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重庆积极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重庆积极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5-20

4月29日,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金溪组贫困户莫丙富一大早就出了门,去村里的黄精劳务队上工。

莫丙富曾是当地出了名的“懒汉”,50多岁了还是单身,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一天只做一顿饭。但今年以来,他每天早睡早起,按时出工,还当上了黄精劳务队的管理人员。

莫丙富的转变,来自于华溪村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这让包括莫丙富在内的众多贫困户有了脱贫信心。

扶贫先扶志,老百姓永远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只有让老百姓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同时,从产业帮扶、制度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重庆日报记者近日在我市各区县采访时了解到,今年以来,各区县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努力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产业扶贫目标

在华溪村大多数村民的眼里,莫丙富曾经就是个懒汉。

莫丙富之所以懒,其实也有着他的苦衷。

华溪村村支书王祥生告诉记者,莫丙富患有慢性病,自家的老屋倒塌后,一直借居在邻居废弃的土房里,加上常年独自一人生活,根本没有脱贫的心劲。过去,村干部上门做工作,莫丙富总说“这辈子就这样了,过一天算一天”,然后便转回里屋倒头睡觉,抛下村干部面面相觑。

中益乡被确定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以来,强力推进“两不愁三保障”,莫丙富住进了自己的新家。村里又成立公司,将全村土地进行整体流转,发展中药材、经果、康养等产业。莫丙富以自家土地入股,每年有了分红,这让他终于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加入村里的黄精劳务队后,他每月劳务收入就有1000多元。

自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各区县通过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林经济作物,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了一批多元化的扶贫产业。记者了解到,针对一些扶贫产业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不强、利益联结方式单一等情况,各区县正通过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就业带动、关联业务合作等方式,让贫困户深度参与扶贫产业发展,从中精准受益。

黔江区近日出台《关于创新扶贫资金使用利益联结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除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增收,每户每年最高可获奖补2000元外,还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动贫困户增收。

秀山县则采取了“三率一账”的措施。“三率”即产业扶贫政策群众知晓率、产业发展自愿率和贫困群众保底收益率100%,“一账”即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台账,以此解决产业发展与群众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问题。

巫山县双龙镇,村民在土豆和脆李套种的田地里劳作。双龙镇将传统“三大坨”之一的土豆套种在脆李林间,将长效产业与“短平快”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明显提升了经济效益。(重庆日报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

城口县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建立产业指导员制度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利用网络销售平台公司推行以购代扶,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升贫困户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心劲。

前不久,城口县蓼子乡金寨村养猪大户张由均与村里5名残疾贫困户签订了脱贫帮扶协议,5人除可获赠猪崽外,还可优先到张由均的养猪场务工。张由均左腿残疾,妻子患病、儿女读书,一家人因此致贫。新一轮脱贫攻坚以来,张由均靠养猪改变了命运,还带动其他贫困户增收。张由均说:“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咱们残疾人也要不等不靠加油干!”

为贫困村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同时,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完善驻村帮扶机制,注重激发村庄内生发展动力。

4月初,巫溪县田坝镇岩湾村驻村第一书记何亮返回四川巴中老家处理完祖父的后事后,第一时间回到村里继续扶贫工作。陪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其年迈的父母,老两口在村委会一间简陋的房间里住下,承担起了为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做饭、洗衣等后勤工作。

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才必不可少。为了增强贫困村帮扶力量,今年3月,我市从各市属单位仔细遴选出290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报到并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来自重庆科技学院的何亮便是其中之一,但没想到刚报到不久,何亮的祖父便去世了。何亮回村时,不放心悲痛中的父母,便带着他们一起回到村里,两位老人也用自己的行动支持儿子的工作。

扶贫队伍来了,扶贫工作加强了,但随着扶贫队伍的离开,贫困村的各项工作又重回以前的状态,这是以往常规扶贫模式下的瓶颈问题。如何在扶贫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也为贫困村留下一支持续稳定的扶贫工作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在向贫困村增派扶贫力量的同时,通过积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等方式,为贫困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4月25日,记者来到万州区龙驹镇灯台村五组的万州区智富森华农业专业合作社时,负责人林森正和村民们一起把菌包抬进蔬菜大棚内,“去年发展了4万袋平菇,今年还要再发展12万袋,不然就供不上超市的货了。”

