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项巴渝绝技传播福气 让你大饱眼福享尽口福
重庆火锅展位准备就绪。
葫芦烙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居常与他的作品。
重庆火锅、重庆小面等重庆美食,在谭先华手中成了一个个精致的面塑作品。
重庆市非遗传承人周和平展示“巴渝民间艺术瑰宝”——龙灯彩扎。
“巴渝工匠”将在“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上亮出绝技绝活!5月28日和29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S2馆,65项“巴渝工匠”绝技绝活将在展厅里展示,市民在现场不仅可以大饱眼福,还可以享尽口福,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彩扎巨龙昂首长啸欲“飞天” 外国友人都想伸手摸一下
昨日下午,重庆国际博览中心S2馆巴渝工匠展厅中心位置,一条盘旋冲天的彩扎巨龙一飞冲天、昂首而啸,吸引了众多围观者驻足观望。
巨龙周围,彩扎的老虎威风凛凛,钢骨架的仙鹤独足而立,金色的狮王、彩色的牛马也都像是有了生命,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摸一下。“很难相信,这是人手工编织出来的,更特别的是这些东西的骨架竟然是竹子做的。”一位外国友人仔细地观看了这些艺术品后,不禁赞叹“真厉害!”
这些彩扎都是周和平的作品。60岁的周和平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传承的这门技艺被称为“巴渝民间艺术瑰宝”的龙灯彩扎。
这项始于明盛于清的技艺,在2007年9月被列入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彩扎的龙灯、龙具还曾3次参加国庆盛典。铜梁也被誉为“龙灯之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受民俗传统龙文化的影响,铜梁民众怀揣人寿年丰、消灾袪病的美好愿望,经常筹办挂龙灯、玩龙舞、划龙舟的龙灯盛会。作为扎龙灯的主角,周家远近闻名。逢年过节,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会登门入府,请周和平的爷爷周均安前去扎物塑像、祭龙舞龙、祈福消灾。
“爷爷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手把手地教我们绘画、编扎,我的龙灯彩扎启蒙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在爷爷言传身教下,山里的兔牛羊马、蛇鼠鹰雀,书上的罗汉菩萨、龙图虎像,都成了周和平和弟弟孩提时常画常扎的对象。
从16岁独立制作龙灯,周和平已经坚持30多年了。一路走来,他将前半生的经验精简成十个字作为拜师礼物送给弟子们,那就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现在很多地方不用手工扎龙灯,采用流水线作业,模具制作的龙便宜又快捷,价格只有手工彩扎的一半。”谈及来自市场的压力,周和平说,这对手艺传承有一定影响,“但千龙一面的模具龙,是完全无法和精巧细致、独一无二的手工龙相提并论的。”
葫芦上烙出一个“万千世界” 外国友人竖大拇指点赞
山水、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葫芦上,仿佛一方天地。作画的老人用一把烙铁、一张砂纸,让小小的葫芦上变幻出万千世界,上面有写意山水,也有夕阳素描写真……
昨日下午,重庆国际博览中心S2馆巴渝工匠展厅,一群外国选手围在一个展台前,看着一个个烙画葫芦,赞不绝口。静坐在一边的老人专心地刻画着自己的作品,一朵娇艳的牡丹绽放于拳头大小的葫芦上。
老人名叫张居常,今年71岁。30多年前,张居常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葫芦烙画。当时没有烙铁,是用香和钢针来烙画。
史料记载,葫芦烙画艺术可以追溯到明朝,盛行于清朝,当时在北京、天津等地,葫芦烙画是不少百姓家中的摆设装饰。
张居常说,葫芦烙画看似简单,但很少有人能懂得,这门技艺背后蕴藏的付出和心血——葫芦烙画分为打磨、抛光、作画等几步,先将葫芦打磨细致后,再抛光,然后再用铅笔描绘出图案,最后再用电烙铁照着图案烙画。
2016年,张居常的葫芦烙画就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12月,张居常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烙画的代表性传承人。随着张老年纪越来越大,他有一个愿望——收徒弟,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现在,有不少外国朋友把我的作品带回国送人,咱们的古老烙画技艺也算是走出了国门了。”看着对他的作品竖大拇指的外国友人,张居常笑得很开心,“大家都喜欢,更说明它的珍贵,传统的手艺不能丢,但光凭欣赏价值并不够,得开发点新的实际用途。”张居常说,再传统的技艺也要与时俱进,需要年轻人将它传承下去。
