居家就业或就地就近就业,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及其他就业困难群体的劳动技能提升和就业问题。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