林森的另一个身份是灯台村党群专干,之前在外创业,2017年回到老家灯台村后被村民选为党群专干,从此专心在村里发展产业。

灯台村2014年引进业主流转土地发展了60亩大棚蔬菜,因经营不善蔬菜大棚被闲置。林森返乡后,动员张孝刚、罗忠华等几名在外小有成就的村民也回到村里,加上村支书陈良富、村主任张友志等几名村干部,大家合伙以现金、技术入股的方式成立了万州区智富森华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带动了18名贫困户发展产业。合作社在东西扶贫协作的政策支持下,从山东省济宁市引进了平菇项目,自去年9月正式投产以来,已经实现销售收入近20万元。

今年,这个“本土”合作社又将70个闲置的蔬菜大棚全部进行了重新规划利用,不但使过去失败的扶贫项目“起死回生”,也为村里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在请“老乡”回“老家”的同时,我市也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到村庄治理中,为贫困村注入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动力。

武隆区羊角镇艳山红村山高坡陡,基础设施落后,是武隆出了名的穷村。如今,艳山红村不但通过修路、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产业改善村庄面貌,还调动村民参与村庄管理的积极性。艳山红村驻村第一书记游四海告诉记者,村里动员在外务工、创业能人建立了三级理事会,成员有100多名,就连多年没回过村子的人也回来参与家乡建设了。

从制度上消除贫困户后顾之忧

近日,巫溪县文峰镇思源村一组贫困户何永涛结束了在西南医院的早期肺癌手术治疗,返回巫溪进行后期治疗。出院时,她的医疗费用总计91421.48元,经过城乡基本医保报销、大病保险报销、民政救助、市县两级健康扶贫基金救助、精准脱贫保报销后,她实际自付9142.15元,报销比例达到90%,极大减轻了这个贫困家庭的负担。

这得益于健康扶贫医疗救助政策。巫溪县卫健委主任谭玉军介绍,县财政统筹资金约2000万元作为巫溪县健康扶贫医疗救助资金,与城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市级健康扶贫基金、精准脱贫保险协同互补,确保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慢性病和重特大病门诊自付比例控制在20%以内。

要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就需要健全教育、医疗卫生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贫困户风险防范水平,从制度上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在巫溪县尚未脱贫的1.3万人中,因病致贫占52.73%、因学致贫占10.88%;在城口县,建卡贫困人口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66%……解决因病、因学致贫问题是脱贫路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一场教育扶贫攻坚行动正在逐渐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城口实验中学是重庆师范大学与城口县人民政府通过合作办学协议创办的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在重庆师范大学对口帮扶下,该校通过引入教育资源、确立先进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等方式,在教育阻断代际贫困的路上持续发力。

短短两年间,教育扶贫的效果开始显现:以前,该校语文数学两门课总分不超过100分的学生约占一半,如今,在全县的期末测评中,该校有5个学科排名第一;过去,城口县新招教师的报到率不足50%,去年,城口附中新招的32名大学生全部到校任教……

据了解,市教委将建立全市统一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数据库信息系统,今年9月底前在所有区县推广应用学生资助信息平台,根据动态数据库数据,逐项逐户对账销号。同时,对18个深度贫困乡镇和重点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存在的短板和弱项进行摸排,切实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等“两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卫生健康部门也在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上持续发力。今年,我市将加强多重保障制度衔接,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项制度保障范围,对符合条件的未脱贫户实行低保兜底。同时,通过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精准救治等措施,努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有制度保障看病、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

而针对农村贫困边缘人群,我市也通过开展防贫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人口防贫长效机制。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试点瞄准农村边缘人群因大病、因意外致贫返贫这一风险点,借助保险手段提供风险保障和实施经济补偿,对于精准有效缓解边缘人群致贫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补充和风险保障作用。目前,巫溪、黔江和南川3个试点区县正在开展试点前期工作。

记者手记》》

脱贫要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龙丹梅

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吃劲的阶段,要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实现高质量脱贫,必须在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上做文章。

石柱县中益乡贫困户莫丙富过去脱贫动力不足,正是当地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才让莫丙富重拾了脱贫信心;因为过去引进的业主“跑路”,万州区龙驹镇灯台村的村民们一度对村里规划的大棚蔬菜产业失去了信心,正是因本村人才回流并建立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让灯台村村民重新树立起靠发展产业脱贫的决心;巫溪县文峰镇思源村贫困户何永涛身患重病,如果没有健康扶贫医疗救助政策,这个贫困家庭便可能因此失去脱贫能力……

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培育脱贫产业,通过教育培训、发展产业就业等方式不断提升老百姓内生动力,但归根结底,还必须在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上做文章。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产业,构建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来保证贫困群众收入的稳定性;通过加派帮扶力量、打造本村人才队伍等方式,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构建医疗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贫困人口面对各种风险的冲击,树立起他们面对逆境的勇气。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脱贫。