看30年“不变样”的面塑 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捏面人
重庆火锅、重庆小面等重庆美食,还有弹棉花、磨豆花等老重庆街巷里的传统技艺,都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先华手中成了一个个精致的面塑作品。5月28日和29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S2馆“巴渝工匠”展厅,谭先华不仅会在现场展示自己的“压箱宝”,还会教大家现场捏面人。
昨日下午,当记者见到谭先华时,他正在自己的面塑展位认真地做着面塑。他正在制作的这个面塑作品被他初命名为“重庆小面”,已经基本完成。作品展现了四个人围坐在一起吃重庆小面的场景。桌上的一碗碗“重庆小面”秀色可餐,每个人的动作和表情也都栩栩如生。
谭先华从小开始学习制作面塑。他传承的“谭氏面塑”已经有百年历史。跟其他面塑相比,“谭氏面塑”有什么不同之处?谭先华随手拿起了桌上的一个面塑作品,使劲在桌上敲打了几次。“你看,我做的面塑是敲不变形的!”谭先华一边敲一边说。他手上的面塑在敲打了几次后,依然没有变样。谭先华说,这就是“谭氏面塑”的精妙所在。谭先华介绍,面塑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一般的面塑作品放久了之后,容易发霉或者变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谭先华研究多年终于找到了一个“秘方”,让面塑不发霉、不变形。这次参加展示,谭先华也带来了自己的“压箱宝”,三件在30年前制作的面塑作品。这三件面塑作品虽然已有30年的历史,但它们不仅没有变形,而且很多细节之处依然如新。
这些年,谭先华经常到小学给孩子们上课,教孩子们制作面塑。谭先华说,这是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有的人也许认为制作面塑是在玩,会影响学习。但实际上,制作面塑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技艺,可以与学习相互促进。”谭先华说,他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面塑。
如今,谭先华的妻子和女儿也学会了“谭氏面塑”的制作技艺。“我的作品比较传统,他们的作品比较时尚。”谭先华说,这次参加展示,他们一家三口都会在现场制作面塑。谭先华主要制作融入了重庆特色的面塑作品,他的妻子和女儿则主要制作可爱的卡通人物。如果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在现场跟着谭先华一家三口学习捏面人,做出一个“不变形”的面塑作品。
看火锅技能大师现场炒料 免费请你吃重庆火锅
5月28日和29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S2馆,重庆火锅行业第一个获得“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火锅技能大师王文军将在现场展示重庆火锅底料炒制工艺,还会请大家免费品尝重庆火锅。
昨日下午,记者在“巴渝工匠”展厅看到,重庆火锅展位正在抓紧布展。重庆火锅展位就设置在“巴渝工匠”展厅的舞台旁,展位采用了大红色的框架进行搭建,在展厅内十分醒目。
现场布展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重庆火锅展位将邀请火锅技能大师王文军到现场来炒制重庆火锅底料。目前,炒制重庆火锅底料的原材料已经基本准备到位。
王文军是重庆火锅行业第一个获得“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火锅技能大师,有着20多年炒制重庆火锅底料的丰富经验。他将在现场展示重庆火锅底料的炒制工艺,并邀请市民体验。
记者注意到,在展位中间摆放了一张大圆桌,周围还摆放了多盆含苞待放的荷花。“我们将在这里摆上一桌重庆火锅进行展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位现场将展示重庆火锅底料和菜品,并用荷花进行装饰,营造出麻辣与诗意融合的意境。
展示期间,参观者还可以在现场免费品尝重庆火锅。工作人员介绍,在这张圆桌旁边,他们会摆放一张方桌现场烫火锅,然后将煮熟的菜品免费请大家品尝。
“味道是正宗的重庆火锅麻辣味,不会是微麻微辣。”工作人员提醒说,参观者如果不太能吃辣,又想体验重庆火锅的麻辣鲜香,记得准备好水和纸巾。
文/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景然 图/上游新闻记者 胡杰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