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江北盘溪藏着有近2000年历史的汉阙 老两口风雨无阻守护36年

正能量|江北盘溪藏着有近2000年历史的汉阙 老两口风雨无阻守护36年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19-05-30

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盘溪无铭阙

老两口打扫无铭阙四周

无铭阙大门上的雕塑

无铭阙周围都是老两口种的各种植物

李隆荣(左)老两口和汉阙合影

最近几天,断断续续下着雨,63岁的李隆荣和老伴夏清琼仍然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半准时从位于南桥寺金色年华小区的家出发,走路40分钟到石马河街道的香炉湾,一个几乎没有人的荒芜处打扫一座亭子。夫妻两人在附近搭了一个简易凉棚,中午就在这里做饭,守着不远处的亭子,直到晚上才回家……这样的生活,夫妻二人风雨无阻,已经36年。

这座鲜为人知的亭子里究竟藏着什么“玄机”?老李两口子为什么守了36年?日前,记者来到石马河盘溪香炉湾一探究竟。

除灰扫叶 日常看守的开始

从江北区盘溪一支路拐进一条小路,越往深处路况越不好,常有大货车出入。下雨导致路面泥泞,行车略有些困难,七拐八绕后来到一片荒地,远远就能看见一颗高高的黄葛树,树下一座红墙青瓦的建筑若隐若现。走近一看,是一座四方亭。墙上有一块2001年立的碑:“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盘溪无铭阙”。

记者从江北区文管所了解到,盘溪的无铭阙,坐南向北,因无铭文,故称无铭阙。为了更好地保护无铭阙,1983年,市政府重新修建了这个汉阙保护亭,将其封盖其中,免受风雨侵蚀。2000年,列为第一批市文物保护单位。

得知我们来,老李从裤兜里掏出钥匙,打开门锁。推开大门,无铭阙屹立在正中,目测有3米多高。无铭阙独特在它通体雕刻的图案,由于时代久远,阙身上的图案并不十分清晰,但是大致可以看出左面雕刻的一人首蛇身的形象。此像双手上举,捧一圆月,月中一蟾蜍,应是女娲捧月。阙的右侧,是一个白虎衔壁图。抬头观察,上方四个角原本应刻有角神,已经被风化了。

老李拿起扫把轻轻扫了扫阙下方掉落的灰,又拿起抹布擦了擦墙壁牌子上的灰和蜘蛛网。比较麻烦的是亭外的那棵黄葛树,“树叶掉得多的时候,我们两个人要扫3个小时。”

当成花园 老两口种花植草

围着汉阙保护亭种有一圈植物,桂花树、桃子树、石榴树、枇杷树各种花草树木。老李的老婆夏清琼指着右边一颗枇杷树说:“前几天枇杷熟了,结了十几颗果子。”

这时候一旁的李隆荣唤夏清琼到另一边,拉起石榴树的一枝丫:“你看,石榴也结果了。”起初,我们以为这是区文管所要求他们种的,后来才知道,这些园艺都是老李两口子自己种的。

李隆荣是当地人,从小就知道这里的无铭阙。“小时候哪里懂这些,只听老一辈人讲这是很多年前的文物,不让我们去爬。”1982年,老李结婚后跟妻子在无铭阙前方100米处建了3间土墙房,两口子务农为生,这一住就是几十年。

老李至今还记得,汉阙原本立在地里,本来有两块,另一块听说被抬到博物馆里收藏起来了。剩下这块毫无遮挡地立在荒地里,1983年,无铭阙修保护亭,老李说当时大家都去围观。保护亭修好后,因为住得近,区文管所就聘请老李做看护人员,当时一个月的工资10块钱。“也就相当于我卖两挑菜。”老李说,持续了大概10年,后来才逐渐涨到现在的1000元。记者从江北区文管所工作人员处得到证实,老李从1983年看护无铭阙至今已有36年。

怕被破坏 不敢有丝毫懈怠

反正就在家门口,平时打扫打扫清洁也没什么,让老李感到压力大的是防止有人破坏。这里曾经是石门到玉带山的石板路,过往的人很多。随地大小便、在墙上写写画画的情况大有人在。“根本就离不得人,每天都要盯着,怕有人破坏。”

晚上睡得更轻,只要有点动静就要起来看看。哪怕外出办事,都要请亲戚朋友来帮忙照看,不敢有所懈怠。很少看到他们夫妻两人同时离开,一个不在,另一个就会留下来。

也有把这里当成神庙来烧香祭拜的,“最怕烧香、放炮,尤其是春节期间。我们春节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老李说,哪怕是现在搬了家,每年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女儿女婿就会开车送他们过来,一家人就在这里守着过除夕。