重庆日报记者 龙丹梅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重庆积极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2019-05-20 05:47:35 来源: 0 条评论

4月29日,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金溪组贫困户莫丙富一大早就出了门,去村里的黄精劳务队上工。

莫丙富曾是当地出了名的“懒汉”,50多岁了还是单身,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一天只做一顿饭。但今年以来,他每天早睡早起,按时出工,还当上了黄精劳务队的管理人员。

莫丙富的转变,来自于华溪村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这让包括莫丙富在内的众多贫困户有了脱贫信心。

扶贫先扶志,老百姓永远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只有让老百姓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同时,从产业帮扶、制度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重庆日报记者近日在我市各区县采访时了解到,今年以来,各区县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努力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产业扶贫目标

在华溪村大多数村民的眼里,莫丙富曾经就是个懒汉。

莫丙富之所以懒,其实也有着他的苦衷。

华溪村村支书王祥生告诉记者,莫丙富患有慢性病,自家的老屋倒塌后,一直借居在邻居废弃的土房里,加上常年独自一人生活,根本没有脱贫的心劲。过去,村干部上门做工作,莫丙富总说“这辈子就这样了,过一天算一天”,然后便转回里屋倒头睡觉,抛下村干部面面相觑。

中益乡被确定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以来,强力推进“两不愁三保障”,莫丙富住进了自己的新家。村里又成立公司,将全村土地进行整体流转,发展中药材、经果、康养等产业。莫丙富以自家土地入股,每年有了分红,这让他终于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加入村里的黄精劳务队后,他每月劳务收入就有1000多元。

自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各区县通过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林经济作物,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了一批多元化的扶贫产业。记者了解到,针对一些扶贫产业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不强、利益联结方式单一等情况,各区县正通过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就业带动、关联业务合作等方式,让贫困户深度参与扶贫产业发展,从中精准受益。

黔江区近日出台《关于创新扶贫资金使用利益联结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除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增收,每户每年最高可获奖补2000元外,还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动贫困户增收。

秀山县则采取了“三率一账”的措施。“三率”即产业扶贫政策群众知晓率、产业发展自愿率和贫困群众保底收益率100%,“一账”即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台账,以此解决产业发展与群众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问题。

巫山县双龙镇,村民在土豆和脆李套种的田地里劳作。双龙镇将传统“三大坨”之一的土豆套种在脆李林间,将长效产业与“短平快”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明显提升了经济效益。(重庆日报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

城口县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建立产业指导员制度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利用网络销售平台公司推行以购代扶,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升贫困户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心劲。

前不久,城口县蓼子乡金寨村养猪大户张由均与村里5名残疾贫困户签订了脱贫帮扶协议,5人除可获赠猪崽外,还可优先到张由均的养猪场务工。张由均左腿残疾,妻子患病、儿女读书,一家人因此致贫。新一轮脱贫攻坚以来,张由均靠养猪改变了命运,还带动其他贫困户增收。张由均说:“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咱们残疾人也要不等不靠加油干!”

为贫困村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同时,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完善驻村帮扶机制,注重激发村庄内生发展动力。

4月初,巫溪县田坝镇岩湾村驻村第一书记何亮返回四川巴中老家处理完祖父的后事后,第一时间回到村里继续扶贫工作。陪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其年迈的父母,老两口在村委会一间简陋的房间里住下,承担起了为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做饭、洗衣等后勤工作。

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才必不可少。为了增强贫困村帮扶力量,今年3月,我市从各市属单位仔细遴选出290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报到并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来自重庆科技学院的何亮便是其中之一,但没想到刚报到不久,何亮的祖父便去世了。何亮回村时,不放心悲痛中的父母,便带着他们一起回到村里,两位老人也用自己的行动支持儿子的工作。

扶贫队伍来了,扶贫工作加强了,但随着扶贫队伍的离开,贫困村的各项工作又重回以前的状态,这是以往常规扶贫模式下的瓶颈问题。如何在扶贫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也为贫困村留下一支持续稳定的扶贫工作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在向贫困村增派扶贫力量的同时,通过积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等方式,为贫困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4月25日,记者来到万州区龙驹镇灯台村五组的万州区智富森华农业专业合作社时,负责人林森正和村民们一起把菌包抬进蔬菜大棚内,“去年发展了4万袋平菇,今年还要再发展12万袋,不然就供不上超市的货了。”

