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 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 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5-08

一月二十八日,涪陵区马武镇,工人将青菜头挂上支架。(本报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龙帆

主持记者 颜安

访谈嘉宾:

涪陵区委书记 周少政

南川区委书记 丁中平

武隆区委书记 黄宗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如何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月7日,涪陵、南川、武隆三区主要负责人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贫困群众实现高质量脱贫和稳定增收,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严把贫困退出关

“如果说精准识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关口,那么精准退出就是精准脱贫的最后一道防线,直接影响着脱贫攻坚的成败。”丁中平说,南川将把精准退出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严格把握政策标准,做好研判识别工作,确保实现零错退。

具体做法:一是人手“一把尺子”。把《扶贫手册》作为工具书,扶贫干部人手一册,其中明确贫困户退出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流程。同时加强培训,让每一名扶贫干部都熟练掌握“四进、七不进”“一出、三不出”“八步、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等政策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尺。

二是运行一套制度。实行签字背书制度,各乡镇(街道)签订承诺书,并由主要领导在贫困户退出名单上签字,严格实行“谁把关、谁签字、谁负责”;实行每月一通报制度,每月对数据质量进行排位通报,动态监测、比对分析,及时纠偏纠错;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在全市率先对贫困村党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对连续排位靠后的启动问责;对因数据质量问题排名靠后的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约谈。

三是构筑一道防线。贫困户退出时,由发改、财政、教育、住建、卫生健康等部门进行大数据比对、联合审核,确保应退尽退、应扶尽扶,打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

“涪陵也是这样。”周少政说:“我们除了把握好程序规范关这个前提外,还对贫困户的退出工作做了一些要求。”

首先是干部入户调查时必须做到“四看”(看收入、看吃穿、看保障、看稳定发展态势),要户户见面、签字留痕、责任到人;其次,对问题户的审核判定,在搞好入户调查基础上由包村领导、村民代表、村社干部、驻村工作队、所在乡镇街道业务站所组成研判小组,采取大数据智能化信息比对和相关行业部门联合认证的方式,进行综合研判,确保贫困户识别退出更加精准;第三,在数据和质量方面,涪陵区每年投入财政资金500多万元,选聘了123名村级扶贫信息员,进村入户重点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基础数据变更完善、社情民意收集等开展工作,确保扶贫信息系统、档案、实际“三统一”;此外,去年9月,该区还在全市率先开展脱贫稳定性标准排查工作,探索建立画像式脱贫稳定性标准排查经验,在2018年度国家脱贫攻坚考核中得到了高度评价。

“武隆虽然已经整体摘帽,但对照高质量脱贫的要求,我们还有许多短板亟待补上。”黄宗华坦言。

如何补齐?黄宗华认为,要锁定“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坚持目标标准,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要开展全面排查,细化“两不愁三保障”具体指标,结合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对全区所有脱贫户、“临界户”、未脱贫户等开展全面排查,逐一建立问题台账和任务清单,精准发力解决突出问题;要在持续深化动态监测、强化贫困筛查和返贫预警的基础上,深入实施《武隆区脱贫攻坚“临界户”管理办法》和干部帮扶、产业扶持、大病救助、合作医疗、精准防贫保险、小额信贷贴息等“1+6”扶持政策,做到扶贫对象识别、管理、扶持样样精准、个个不漏;要以“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年”为载体,对已脱贫户持续实施“1+13”后续扶持政策和教育、医疗、就业等30余项到人到户保障政策,全力打好深度贫困乡村、易地搬迁、特色产业、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组合拳”,推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同步升级,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让干部动起来贫困群众奔跑起来

贫困群众是脱贫的主体,其主观意愿对于稳定脱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脱贫攻坚这条道路上,唯有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斗志和干劲,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彻底让他们摆脱贫困。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激发内生动力。”黄宗华说,在志智双扶上,武隆有一些探索。

例如,在思想引领方面,发挥好覆盖全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作用,常态化开展宣传宣讲,持续推动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并定期开展“脱贫示范户”“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活动,提升群众主动脱贫志气。

又如,在教育扶贫方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教育资源重点向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此外,培育文明乡风。健全完善“一元多核”乡村善治体系,组织村民参与公共事务议事协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深入实施以“孝贤洁序”为主要内容的公序良俗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十抵制十倡导”,狠刹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培育塑造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和谐民风。

通过这些途径,提振精气神、引导新风尚,推动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涪陵区的做法与之类似。“我们认为,典型的积极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周少政说,涪陵区大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成效、脱贫致富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引导、道德规范、村规民约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政策的实惠和生活的变化,自觉投身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去。