2017年,老李搬进了南桥寺的新家。搬家那天,夏清琼一边搬行李,一边回望着无铭阙哭。“舍不得我住了几十年的地方,也舍不得这无铭阙。这么多年来既把它当孩子一样守着护着,哪里舍得分开。”说着说着,夏清琼就眼眶湿润声音哽咽了。

不少文物爱好者到这里来拍照,夏清琼都会请他们帮忙拍一张留存。“现在我们家里就有很多文物爱好者拍的照片。”

看无铭阙 以后还会每天来

记者从江北区文管所获悉,政府已明确规划围绕汉阙保护利用,以汉阙为中心打造汉阙公园,目前周边在进行道路规划建设,未来将形成开放式公园。

老李说,无论今后是否需要他看护,他还是会每天来。“我看了一辈子,已经成了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虽然我只有初中文化,但是我知道保护好文物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要让他们能亲眼看到这些历史。”老李的话并没有那么多豪言壮语,但就是这份平淡的信念,两口子坚持了36年。

古代诗词里,从来都不缺“阙”的身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遥思汉阙雨新晴,天际微云夕吹生”……那些汉阙如诗如歌,无论在博物馆,还是在田野间,都无声地吟诵着波澜壮阔的岁月之歌。挂在无铭阙保护亭外墙窗框上的牌子,写着“爱护文物保护设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字迹有些模糊。但是老李两口子拿着扫帚清扫、围着亭子种花草的背影,会鲜活地存在于时代的足迹里。

新闻多一点

汉阙乃古代建筑“活化石”

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塔楼状装饰性建筑,通常建于道路两旁,作为城市、宫殿、坛庙、官署、墓陵等入口的标志,以加强整个建筑群的隆重感。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根据古时修筑阙的背景,一般将阙分为两种。一种为宫阙,阙后是宫殿,是身份的象征;另一种为墓阙,阙后为墓。当年考察队在盘溪无铭阙后挖下去很深,连砖头都没有挖到,没有宫阙,更没有墓阙,但专家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判定,是汉代墓阙的可能性大一些。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吴娟 钱波 摄影报道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正能量|江北盘溪藏着有近2000年历史的汉阙 老两口风雨无阻守护36年

2019-05-30 07:05:11 来源: 0 条评论

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盘溪无铭阙

老两口打扫无铭阙四周

无铭阙大门上的雕塑

无铭阙周围都是老两口种的各种植物

李隆荣(左)老两口和汉阙合影

最近几天,断断续续下着雨,63岁的李隆荣和老伴夏清琼仍然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半准时从位于南桥寺金色年华小区的家出发,走路40分钟到石马河街道的香炉湾,一个几乎没有人的荒芜处打扫一座亭子。夫妻两人在附近搭了一个简易凉棚,中午就在这里做饭,守着不远处的亭子,直到晚上才回家……这样的生活,夫妻二人风雨无阻,已经36年。

这座鲜为人知的亭子里究竟藏着什么“玄机”?老李两口子为什么守了36年?日前,记者来到石马河盘溪香炉湾一探究竟。

除灰扫叶 日常看守的开始

从江北区盘溪一支路拐进一条小路,越往深处路况越不好,常有大货车出入。下雨导致路面泥泞,行车略有些困难,七拐八绕后来到一片荒地,远远就能看见一颗高高的黄葛树,树下一座红墙青瓦的建筑若隐若现。走近一看,是一座四方亭。墙上有一块2001年立的碑:“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盘溪无铭阙”。

记者从江北区文管所了解到,盘溪的无铭阙,坐南向北,因无铭文,故称无铭阙。为了更好地保护无铭阙,1983年,市政府重新修建了这个汉阙保护亭,将其封盖其中,免受风雨侵蚀。2000年,列为第一批市文物保护单位。

得知我们来,老李从裤兜里掏出钥匙,打开门锁。推开大门,无铭阙屹立在正中,目测有3米多高。无铭阙独特在它通体雕刻的图案,由于时代久远,阙身上的图案并不十分清晰,但是大致可以看出左面雕刻的一人首蛇身的形象。此像双手上举,捧一圆月,月中一蟾蜍,应是女娲捧月。阙的右侧,是一个白虎衔壁图。抬头观察,上方四个角原本应刻有角神,已经被风化了。

