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奋斗者|李想:智慧物流的先行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3日6时讯(实习生 邱小雅 首席记者 佘振芳)“要做行业的先行者,就要耐得住寂寞。”从建立中国首个规模最大的第三方汽车物流自动化立体库,到打造国内最大的汽车物流无人仓,并牵头申请获得了33项专利技术,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设备研发经理李想,俨然成为了智慧物流行业的先行者。
李想。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华龙网发
勇于攻关 打造国内最大汽车物流无人仓
在两江新区长安民生物流公司,近6000平米的仓库内,“空无一人”却一派“忙忙碌碌”的景象,地面上众多二维码形成了坐标定位系统,许多橙色小车正在井然有序地穿梭送货。作为一家第三方汽车物流服务商及综合物流服务商,这里就是长安民生物流打造的无人仓,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汽车物流无人仓。32岁的李想,正是仓库背后的“工程师”,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李想毕业于西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皮肤略显黝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不爱多言但谈起技术相关的话题却滔滔不绝,是个正宗的“理工男”。
2018年2月,李想带领团队开始筹备无人仓。“以前的作业模式是工人使用地牛(仓库常用的一种搬运工具)叉取物料、库内转运,人员投入较多,且效率较低,拣料全靠工人熟悉度。”
无人仓。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华龙网发
在汽车物流行业,如何打造无人仓库,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李想等人光是调研,就用了一年的时间。真正到无人仓进行实验时,李想和团队常常是24小时轮番上阵到现场测试记录,“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不管周末还是晚上,只要有需求就立马赶到现场,经常从早上搞到晚上十二点。”回忆起技术攻关的艰难,李想颇为感慨。
终于,在今年初,仓库正式上线运营了。据测算,无人仓可节省人工25人,节省20台地牛,同时基本消除错拣漏拣的现象,每年可为公司节省200万元左右。
从基层小白 成长为公司智慧物流“智囊团”元老
从行业小白到技术高手,李想用了5年时间。
2014年,刚刚进入长安民生物流的李想在基层岗位从事技术支持,一做就是两年。“生产不忙的时候,我要去做项目实施,生产忙的时候,我又得去跟踪设备运行情况,基本两年来没休过假。”出差,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但李想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生产一线做工艺规划、产线设计、流程优化时,接触了很多我现在做的非标准化项目设计和规划。”在基层工作中,李想不仅认真解决每个遇到的问题,还不断自学行业先进技术。这些进步,单位的同事和领导都看在眼里。
立体库。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华龙网发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随着物流行业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2016年,长安民生物流便瞄准趋势,提出建设第三方汽车物流自动化立体库的构想,同时开始筹建智能设备研发科,李想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出色的能力,成为“智囊团”的元老核心成员。
在当时,智慧物流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0到1,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就跑到全国各地,去学习其他行业成熟的技术,然后再结合公司做定制化设计。”武汉、上海、杭州、沈阳......李想和他的团队几乎跑遍了小半个中国。“没想过放弃,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前后提出了十多个方案,不断推翻、修改,李想和团队最终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仓库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建成了国内首个规模最大的第三方汽车物流自动化立体库。
获得33项专利 未来继续搞自主研发
目前,李想已经牵头申请获得了33项专利技术。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主导了RFID技术在汽车物流过程中的应用,建成了全国首家无人机结合RFID整车盘点项目。
通俗来讲,就是将车辆信息录入芯片,为每辆车装上身份证,通过扫描就能够识别信息。李想说:“现在盘点一辆车只需要1到2秒,盘点准确率高达100%,实现了对整车场商品车的实时动态显示与管理,效率提升300%。”
不仅如此,李想和团队研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也进入了最后的测试阶段,预计在今年底就会走出实验室,投入应用。“这个智能穿戴设备是一个省力的装置,比如工人要去搬繁重的物料时,将它穿到身上之后,会节省体力消耗,减轻劳动强度。”
如今,凭借多个“首创”,李想先后获得“2018年两江最美工匠”称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团队成员曲江磊说:“李老师从不叫苦,有难啃的骨头,他绝对第一个站出来想办法。作为团队带头人,他也从来不摆架子,我们的关系就像兄弟一样好。”
面对汽车物流行业的未来发展,李想既担忧又期待。前两年普遍偏向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未来,他希望打造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他说:“在自主研发这条路上没有外援,只有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论证、总结,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