同时,探索建立“先干先得、多干多得、不干不得”的正向激励机制,改变过去简单给钱给物、送鸡送牛羊的做法,除普惠性、保障性政策外,其他扶贫政策措施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比如说,我们对种植榨菜、中药材、烤烟等特色产业的贫困群众每亩补助200元,对养殖家禽、家畜的贫困群众,符合要求的也有相应补助。”周少政介绍,通过扶持力度的倾斜,帮助一些习惯于“要钱要物、躺倒不干”的贫困群众真正站起来了、动起来了。

人是环境的产物,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对自身的精神状态有着显著影响。“我们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着力抓了贫困群众室内及房前屋后的清洁卫生,让贫困群众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之中,从而激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健康向上精神风貌。”周少政说,区委、区政府还动员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中去,从行为习惯、内心深处实现稳定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视察时,勉励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丁中平说,南川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扶志和扶智上下功夫,通过思想教育、文化惠民、典型示范、教育脱贫等六大行动,为贫困群众“精神脱贫”搭建平台,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用榜样的力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同时,建立“先干先得、多干多得、不干不得”的正向激励机制,改进财政资金补助方式,除低保兜底发放现金外,其他扶贫措施都要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原则上不直接发放钱物,更多采取以奖代补、事后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积极投身生产发展中来,对不等不靠,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稳定脱贫的脱贫户给予表彰,真正实现既让干部动起来,也让贫困群众奔跑起来。

加大“造血式”扶贫力度

有了脱贫的志气,没有本领可不行。如何授人以渔,加大“造血式”扶贫力度?

“我们将聚焦龙头企业、股份合作社、贫困户三大要素,通过股份联结、订单联结、劳务联结等方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多种收益渠道,让贫困群众发展的动力更足、后劲更足,脱贫质量更高。”周少政说。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涪陵榨菜、中药材等当地特色产业,依托榨菜集团、太极集团等龙头企业,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保护价”等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榨菜产业方面,我们正大力发展青菜头种植股份合作社、榨菜半成品加工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产业连体、股份连心’,让20万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股东。”

二是探索“三变”改革。该区探索以村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资管会)为载体,吸引城市资本下乡,有效盘活农村资源。如大顺乡新兴村,采取“资管会+企业+农民闲置宅基地”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自去年8月以来,新兴村收储宅基地19户3331.15平方米,村集体一次性租赁收入33.93万元,收储农户一次性户均增收6万余元。

三是推动就业。积极打造扶贫示范基地、扶持发展扶贫车间、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全面落实劳动力培训补贴等就业政策,帮助贫困户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丁中平说,南川将力争在每个乡镇、街道形成2-3个农业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村发展1-2个特色产业,全区实现有贫困人口的村(社区)全部建立扶贫资金使用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具备和部分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实现增收目标。

“具体而言,我们将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围绕方竹笋、古树茶、中药材和南川米‘3+1’特色产业和粮油、果蔬等传统优势产业,到贫困村发展规模化产业基地,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对吸纳贫困户就业的经营主体,以项目形式支持加工设备、管理用房、厂房、仓库等,扶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同时,也引导贫困户立足实际,自主发展一定规模的扶贫产业。”丁中平介绍。

在就业方面,南川正在开展全区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及就业需求摸底调查,并以此制定就业创业帮扶整改措施和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对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和易地扶贫搬迁人员优先进行托底安置。

而在财产性收入方面,南川将整合扶贫资金,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贫困户)个人的土地、林地、房屋等资产,实行配股到户、保底分红,重点向贫困户尤其是未脱贫户、低保户、残疾户以及其他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贫困群体倾斜,实现资产收益扶贫对低收入人群的全覆盖。

“武隆的扶贫任务不轻,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基础也还不太牢靠,部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一旦离开扶贫政策就可能因‘断炊’而返贫。”黄宗华说,武隆将着力在增强群众“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强化多渠道利益联结,让贫困户有活干、有岗位、有收入。

近年来,武隆旅游发展良好,武隆也准备在旅游扶贫方面大做文章,把美丽风景转化为脱贫“钱景”。“实施全域旅游提档升级三年行动,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群众参与旅游业发展,提升‘景区景点、旅游廊道、旅游集镇、旅游企业’等扶贫模式带动效益,确保‘旅游做到哪里,那里的老百姓就增收致富’。”黄宗华介绍。