林森的另一个身份是灯台村党群专干,之前在外创业,2017年回到老家灯台村后被村民选为党群专干,从此专心在村里发展产业。

灯台村2014年引进业主流转土地发展了60亩大棚蔬菜,因经营不善蔬菜大棚被闲置。林森返乡后,动员张孝刚、罗忠华等几名在外小有成就的村民也回到村里,加上村支书陈良富、村主任张友志等几名村干部,大家合伙以现金、技术入股的方式成立了万州区智富森华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带动了18名贫困户发展产业。合作社在东西扶贫协作的政策支持下,从山东省济宁市引进了平菇项目,自去年9月正式投产以来,已经实现销售收入近20万元。

今年,这个“本土”合作社又将70个闲置的蔬菜大棚全部进行了重新规划利用,不但使过去失败的扶贫项目“起死回生”,也为村里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在请“老乡”回“老家”的同时,我市也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到村庄治理中,为贫困村注入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动力。

武隆区羊角镇艳山红村山高坡陡,基础设施落后,是武隆出了名的穷村。如今,艳山红村不但通过修路、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产业改善村庄面貌,还调动村民参与村庄管理的积极性。艳山红村驻村第一书记游四海告诉记者,村里动员在外务工、创业能人建立了三级理事会,成员有100多名,就连多年没回过村子的人也回来参与家乡建设了。

从制度上消除贫困户后顾之忧

近日,巫溪县文峰镇思源村一组贫困户何永涛结束了在西南医院的早期肺癌手术治疗,返回巫溪进行后期治疗。出院时,她的医疗费用总计91421.48元,经过城乡基本医保报销、大病保险报销、民政救助、市县两级健康扶贫基金救助、精准脱贫保报销后,她实际自付9142.15元,报销比例达到90%,极大减轻了这个贫困家庭的负担。

这得益于健康扶贫医疗救助政策。巫溪县卫健委主任谭玉军介绍,县财政统筹资金约2000万元作为巫溪县健康扶贫医疗救助资金,与城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市级健康扶贫基金、精准脱贫保险协同互补,确保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慢性病和重特大病门诊自付比例控制在20%以内。

要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就需要健全教育、医疗卫生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贫困户风险防范水平,从制度上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在巫溪县尚未脱贫的1.3万人中,因病致贫占52.73%、因学致贫占10.88%;在城口县,建卡贫困人口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66%……解决因病、因学致贫问题是脱贫路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一场教育扶贫攻坚行动正在逐渐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城口实验中学是重庆师范大学与城口县人民政府通过合作办学协议创办的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在重庆师范大学对口帮扶下,该校通过引入教育资源、确立先进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等方式,在教育阻断代际贫困的路上持续发力。

短短两年间,教育扶贫的效果开始显现:以前,该校语文数学两门课总分不超过100分的学生约占一半,如今,在全县的期末测评中,该校有5个学科排名第一;过去,城口县新招教师的报到率不足50%,去年,城口附中新招的32名大学生全部到校任教……

据了解,市教委将建立全市统一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数据库信息系统,今年9月底前在所有区县推广应用学生资助信息平台,根据动态数据库数据,逐项逐户对账销号。同时,对18个深度贫困乡镇和重点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存在的短板和弱项进行摸排,切实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等“两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卫生健康部门也在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上持续发力。今年,我市将加强多重保障制度衔接,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项制度保障范围,对符合条件的未脱贫户实行低保兜底。同时,通过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精准救治等措施,努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有制度保障看病、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

而针对农村贫困边缘人群,我市也通过开展防贫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人口防贫长效机制。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试点瞄准农村边缘人群因大病、因意外致贫返贫这一风险点,借助保险手段提供风险保障和实施经济补偿,对于精准有效缓解边缘人群致贫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补充和风险保障作用。目前,巫溪、黔江和南川3个试点区县正在开展试点前期工作。

记者手记》》

脱贫要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龙丹梅

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吃劲的阶段,要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实现高质量脱贫,必须在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上做文章。

石柱县中益乡贫困户莫丙富过去脱贫动力不足,正是当地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才让莫丙富重拾了脱贫信心;因为过去引进的业主“跑路”,万州区龙驹镇灯台村的村民们一度对村里规划的大棚蔬菜产业失去了信心,正是因本村人才回流并建立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让灯台村村民重新树立起靠发展产业脱贫的决心;巫溪县文峰镇思源村贫困户何永涛身患重病,如果没有健康扶贫医疗救助政策,这个贫困家庭便可能因此失去脱贫能力……

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培育脱贫产业,通过教育培训、发展产业就业等方式不断提升老百姓内生动力,但归根结底,还必须在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上做文章。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产业,构建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来保证贫困群众收入的稳定性;通过加派帮扶力量、打造本村人才队伍等方式,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构建医疗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贫困人口面对各种风险的冲击,树立起他们面对逆境的勇气。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脱贫。

重庆日报记者 龙丹梅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