老李拿起扫把轻轻扫了扫阙下方掉落的灰,又拿起抹布擦了擦墙壁牌子上的灰和蜘蛛网。比较麻烦的是亭外的那棵黄葛树,“树叶掉得多的时候,我们两个人要扫3个小时。”

当成花园 老两口种花植草

围着汉阙保护亭种有一圈植物,桂花树、桃子树、石榴树、枇杷树各种花草树木。老李的老婆夏清琼指着右边一颗枇杷树说:“前几天枇杷熟了,结了十几颗果子。”

这时候一旁的李隆荣唤夏清琼到另一边,拉起石榴树的一枝丫:“你看,石榴也结果了。”起初,我们以为这是区文管所要求他们种的,后来才知道,这些园艺都是老李两口子自己种的。

李隆荣是当地人,从小就知道这里的无铭阙。“小时候哪里懂这些,只听老一辈人讲这是很多年前的文物,不让我们去爬。”1982年,老李结婚后跟妻子在无铭阙前方100米处建了3间土墙房,两口子务农为生,这一住就是几十年。

老李至今还记得,汉阙原本立在地里,本来有两块,另一块听说被抬到博物馆里收藏起来了。剩下这块毫无遮挡地立在荒地里,1983年,无铭阙修保护亭,老李说当时大家都去围观。保护亭修好后,因为住得近,区文管所就聘请老李做看护人员,当时一个月的工资10块钱。“也就相当于我卖两挑菜。”老李说,持续了大概10年,后来才逐渐涨到现在的1000元。记者从江北区文管所工作人员处得到证实,老李从1983年看护无铭阙至今已有36年。

怕被破坏 不敢有丝毫懈怠

反正就在家门口,平时打扫打扫清洁也没什么,让老李感到压力大的是防止有人破坏。这里曾经是石门到玉带山的石板路,过往的人很多。随地大小便、在墙上写写画画的情况大有人在。“根本就离不得人,每天都要盯着,怕有人破坏。”

晚上睡得更轻,只要有点动静就要起来看看。哪怕外出办事,都要请亲戚朋友来帮忙照看,不敢有所懈怠。很少看到他们夫妻两人同时离开,一个不在,另一个就会留下来。

也有把这里当成神庙来烧香祭拜的,“最怕烧香、放炮,尤其是春节期间。我们春节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老李说,哪怕是现在搬了家,每年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女儿女婿就会开车送他们过来,一家人就在这里守着过除夕。

2017年,老李搬进了南桥寺的新家。搬家那天,夏清琼一边搬行李,一边回望着无铭阙哭。“舍不得我住了几十年的地方,也舍不得这无铭阙。这么多年来既把它当孩子一样守着护着,哪里舍得分开。”说着说着,夏清琼就眼眶湿润声音哽咽了。

不少文物爱好者到这里来拍照,夏清琼都会请他们帮忙拍一张留存。“现在我们家里就有很多文物爱好者拍的照片。”

看无铭阙 以后还会每天来

记者从江北区文管所获悉,政府已明确规划围绕汉阙保护利用,以汉阙为中心打造汉阙公园,目前周边在进行道路规划建设,未来将形成开放式公园。

老李说,无论今后是否需要他看护,他还是会每天来。“我看了一辈子,已经成了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虽然我只有初中文化,但是我知道保护好文物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要让他们能亲眼看到这些历史。”老李的话并没有那么多豪言壮语,但就是这份平淡的信念,两口子坚持了36年。

古代诗词里,从来都不缺“阙”的身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遥思汉阙雨新晴,天际微云夕吹生”……那些汉阙如诗如歌,无论在博物馆,还是在田野间,都无声地吟诵着波澜壮阔的岁月之歌。挂在无铭阙保护亭外墙窗框上的牌子,写着“爱护文物保护设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字迹有些模糊。但是老李两口子拿着扫帚清扫、围着亭子种花草的背影,会鲜活地存在于时代的足迹里。

新闻多一点

汉阙乃古代建筑“活化石”

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塔楼状装饰性建筑,通常建于道路两旁,作为城市、宫殿、坛庙、官署、墓陵等入口的标志,以加强整个建筑群的隆重感。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根据古时修筑阙的背景,一般将阙分为两种。一种为宫阙,阙后是宫殿,是身份的象征;另一种为墓阙,阙后为墓。当年考察队在盘溪无铭阙后挖下去很深,连砖头都没有挖到,没有宫阙,更没有墓阙,但专家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判定,是汉代墓阙的可能性大一些。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吴娟 钱波 摄影报道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