黄宗华说,每年数千万人次的游客到访,必将带来庞大的消费。武隆将狠抓消费扶贫,大力发展高山蔬菜、高山茶叶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做靓碗碗羊肉、土坎苕粉、羊角猪腰枣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强化产销对接,增加群众收入;此外,鼓励群众以资金、土地、林地等资产入股或参与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变为“股民”、上山变为“上班”,获得土地流转费用、股份分红、务工补助等资产收益和生产经营收入,确保在家门口就能挣到“现钱”,实现稳定脱贫。

短评》》

脱贫不是为一时摘帽

刘江

贫困群众脱贫后,又返贫,这种反复性,说明脱贫根基并不牢固。对贫困区县来说,摘了“穷帽”,也只是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阶段性胜利,要实现稳定脱贫,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真正有自我发展能力。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有效举措。这方面大家有共识,但做好并不容易。调研发现,某地发展了4000多亩板栗,由于未形成产业发展机制、严重缺乏管护等原因,产量不足、效益不高,老百姓守着“摇钱树”却没有“摇到钱”。产业扶贫质量不高,是各地扶贫工作中的共性问题。

培育长效扶贫产业,重点和难点都在于精准定位。重庆九成以上耕地是丘陵、山地,这导致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小,出路就是要在高品质、好价钱上做文章。让小农户和大市场有机衔接,就要在“接二连三”上想办法,把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作为重头戏。让贫困群众长期持续受益,就要密切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到产业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

山高路远是贫困地区的普遍特征。扶贫产业能否有效打通市场渠道,面临着现实挑战。借力消费扶贫,秀山的土鸡、石柱的辣椒等食材进入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的供应链。这告诉我们,创新扶贫方式,是脱贫攻坚激发活力的关键。当然,要让消费扶贫发挥更大作用,还需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只有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才能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大市场。

就业是实现脱贫最有效、最持久的途径。目前,农村贫困劳动力有待转移就业,但很多贫困户因为缺技术、缺经验,打工的机会不多、收入不高。一技在身,不怕贫困压顶。推动就业扶贫这趟专列跑得更快,就要把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车厢的轮子联动起来,切实提高贫困户脱贫的“战斗力”。

脱贫不是为一时摘帽,让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这是脱贫路上的一道必答题。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广大扶贫干部咬定目标、久久为功,一定能探索出更多务实管用的非常之策。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 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2019-05-08 06:35:06 来源:

一月二十八日,涪陵区马武镇,工人将青菜头挂上支架。(本报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龙帆

主持记者 颜安

访谈嘉宾:

涪陵区委书记 周少政

南川区委书记 丁中平

武隆区委书记 黄宗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如何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月7日,涪陵、南川、武隆三区主要负责人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贫困群众实现高质量脱贫和稳定增收,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严把贫困退出关

“如果说精准识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关口,那么精准退出就是精准脱贫的最后一道防线,直接影响着脱贫攻坚的成败。”丁中平说,南川将把精准退出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严格把握政策标准,做好研判识别工作,确保实现零错退。

具体做法:一是人手“一把尺子”。把《扶贫手册》作为工具书,扶贫干部人手一册,其中明确贫困户退出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流程。同时加强培训,让每一名扶贫干部都熟练掌握“四进、七不进”“一出、三不出”“八步、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等政策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尺。

二是运行一套制度。实行签字背书制度,各乡镇(街道)签订承诺书,并由主要领导在贫困户退出名单上签字,严格实行“谁把关、谁签字、谁负责”;实行每月一通报制度,每月对数据质量进行排位通报,动态监测、比对分析,及时纠偏纠错;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在全市率先对贫困村党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对连续排位靠后的启动问责;对因数据质量问题排名靠后的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约谈。

三是构筑一道防线。贫困户退出时,由发改、财政、教育、住建、卫生健康等部门进行大数据比对、联合审核,确保应退尽退、应扶尽扶,打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

“涪陵也是这样。”周少政说:“我们除了把握好程序规范关这个前提外,还对贫困户的退出工作做了一些要求。”

首先是干部入户调查时必须做到“四看”(看收入、看吃穿、看保障、看稳定发展态势),要户户见面、签字留痕、责任到人;其次,对问题户的审核判定,在搞好入户调查基础上由包村领导、村民代表、村社干部、驻村工作队、所在乡镇街道业务站所组成研判小组,采取大数据智能化信息比对和相关行业部门联合认证的方式,进行综合研判,确保贫困户识别退出更加精准;第三,在数据和质量方面,涪陵区每年投入财政资金500多万元,选聘了123名村级扶贫信息员,进村入户重点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基础数据变更完善、社情民意收集等开展工作,确保扶贫信息系统、档案、实际“三统一”;此外,去年9月,该区还在全市率先开展脱贫稳定性标准排查工作,探索建立画像式脱贫稳定性标准排查经验,在2018年度国家脱贫攻坚考核中得到了高度评价。

“武隆虽然已经整体摘帽,但对照高质量脱贫的要求,我们还有许多短板亟待补上。”黄宗华坦言。

如何补齐?黄宗华认为,要锁定“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坚持目标标准,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要开展全面排查,细化“两不愁三保障”具体指标,结合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对全区所有脱贫户、“临界户”、未脱贫户等开展全面排查,逐一建立问题台账和任务清单,精准发力解决突出问题;要在持续深化动态监测、强化贫困筛查和返贫预警的基础上,深入实施《武隆区脱贫攻坚“临界户”管理办法》和干部帮扶、产业扶持、大病救助、合作医疗、精准防贫保险、小额信贷贴息等“1+6”扶持政策,做到扶贫对象识别、管理、扶持样样精准、个个不漏;要以“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年”为载体,对已脱贫户持续实施“1+13”后续扶持政策和教育、医疗、就业等30余项到人到户保障政策,全力打好深度贫困乡村、易地搬迁、特色产业、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组合拳”,推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同步升级,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让干部动起来贫困群众奔跑起来

贫困群众是脱贫的主体,其主观意愿对于稳定脱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脱贫攻坚这条道路上,唯有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斗志和干劲,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彻底让他们摆脱贫困。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激发内生动力。”黄宗华说,在志智双扶上,武隆有一些探索。

例如,在思想引领方面,发挥好覆盖全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作用,常态化开展宣传宣讲,持续推动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并定期开展“脱贫示范户”“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活动,提升群众主动脱贫志气。

又如,在教育扶贫方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教育资源重点向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此外,培育文明乡风。健全完善“一元多核”乡村善治体系,组织村民参与公共事务议事协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深入实施以“孝贤洁序”为主要内容的公序良俗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十抵制十倡导”,狠刹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培育塑造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和谐民风。

通过这些途径,提振精气神、引导新风尚,推动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涪陵区的做法与之类似。“我们认为,典型的积极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周少政说,涪陵区大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成效、脱贫致富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引导、道德规范、村规民约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政策的实惠和生活的变化,自觉投身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去。

同时,探索建立“先干先得、多干多得、不干不得”的正向激励机制,改变过去简单给钱给物、送鸡送牛羊的做法,除普惠性、保障性政策外,其他扶贫政策措施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比如说,我们对种植榨菜、中药材、烤烟等特色产业的贫困群众每亩补助200元,对养殖家禽、家畜的贫困群众,符合要求的也有相应补助。”周少政介绍,通过扶持力度的倾斜,帮助一些习惯于“要钱要物、躺倒不干”的贫困群众真正站起来了、动起来了。

人是环境的产物,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对自身的精神状态有着显著影响。“我们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着力抓了贫困群众室内及房前屋后的清洁卫生,让贫困群众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之中,从而激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健康向上精神风貌。”周少政说,区委、区政府还动员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中去,从行为习惯、内心深处实现稳定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视察时,勉励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丁中平说,南川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扶志和扶智上下功夫,通过思想教育、文化惠民、典型示范、教育脱贫等六大行动,为贫困群众“精神脱贫”搭建平台,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用榜样的力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同时,建立“先干先得、多干多得、不干不得”的正向激励机制,改进财政资金补助方式,除低保兜底发放现金外,其他扶贫措施都要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原则上不直接发放钱物,更多采取以奖代补、事后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积极投身生产发展中来,对不等不靠,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稳定脱贫的脱贫户给予表彰,真正实现既让干部动起来,也让贫困群众奔跑起来。

加大“造血式”扶贫力度

有了脱贫的志气,没有本领可不行。如何授人以渔,加大“造血式”扶贫力度?

“我们将聚焦龙头企业、股份合作社、贫困户三大要素,通过股份联结、订单联结、劳务联结等方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多种收益渠道,让贫困群众发展的动力更足、后劲更足,脱贫质量更高。”周少政说。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涪陵榨菜、中药材等当地特色产业,依托榨菜集团、太极集团等龙头企业,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保护价”等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榨菜产业方面,我们正大力发展青菜头种植股份合作社、榨菜半成品加工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产业连体、股份连心’,让20万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股东。”

二是探索“三变”改革。该区探索以村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资管会)为载体,吸引城市资本下乡,有效盘活农村资源。如大顺乡新兴村,采取“资管会+企业+农民闲置宅基地”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自去年8月以来,新兴村收储宅基地19户3331.15平方米,村集体一次性租赁收入33.93万元,收储农户一次性户均增收6万余元。

三是推动就业。积极打造扶贫示范基地、扶持发展扶贫车间、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全面落实劳动力培训补贴等就业政策,帮助贫困户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丁中平说,南川将力争在每个乡镇、街道形成2-3个农业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村发展1-2个特色产业,全区实现有贫困人口的村(社区)全部建立扶贫资金使用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具备和部分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实现增收目标。

“具体而言,我们将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围绕方竹笋、古树茶、中药材和南川米‘3+1’特色产业和粮油、果蔬等传统优势产业,到贫困村发展规模化产业基地,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对吸纳贫困户就业的经营主体,以项目形式支持加工设备、管理用房、厂房、仓库等,扶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同时,也引导贫困户立足实际,自主发展一定规模的扶贫产业。”丁中平介绍。

在就业方面,南川正在开展全区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及就业需求摸底调查,并以此制定就业创业帮扶整改措施和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对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和易地扶贫搬迁人员优先进行托底安置。

而在财产性收入方面,南川将整合扶贫资金,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贫困户)个人的土地、林地、房屋等资产,实行配股到户、保底分红,重点向贫困户尤其是未脱贫户、低保户、残疾户以及其他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贫困群体倾斜,实现资产收益扶贫对低收入人群的全覆盖。

“武隆的扶贫任务不轻,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基础也还不太牢靠,部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一旦离开扶贫政策就可能因‘断炊’而返贫。”黄宗华说,武隆将着力在增强群众“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强化多渠道利益联结,让贫困户有活干、有岗位、有收入。

近年来,武隆旅游发展良好,武隆也准备在旅游扶贫方面大做文章,把美丽风景转化为脱贫“钱景”。“实施全域旅游提档升级三年行动,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群众参与旅游业发展,提升‘景区景点、旅游廊道、旅游集镇、旅游企业’等扶贫模式带动效益,确保‘旅游做到哪里,那里的老百姓就增收致富’。”黄宗华介绍。

黄宗华说,每年数千万人次的游客到访,必将带来庞大的消费。武隆将狠抓消费扶贫,大力发展高山蔬菜、高山茶叶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做靓碗碗羊肉、土坎苕粉、羊角猪腰枣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强化产销对接,增加群众收入;此外,鼓励群众以资金、土地、林地等资产入股或参与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变为“股民”、上山变为“上班”,获得土地流转费用、股份分红、务工补助等资产收益和生产经营收入,确保在家门口就能挣到“现钱”,实现稳定脱贫。

短评》》

脱贫不是为一时摘帽

刘江

贫困群众脱贫后,又返贫,这种反复性,说明脱贫根基并不牢固。对贫困区县来说,摘了“穷帽”,也只是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阶段性胜利,要实现稳定脱贫,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真正有自我发展能力。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有效举措。这方面大家有共识,但做好并不容易。调研发现,某地发展了4000多亩板栗,由于未形成产业发展机制、严重缺乏管护等原因,产量不足、效益不高,老百姓守着“摇钱树”却没有“摇到钱”。产业扶贫质量不高,是各地扶贫工作中的共性问题。

培育长效扶贫产业,重点和难点都在于精准定位。重庆九成以上耕地是丘陵、山地,这导致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小,出路就是要在高品质、好价钱上做文章。让小农户和大市场有机衔接,就要在“接二连三”上想办法,把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作为重头戏。让贫困群众长期持续受益,就要密切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到产业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

山高路远是贫困地区的普遍特征。扶贫产业能否有效打通市场渠道,面临着现实挑战。借力消费扶贫,秀山的土鸡、石柱的辣椒等食材进入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的供应链。这告诉我们,创新扶贫方式,是脱贫攻坚激发活力的关键。当然,要让消费扶贫发挥更大作用,还需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只有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才能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大市场。

就业是实现脱贫最有效、最持久的途径。目前,农村贫困劳动力有待转移就业,但很多贫困户因为缺技术、缺经验,打工的机会不多、收入不高。一技在身,不怕贫困压顶。推动就业扶贫这趟专列跑得更快,就要把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车厢的轮子联动起来,切实提高贫困户脱贫的“战斗力”。

脱贫不是为一时摘帽,让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这是脱贫路上的一道必答题。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广大扶贫干部咬定目标、久久为功,一定能探索出更多务实管用的非常之策。

[责任编辑: 罗昊]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